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蔡彪 2024-10-14 10:27:13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XX市XX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

二、项目承办单位

本项目承办单位是XX市XX殡仪馆。

XX殡仪馆位于XX市XX镇,始建于1976年,1978年正式投入使用,现有职工18人。殡仪馆总占地面积30227平方米,现有火化炉4台、接尸车4台、办公用车1台,固定资产总值300余万元。

XX殡仪馆主要承担XX市北部10个乡镇及部分邻近市县的火化任务,年均化尸2000具左右。XX殡仪馆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殡仪管理、建设和服务上,始终坚持并推行“安慰百姓,让群众满意再多一点”的理念,始终把“满意在民政”通过殡仪馆这个窗口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工作目标。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办公厅颁发《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3、《辽宁省殡葬管理办法》;

4、《大连市殡葬管理办法》;

5、XX市(普湾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XX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7、有关设计标准与规范;

8、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与基础数据。

四、项目建设背景

殡仪馆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一个部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阵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其功能是通过人们在殡仪馆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们的悲伤得到慰藉,哀思有所寄托,生者得到安慰,逝者得到安息,起到移风易俗,升华人们思想的作用,使整个丧葬过程成为文明、健康、进步的活动。同时对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未来几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增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家庭。资料显示,老龄人口的死亡率大约占死亡人口的72%,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进入人口死亡的高峰时段。同理,随着XX市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XX镇及附近乡镇人口的积聚,人口老年化现象日益严重,现有的XX殡仪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XX市XX殡仪馆始建于1976年,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职工18名,主要承担XX市北部乡镇及部分邻近县市的火花任务,每年化尸2000具左右。该殡仪馆投入使用多年,建设规模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建筑简陋狭小,部分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近几年来,该馆虽然进行了一些翻修改建,但是仍然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殡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科学性、复杂性、连续性,根据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和XX市、XX镇十二五发展规划,XX镇殡仪馆决定投入200多万元,在原有殡仪馆场地内新建一座骨灰存放楼,包括办公、休息、骨灰存放等功能,改善XX镇及周边地区殉葬条件,加快丧事服务的进程,满足群众不同档次的合理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XX镇XX社区大屯村北部。

二、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新建二层骨灰存放楼一幢,同时建设给排水工程、配电及照明工程、消防安全系统、避雷系统、采暖通风系统等配套设施。

三、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新建骨灰存放楼占地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设置骨灰存放格位10000个。

四、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200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为18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0万元,基本预备费为6万元。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为:全部使用政府财政投资。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指标内容单位指标值备注一技术指标1建筑占地面积㎡6642总建筑面积㎡1170二投资指标1总投资万元2001.1建筑安装工程费万元1841.2其他费用万元101.3基本预备费万元62资金筹措万元2002.1财政资金万元200三经济指标1单位功能建筑面积投资元/平方米17092单位骨灰存放投资元/盒20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实施是有利于破除落后的传统习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殡葬陈规陋习至今尚未根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之有些地方思想治工作的薄弱,丧葬陋习一遇适宜气候,便会沉渣泛起,甚至泛滥,导致了当前殡葬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传统的殡葬观念根深蒂固,“叶落归根”的归祖寻根意识,“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死后保留“全尸”的观念至今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相当多的农民中作祟。另外,在清明节和其他祭奠日,许多城市的街头、路口不断出现焚烧纸钱、纸马等冥品冥物的封建迷信现象,不仅严重污染了市区环境,而且有损于城市形象。在农村地区,清明节正逢干旱多风季节,在坟山墓地焚烧祭祖物品,稍有疏忽就会酿成火灾。

本项目的实施可引导群众丧事新办,去除陋俗,倡导厚养薄葬,实行文明科学的丧葬方式,逐步形成群众自觉进行丧葬习俗改革的社会新风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项目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实施稳定人们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5,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还要减少600万亩,每年却新增人口1500万左右。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极低,人均森林蓄积量仅9.1平方米,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7。

而土葬直接导致两个重大浪费,一是土地浪费,另一个木材的浪费。我国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亡,如果全部采用传统方式处理,按每副棺材1立方米木材,人均0.5分墓地计算,每年土葬消耗优质木材约700万立方米,相当于福建省两年的采伐量;每年新占用的土地面积为35万亩,传统上坟头要保留好几代,按4世100年计,便要占用土地3500万亩。对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浪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土地等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节约资源,保护我们的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实施有利于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我国推行殡葬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礼俗,丧葬制度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产生的弊端和危害影响深远,其突出表现是丧仪繁琐、丧礼残忍、等级森严、重男轻女、浪费严重。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丧葬和祭祀都挥霍无度,这对黎民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持久而深入

地发起了以推行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以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几十年来,我国殡葬改革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礼俗改革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对葬式改革比较重视。推行火化的力度较大,而对丧葬礼俗改革则满足于“倡导”,力度不够。因此,在一些火化率较高的地区,依然存在着火化后重新装棺土葬、丧事大操大办甚至修坟立碑建陵园等不正常现象,造成严重浪费。由此可见,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实行新的殡葬方式和礼仪,树立新的殡葬习俗,从而减轻群众负担,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需求分析及服务规模

殡仪馆服务对象在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性与相对稳定性是统一的。殡仪馆的服务对象是死亡人口,其绝对增长性体现在,根据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状况分析,21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老年人口和死亡人口将达到相对的高峰期。相对稳定性体现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的死亡数及其变化是有规可循的渐变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一特征为制定殡仪馆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内部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根据。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国家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殡仪馆成为了唯一合法的专业治丧场所。

XX殡仪馆服务范围为XX市北部10个乡镇及邻近市县,服务人口约40万人。根据《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最近几年,XX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1‰,人口自然死亡率为5.11‰。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项目服务区现状总人口约40万人,人口自然死亡率为5.11‰,则现状火化量每年约2000具;随着服务区域交通区位大幅改善,工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至中期(2020年)自然死亡人口年均增长率按2%测算,即年火化量为2340具。

从XX殡仪馆实际情况看,过去死亡人口骨灰80%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究其原因,是因为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但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善和人民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最近几年,将骨灰寄存在殡仪馆骨灰堂的人越来越多,寄存比例达到30%,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以上。

通过上述估算可以看出,至2015年,XX殡仪馆年骨灰寄存量将超过1000盒。根据项目建设可满足项目服务区较长时间服务需求,避免短期内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本项目确定XX殡仪馆骨灰存放楼设置骨灰寄存格位10000盒。

0 阅读:14

蔡彪

简介:分享骨灰盒存放架、万佛墙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