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千万不能被西医病名蒙蔽双眼而治疗时掣肘。如一56岁男性,手足皮肤干燥开裂7年余,伴瘙痒,多处干燥至开裂,足部开裂疼痛,背部及大腿内侧也有瘙痒。形体消瘦,怕冷,口气重,大便干。舌淡,苔黄腻,脉滑。曾至医院等皮肤科治疗,与药膏外涂无效。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虽为燥,却属寒症。肺气失宣,故平素少汗,阳气内郁故有口气重而舌黄腻。方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巴戟天、鸡血藤等温补通络之剂月余,瘙痒消除,皮肤非常润泽,无任何不适,手足不冷。更令人意外的是血压与血糖亦恢复正常。有医家说消渴病属于细胞内部缺糖,细胞外高糖,故吃精米有好处。是否部分糖尿病也是内寒外热、内湿外燥的状态?所以可以把内部津液发散到外部,实现血糖的均衡?此人取效是意料之外的,如果懂得水烧开时才会有蒸汽形成的原理,可能可以解释其血糖降低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部分消渴患者用桂附地黄丸有效。可见人是整体,只要辨证准确,此处好转其他症状也会好转,不可被西医病名蒙蔽双眼而治疗时掣肘。
又如:一男50岁,患者恶寒发热,咽痒咳嗽,痰白,经某医院X线检查示肺炎,经抗菌消炎治疗半月余后寒热解,X线复查肺炎愈,但仍咽痒咳嗽,继用口服抗菌素治疗半月余未见好转。
诊见喉痒即咳,甚则咳泡沫状白痰,舌淡,苔白薄而润,脉浮紧。此风寒内舍,门户不利,肺气失宣,法拟祛风散寒,利咽宣肺,方用射干麻黄桔梗汤增减:麻黄10g、 射干12g、 桔梗12g、 生甘草10g、黄芩15g、 紫菀12g、 杏仁15g、 细辛6g、 干姜9g、 蝉衣15g、 五味子10g,五剂。次诊痒咳见减,前方增细辛7g、干姜10g、 桂枝10g,以温肺散寒,减苦寒泻火之黄芩9g。三诊时,痒咳已减大半,守原方五剂而愈。
咽痒咳嗽缠绵难愈,其因是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善动,动则痒,故曰 “ 痒属风”,欲使不痒,必治其风。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邪致病,每挟他邪,又需详辨。其病位在咽喉,邪居其中,咽喉不利,须利其咽。但咽喉为肺之门户,门户不利,气机不畅,肺失宣发,咳嗽乃成,又当宣肺。故方中麻黄祛风宣肺,荆芥、 蝉衣疏风散邪,利咽止痒,射干、 桔梗、 生甘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黄芩清肺泻火,杏仁、 紫菀宣肺止咳。全方配合具有祛风利咽,宣肺止咳,紧合病机,故其效满意。
中医就要求有中医思维,我们现在临床上接触的西医太多了,基本是中西两套并行,我们的中医药大学就是这样培养的,病房更不例外,这也是目前我们中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但像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们的中医师就只能开中药,没有西药处方权,开化验单的权力也没有,我们中国中医将来怎么走,至少还要好多年的探索阶段。 但说到中医的话,至少要保持我们的中医思维,就是以证候为核心的辨证体系,不要认为,某个药可以降血压,某个药可以抗感染,不要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思维,我们要以证候为核心,阐述它的病机,然后思考怎么治疗。 不要把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器去对应,我们说中医的“肝”,就知道是主疏泄、主藏血的“肝”,而不是说肝炎、肝硬化的“肝”;讲到“心”,我们就知道心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汗为心之液;讲到“脾”,就知道是主升清,主运化的,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要和西医对应的话,我们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所以要搞清楚,中医是个“气化结构”,是个“功能结构”,我们主要是调整它的功能,我们人活着,他的五脏六腑都在,人一旦生命结束,那么五脏六腑也就没有了。西医就不一样,人死了,他的肝还在,他的心还在;但中医的话,人死后他的心就不存在了,就没办法主血脉、主神明了,肝的疏泄、藏血功能也没了,脾的运化、升清也没了,所以中医是个活体的结构、气化的结构,功能占了大部分,决不能和西医一一对应。
我们知道中医和自然界是一体的,恽铁樵就讲过“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我们中医不能把人体看成本身的结构,而是天地人一体的“气化结构”,每一时刻机体都是和天地宇宙相通应的,那么秋天要养什么、冬天要养什么?秋天要考虑阳气不降了,冬天要考虑阳气不能潜藏了,要根据季节变化去用方,要因时因地考虑问题。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中医要考虑所有病理都是生理的失常,比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我们知道“腹满”就是脾的运化功能不行了,中焦气机阻滞,胃气上逆就“吐”了……就是告诉我们要用病理去推生理,然后用中药来调整生理功能,而不是简单的方证派,“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就桂枝汤,一定要思考生理是怎样的,然后用中药来恢复正常功能。 如果是经方这方面的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是用六经统万病的,所有时方、内外妇儿都可以统括其中,但现在还不大现实,我们所有大学教学体系还是以内科为主的、以病为纲的这样一个体系,比如说感冒、头痛,下面分几个证型,但这样有个非常大的害处,就是把我们的学生教死了,只知道头痛有内伤外感,然后分八个证型,然后根据这些证型去用药。
我们现在的内科教材是不太成功的,使得我们的学生出来只会按图索骥,只知道那几个证型,对着证型来开方,但实际上中医是千变万化的,因时因地、千人千方、一人一方,不可能像头痛就只有八个证型,简单来说,像《证治准绳》光中风的方子就九十二条,但我们中风也就十来个证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教材把学生教得太教条化了,出来的水平普遍不高。 还是强调大家要用六经统经方,否则的话,所有的经方在人的脑里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用六经为纲就能把经方掌握得比较好,用生理带病理,六经基本把人体所有生理都概括了,所以才能阐述所有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