毛主席逝世47年,遗容为何至今面色红润?内部人员揭露真相

英叡谈历史 2023-12-08 05:24:02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隔47年还面色红润,知情人士揭露保存秘诀。

有人说,来到北京一定要带上一束花、瞻仰毛主席的遗容。走入毛主席纪念堂,所有人不由得肃静下来,静静凝望着毛主席的遗容,他面色红润、好像睡着了一样。

那么,毛主席的遗容为何保存地这么好?其中有何奥秘呢?

一切要从1976年说起,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尤其是毛主席离世,在许多人内心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早在毛主席离世之前,他身边亲近的人已经有了感觉,毛主席自己也有了不好的感应。那段时间,他的身体不太好,视力也下降地厉害,看报也只能用“听”。

对于生死,毛主席自己早已经看开了。

他曾经多次提及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不论你的背景、权利、出身如何,每个人都势必会迎来死亡的结局。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毛主席想着,也无非是去见马克思罢了。到那时,遗体直接火化就是,就像周恩来一样。

但是他知道,自己走后,人民一定放不下他。

他的预料没有错,在毛主席逝世当天,中央政治局就决定不火化遗体,先举行为期1周的遗体告别活动,让能来悼念主席的人最后再看看主席。

因此,好好保存毛主席遗体就十分重要。中央想让毛主席遗体达到一个“音容宛在”的效果,让人民再瞻仰毛主席的遗体后,能充满力量,能想起毛主席的嘱托继续建设国家。

中央要求,由于瞻仰时间比较长,冷冻效果没有那么好,必须先特殊处理遗体。考虑了很多人选,这个重要任务最后交给了医科院基础医学组第一副主任徐静。

这是徐静第一次接触到保存遗体的工作。

她是留苏的研究生,是当时的优秀医学生。同时,苏联也有保存列宁遗体的经验,徐静去过苏联,想必能比其他人接触到更多信息,这个任务她是第一人选。

面对这个特殊的任务,徐静压力很大。

当时,汪东兴告诉她时,她的脑子是一片空白,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了。汪东兴语调低沉:“你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她想了想,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她需要专业组和她一起工作,二是她要马上看一看毛主席的遗体,三是需要他们提供器械和药物。

这些要求,汪东兴都答应了。

当天晚上,徐静没有睡好。她翻阅了能查到了所有资料,和专家组讨论了无数次,拟定了一个方案。

中央也从来没有这种经验,听到这个方案的时候,他们问了许多的细节。徐静最后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做到栩栩如生,虽然以前没有做过,但是他们会尽全力去做。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方案呢?它达到了栩栩如生的效果吗?

2.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隔47年还面色红润,遗体都经过了哪些处理呢?

当专家组提出自己的方案时,大家都提着一口气。毕竟在中国,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第一个人总是要冒很多风险的。

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遗体最后也一定要达到让全国人民瞻仰的标准,其中出了一点差错,那都是了不得的事。

还是华国锋最后拍板,让徐静他们放开手脚去做。

徐静一行人的压力也很大,他们不仅要保护在人民瞻仰主席遗容时的遗体,还要做好毛主席遗体的更长期的保护工作。

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绷着的。

为了更完美地实施这个方案,这个暂时成立的专家组有许多专业的人才,有从事组织学的,有搞人体解剖的,还有长期和尸体打交道的。

他们先是给毛主席遗体存放的房间进行了一个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之后,他们就要扎根在这里,做长期的工作了。

房间的中央摆放着一个台子,徐静几个人围着这个台子检查遗体。

先是确定遗体的摆放姿势,双手是自然下垂,还是放在胸前呢?这个问题他们不能做决定,在请示了领导之后,才最终决定自然下垂。

之后,是遗体的防腐工作,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场也有人做过尸体的防腐工作,但是现在和之前普通处理尸体不可同日而语。尸体只需要做好防腐,但是主席的遗体,却要在保证遗容安好的情况下做好防腐工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防腐,专家组不仅参考了现代的防腐工艺,还参考了中国古代的防腐方法。

我国很多古代帝王为了更好地保存尸体,集合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智慧对尸体进行防腐,这些方法虽然并不完全适用,但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几个人互相配合,手脚灵活熟练,加上胆大心细,前期的完成工作很不错。

不过,在一个细节处理上,几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那就是是否大剂量注入防腐液?

如果遗体要长期保存,那就一定要注入大量的防腐液。但是徐静担心,一旦注入没有回头路,到时候产生肿胀现象怎么办?

专家组有人表示,这并不是问题,24小时后它就会自然消退。

最后,专家组注入了大剂量的防腐液,肿胀现象也的确在不久后消退了。事后,所有人都在庆幸这个决定,这为遗体的长期保存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之后,他们一直守在遗体旁边记录各种数据,观察遗体的自然变化,为后续能够长久保存提供数据支持。

做好防腐工作之后,他们重新量好了遗体的尺寸,让人赶制中山装。主席被细心地理好了头发,画好了妆,穿着中山装静静地躺在那里。

这样的主席,好像只是睡着了一样。在场的人几乎潸然泪下、不忍再看。

很快,毛主席的遗体被转移出去,供人民瞻仰。为了保存遗体,大厅里一整天开着设备,温度十分低,普通人穿着大衣进来都觉得冷。

但是对于遗体保存来说,这个温度还是太高了。尤其是礼堂内开着太多灯,它们会成为热量来源;另外进来瞻仰的人们也会带来许多热气,这又会导致温度的升高。

大家思来想去,决定要研制一个水晶棺材,把毛主席的遗体放在里面,既能局部降温、又能隔绝氧气。

那么,研制毛主席水晶棺,又经过怎么样的波折呢?

3.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隔47年还面色红润,知情人士揭露其原因。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隔绝氧气保存尸体的方法。很多出土的陵墓,刚开墓时候里面的文物、尸体都是栩栩如生的,但是随着氧气进来,它们就慢慢失去了本来的色彩。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制作一个隔绝氧气、局部降温的水晶棺问题不大。

不过由于时间紧张,大家想要的是先找现成的。1924年,苏联曾经送给送中山先生一个水晶棺,它还放置在碧云寺。

大家急匆匆地赶到寺庙,却发现由于时隔太久,这个水晶棺已经不能使用了。而且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也并没有完好保存。

多耽误一秒,毛主席遗体就多危险一秒,大家想出了替换材料,先定制一个有机玻璃棺,但是当时的有机玻璃厂却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因为,制造需要2.2米的板,但是这家玻璃厂的玻璃远没有这么长。

时间不等人,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玻璃厂的员工夜以继日,想尽了各种方法,最后把短板粘成了长板。

为了能够永久留住毛主席,大家都义无反顾地拼尽全力,绞尽脑汁,也体现出大家对毛主席深沉的爱,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才能让大家战胜一个个的难关。

在制作完成后,玻璃棺就很快被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之后,大家又找到了氧气厂和化工系统,开始研究往棺内充惰性气体,以此达到隔氧的效果。种种事情一路做下来,大家的心就放下一半了。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降低温度。

当时的9月份,北京的气温还是很高。社会各界的人对毛主席还有朴素的爱,每天有大约3万人来瞻仰主席,即使制冷开到了最低温度,棺内和室内也只差了仅仅2度。

当时的棺内温度是13度,这对于遗体保存来说,是绝对不够的。

为此,大家又开始尝试液体介质、气体介质降温等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些成效,但是它们都不太稳定。

后来,半导体的专家又研究出了半导体制冷降温。

通过各种降温的措施和手段,棺内温度已经可以稳定在7-8摄氏度,到了晚上,甚至还可以再降一度。

在整个过程,毛主席遗体旁始终有人守着。有人盯着温度计看,只要温度升高,心跳就加快一点,降低一度,心跳就变得正常。

不过在吊唁的第一天,水晶棺的棺盖还没有做好,毛主席遗体还是敞开的。军乐队铜管乐器会呼出许多的热气,中央决定撤去乐队,换成哀乐。

同时,除了遗体上的那盏灯,其他灯就少开。

在吊唁结束之后,毛主席遗体被转移到一个为“769”的地方。专家组继续对长期保存遗体提出更好的方案,并不断研究新方法。

正是各界人士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才成功保存了毛主席遗体。才在过去47年之后,遗体依然面色红润。

参考资料:

①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揭秘.姚国健

②揭秘:毛泽东遗体是如何保存的.央视国际

③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 文摘报 》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