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然而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其发热临床表现及证型与成人有所不同。现作如下概述:
发热为机体抗邪的表现,临床之中小儿之发热,较成人之发热,热峰较高,我们会经常观察到小孩体温升高到39℃-40℃,孩子的精神还好,成人则不同,体温稍偏高,全身不适症状特别明显,分析其原因,正邪抗争激烈有两种情况。其一,正邪抗争激烈,成人而言,正气比较足,倘邪弱正强则不发病,但凡发病则提示邪气较甚;小儿体质较弱,感邪之后无论轻重,超出其抵抗范围即可发病,即可出现发热等正邪抗争表现,故小儿比成人更容易发病,其二,小儿在出生之后,周围对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自然界充斥着多种病原菌,病原菌接触机体后,机体会产生过度的排异反应,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与小儿免疫功能较为亢进,对外来刺激反应也较为敏感而剧烈,可能与未接触抗原,尚未建立完善的免疫记忆有关。成人在社会中接触的病原菌较多,对很多微生物形成了免疫。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稚嫩,稍受攻伐,必伤正气,即用苦寒药也须中病即止,不可过于寒凉。纵观今之儿科临床外感病用药,寒凉药十有八九,苦寒入胃,轻则伤胃,重则致泻,医者不可不知;外感之热,当以宣散为先,内伤之热多以清泄。
小儿正气不足,阳气稚嫩,不足以运转体内精气血及津液,易致邪气郁滞而发病,治疗儿科外感发热类疾病不能过度清其热,邪去而正自安,譬如痰饮、食积,邪气郁久而致发热,邪为实,热为标,治当以驱邪,佐以清热,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苦寒之药故可清热,殊不知苦寒之品亦耗伤人体阳气,临床中我们常见这样一类患儿,病初以发热为不适就诊,应用大量苦寒清热药后,热虽退,却出现咳嗽,甚则腹泻等表现,此为脾阳受损见证,脾为肺之母,脾气一伤,肺气首先受累,肺宣肃失职,肃降不及而为咳嗽,脾虚运化失司,清气不得上升而下陷,故见泄泻,故临证治疗小儿热病,清十之八九即可停用,后以顾护脾胃为先。阳主动而阴主静,世人皆畏阳热如虎,于阴寒则置之不顾,殊不知害人匪浅,为医者不可不察。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1.外感风寒
证候:发热,无汗,鼻塞,流涕,打喷嚏,或伴偶咳,咽淡。舌淡,苔薄白或白厚,指纹浮红。
该证型的发热患儿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年长儿少见,发热多表现为低热,或为中低热,发热病程不长,部分患儿短时间发热后自行退热。患儿尚不能言语,故无法询问是否存在“恶寒”这一主观感受,根据经验可观察患儿两鬓毫毛竖直作为参考。《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辨证要点:结合患儿年龄,表现为低热,或中低热,多伴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以鼻塞显著,咽不红为正常肉色,咽部是否红以上颚颜色为参。
证型特点:该证型在小儿发热中有着“发生率低,病情轻,变证少”等特点,慎用麻黄、羌活等峻烈之剂。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葱豉汤+荆芥、防风
2.外感风热
证候:发热,多数无汗,无明显恶寒,或起病早期短时微恶寒,恶寒随即消失,可伴轻微流清涕鼻塞、头痛,乏力,伴或不伴咽痛,无明显口渴,咽(稍)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该证型的发热患儿主要发生于学龄前期(3-7岁)及以上年长儿童,婴儿期鲜有。发热程度以中高热为主,少数亦表现为中低热,病程多较风寒证长。
辨证要点:结合患儿年龄,发热,无恶寒,或仅病初有短时恶寒后但发热不恶寒,多数咽充血,充血程度不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证型特点:该证型占据发热患儿绝大多数,有着“发病率高,病情较重,变证多”等特点。
治法:辛凉清解
方药:银翘散+小柴胡汤加减。
3.半表半里证
证候:发热,多为中低热,亦有高热;腹痛明显,阵发性,脐周为主,无腹泻;常伴间断呕吐,不甚剧烈,咽淡或稍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数。
由于小儿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导致该证型在儿科较为普遍。患者发热程度不甚,但腹痛甚至成为主诉,腹痛特点为阵发性,脐周为主,时而呕吐。注意鉴别外科急腹症。
辨证要点:发病年龄为学龄前(3岁)及以上,以发热、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腹痛阵发性,并无明显腹泻,偶有大便偏稀,间断伴有数次呕吐。舌红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白芍、枳实、元胡(即小柴胡汤+四逆散+元胡)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或腹中痛...小柴胡汤主之。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附:在小儿发热病症中,病毒感染尚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发热类型:在无药物干扰的情况下,白天体温基本正常,每到夜间发热,为中高热,天亮热自退。重复3-5个夜晚,此类型发热,可直接与小柴胡汤原方。《伤寒论》229条及104条均提及小柴胡汤治疗“潮热”,笔者据此可拓展小柴胡汤治疗此类小儿发热,疗效确切。
4. 湿热伤中
证候:低热为主,呕吐明显,可日吐数十次,可伴腹痛,无明显腹泻,进食饮水后呕吐加重,呕吐胃内容物及消化液。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该证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3-7岁),尤为3-5岁多见。
辨证要点:该类患儿以呕吐为突出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发热程度不高。治法:化湿和中
方药:《湿热条辨》苏叶黄连汤,舌苔厚可加藿香,呕吐甚加砂仁。
该方服用方法尤为重要,服用过多及过快可导致呕吐加重。强调“呷服”,即少量多次小口抿服,方能达到“呷下即止”。原著中黄连苏叶用量为以分计,黄连量宜少忌重,儿童依据年龄1-3g,苏叶笔者惯用苏梗,5-10g,因药量轻,无需煎熬,水杯冲泡饮片20分钟左右即可开始呷服。
5. 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恶寒,无汗或少量出汗,可伴咽痛,头痛,乏力,口渴,咽充血明显甚至红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该证型高热、恶寒、无汗等症易与风寒表实麻黄汤证相混。应加以鉴别,避免误诊误治,造成变证。该证型的恶寒,仅在每次热程快速上升过程中出现,当热度达到峰值或者下降后并无“恶寒”症状,此为热深厥亦深,不同于风寒表实证的恶寒持续存在,即“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该证型高热多数无明显出汗。此证型多发年长儿。
辨证要点:高热,病程多较长,病势多较重,每当高热时出现明显恶寒,甚至寒战,咽充血明显,舌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发郁热
方药:黄连解毒汤+栀子豉汤加减
黄芩、黄连、栀子、豆豉、石膏、柴胡、大青叶、贯众、银花、连翘、薄荷等,舌苔黄腻可加茵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