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北狼王的枭雄人生——悍将董福祥其人其事

火耀西南 2023-11-27 11:18:00

文/编辑:nirvana

处于十九世纪的清末将领董福祥,是一个比较复杂并且带有悲情色彩的人物,他身材魁伟,性情强悍,少有大志,崭露头角于陕甘各族人民反清斗争中,继而降清,蜕变并被擢升为清廷武员大吏,随左宗棠西征新疆,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成为清代甘肃籍官员中职位最高、且最有威望的一代名将,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八国联军之役,他统率陇右子弟组成的武卫后军拱卫京城,辛丑条约后,却被清政府革职归于故里。

董福祥的一生经历复杂,功过兼有,在民间的传说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位清末的西北狼王——董福祥。

固原旧照

董福祥,道光十九年出生于环县毛井王朝山(清属固原,1958年固原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固原县志》中记载,其父叫董世猷,母亲王氏,董福祥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

董世猷是当地有些势力的哥老会首领,董福祥年幼时便跟随其父活动于帮会中,深受帮会熏陶和影响。童年时,他与小伙伴游戏玩耍,就经常手持矛戟率队演练,大家都觉得很惊讶。

随着他慢慢长大,身体愈发魁伟强悍,卓越不羁,别人都在谈论庄稼收成的时候,他却开始专研起兵法来了,谈吐间“慨然有大志”。

清末的西北地区,正是连年混战,田园荒芜之际,特别是同治以来,朝政日趋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陕甘地区少数民族反清频繁。

董福祥23岁那年,见世道混乱,人心危惧,知道此时需要抱团自保方能躲过此大难,于是在地方上暗自串联,利用其父哥老会的关系,号召乡人起来自卫。在《甘肃人物志.张俊传》中记载,同治初,陕甘乱,叛军陷诸州邑,俊与同郡董福祥集乡人自战环、庆、宁、固间。”

在这一时期,董福祥主要还是在做相当于团练的事情,但是这事却引起了当地官府的警惕,因为当时正是川滇起义军转入陕西境内,鄂豫捻军窥视西安,陕甘地方各种势力也是蠢蠢欲动之际,特别是陇东地区,已经有了大规模反清之迹象。

因此在这个时候组织武装,清廷自然有了警惕心,不时派人各处缉拿,这倒激起了董福祥的好斗之心,于是他更加积极的召集人手,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官府,在当地进行抗捐抗税等斗争。

在这期间,董祥福还被官府抓到过一次,受到严刑拷打,但是不久,董就因为哥老会上下活动打点,越狱而走。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陕西少数民族起事的军队在关中遭到了清廷重兵围剿后,不得不退出陕西,进入甘肃,而甘肃灵州、河州、西宁、肃州、平凉等地的百姓为了响应入甘的起事军队,纷纷揭竿而起,加之看准苗头的西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也攻入了陕西,游走于渭河两岸。

环县、固原地方百姓本就因清廷苛捐杂税不堪其扰,现在又见陕甘各地都乱成了一锅粥,觉得家乡难保之下,都纷纷拥护董福祥出来扩大自卫武装。

基于此,董福祥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聚集了数千之众,在固原、环县的广大乡村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当时在固、环一带,还不止董福祥这一股势力,这种类似的民间团练武装还有四、五支,只是董福祥的这支最为强大,那几支差不多的势力还经常进行各种兼并,厮杀,最后,杀来杀去,谁也干不掉谁,而周边地区却又开始混乱,于是大家这才坐下来谈判,大家认为还是得合成一股方能度过这次乱局。于是大家共同推举董福祥为团总。

董福祥有了这个资本,便开始和邻近的那些起事的军队进行谈判,划定界限,互不侵犯。

如果说从平民到团总,是董福祥人生第一次大的转变,那由团变“匪”就是董福祥的第二次转变,也是他的人生一个重大转折,我们知道,团练的存在和发展,政治上必须是官府承认,经济上是则依赖于当地经济。

在当时的西北,特别是陕甘一带,这两个条件都因为大规模的动乱而逐渐丧失,国家在甘肃的统治已经陷入瘫痪,清廷无力剿灭地方叛乱,不得不调整之前的主剿政策为安抚,在这个转变中,地方叛乱组织在谈判时,首先就是要求清廷解散地方团练,所以在这时首先被清廷抛弃的,就是团练,关键他还不是那么听话的一批团练。

团练被取缔,结局不外乎两条,第一,解散,第二,我也跟官府对着干吧!

当然大多数人没那个勇气,都走上了第一条路,但是董福祥这种已经开始做大,但又还达到引起叛军和官府更多注意的团练武装,那就选择第二条路吧,反正当时的他本来也没打算和官府站在同一阵线。

时间到了同治四年,清廷积蓄了力量,决定再次剿灭叛军,于是任命了湘军将领杨岳斌为陕甘总督,主持甘肃军务,又令都兴阿、穆图善、雷正绾、曹克忠诸部向配合,南北夹击金积堡的叛军,以期扭转战局。

这时董祥福按照和叛军的约定,进行策应,两边夹击清军,致使清军大败,清军主力雷、曹二部溃败之下发生了大规模哗变,往平凉方向退去,董福祥率部乘胜追击,缴获了大量武器,一时间威震环、固。

也就是在这时,董福祥的军队开始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在同治五年,董福祥的名字开始以“逆匪”的名字,出现在了陕西巡抚刘蓉的奏折之中。

而这当然也给董福祥带来了名气,名声有了,来归附的人自然越来越多,短短一年时间,董福祥手下竟然已经有了十万之众。成为了西北地区一支很有影响力的武装力量,别的起事军队还在玩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时候,董福祥的人马已经开始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土炮。

要知道,团练是受饷源限制的,湘军就是例子,但是这时,董福祥已经突破了由地主富绅供应饷银的限制,开始劫官夺寨。

他的人马作战剽悍,董福祥又颇有军事天赋,在行军布阵上很有一套,而且他们很善于利用地形地势作战,因此驰骋于陕、甘十余县,罕有对手。以至于陕西巡抚刘蓉、陕甘总督杨岳斌因弹压无力,无法控制局面,只好“以病求代”,“陈情乞养”。

到了同治七年,董福祥部众已经号称三十万,据有陕、甘数十县,南到延安,北达伊盟,东到绥德,西至环固这么一大块地方,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清军屡战屡败,狼狈不堪。

此时,董福祥已经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他即反抗官府,又与叛乱武装若即若离,游离于两种势力之间,一心发展自己的实力。

左宗棠

而面对陕甘危局,清廷急忙调左宗棠入陕甘督军。左宗棠足智多谋,在最初制定计划时,就条理清晰的将围剿对象分了个轻重缓急,将最先朝廷制定的“剿捻宜急、剿土且缓”的政策修正为“东北入手,先平土匪”,也就是说,左宗棠首先就要拿董福祥开刀,然后再平定宁、灵少数民族起事军队。

同治七年十月,董福祥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延安、绥德、榆林等地,特别是在十一月攻绥德时,人马竟然有十几万人,在《清史稿.董福祥传》中就有记载“溃勇,饥民附之,众常十万。”

清末绥德旧照(绥德东门的城楼和城墙)

面对气焰嚣张的董福祥,左宗棠表现得很谨慎,将大军全部集中于榆林、绥德、延安、延长等地固守,又另外调张曜军渡河奔赴榆林,北路军总指挥刘松山从山西入绥德协办。

董福祥到达绥德,当天就遭到了绥德守军的伏击,但是没有挫伤锐气。驻军于隆腰镇,修筑了防御工事,准备等待时机,要大战一场。

就在这时,北路军总指挥刘松山日夜兼程,由山西永宁(今离石县)渡河到达了绥德。与绥德守军将领成康两人一合计,考虑董福祥盘踞于靖边,而其党众肆扰榆林,我们要是由绥德西北自怀远扫荡董的老巢,则“边寇必回救,而河防可以解严。”

于是两人分兵两路,直扑隆腰镇。董福祥没想到清军没有固守绥德,竟然主动出击,其部下更是手忙脚乱,结果仓促迎战,导致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被斩杀者六千多人,生擒者三千多人,还有两万乌合之众早跑得没影了。

好不容易逃出来的人马都逃往了古城镇靖堡(陕西靖边县东北八十里,城在山畔)。此地一直被董福祥作为基地,而且他的家属也就是在靖边县城之中。

十二月十八日,刘松山率全军围剿镇靖堡,董福祥带着三千多人当时去了葭州(今陕西佳县),董福祥的父亲董世猷惊慌失措,不得不率众弃城投降。

不久后,董福祥的父亲,以及一同起事后来投降清军的张俊,力劝董福祥投降,此时董福祥确实也已经无法再支撑,终于带着剩下的军队选择了投降清廷。

董福祥自从投降左宗棠后,结束了其数年的反清流民活动,他的精锐军队被刘松山编为三个营,由董福祥、张俊、李双良各带一营,董福祥居中,张俊为右营,李双良为左营,号“董字三营”。并授予董福祥五品军功。

从此之后,其部屡建战功。同治九年,清军攻陷积金堡,董福祥被授予都司。同治十二年,清军平定西宁,董福祥晋升游击,后来又在征讨宁夏的波浪湖大战中,忠勇骁猛、指挥若定,被清廷奖授花翎,由五品军功晋 升为三品参将,其地位日渐提高。

之后,董得到了左宗棠的完全信任。在给刘松山的信中,左宗棠说:“董福祥既能奋起杀贼,殊甚嘉赏”,“董字三营”也扩充为马步九营,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劲旅。

董福祥投清之时,也正是我国新疆地区多事之秋。当时,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俄、英支持下,侵入我国新疆南部,建立起“哲德沙尔汗国”伪政权。同治十年(1871)初,沙俄趁清政府暂时失去对新疆地区实际控制之机,发兵侵占了我国西陲门户伊犁,我国西北边疆发生了严重的领土危机。

左宗棠西征军大营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左宗棠奉命征讨新疆阿古柏匪帮。左以西宁道刘锦棠部为前锋,董福祥率所部从征。《清季外交史料》中记载,其实“刘锦棠之军名为湘军,实多陇西壮士。”即指刘部所隶董福祥统领的“董字三营”而言。因该军系甘籍士兵组成,服于关外水土,故担任出关大军的前锋。董福祥亦以此得用武之地。

清军出关后,首战天山,当时正是大风天,大家都不敢贸然前进,董福祥率众登城,立下了大功,在后来的战争中,董福祥带领其军队又作为先锋冲锋陷阵,又担任前哨侦探以及工兵任务。

到了乌鲁木齐攻坚战时,董福祥部的张俊一马当先,首先从北城攻入,后来在收复玛纳斯城之时,因为城墙坚固,打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打下来,刘锦棠又派出董福祥的军队前往相助,董福祥亲临城下,想出了用坑道炸城墙的方法,炸塌城墙后,董福祥亲自带领其军队杀入城中,取得头等军功,为此受到朝廷嘉奖,诏免骑射,赏黄马褂、阿尔抗阿巴图鲁、袭骑都尉兼云骑尉职。

光绪三年春,北疆已定,清军分三路直捣阿古柏老巢,刘锦棠与董福祥军自乌鲁木齐直趋达坂城。董福祥军锐不可当,连下达坂城、托克逊、哈喇沙尔、库尔勒、库车、拜城,“尝五日夜逐北千二百里”。

到达阿克苏后,董福祥率军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兼程南下,清军多路围攻喀什噶尔,“大破贼于喀什噶尔,克其城,分兵追贼至明约路玛克,生擒贼酋于小虎、马元、金相印父子并国主牙虎柏(即阿古柏)诸子孙,。。。”

后来刘锦棠在该地建立了纪功碑,董福祥和同郡张俊均列名于纪功碑六将之中。

阿古柏武装

在南疆平定以后,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和陕西叛军白彦虎已入俄国境内,受到沙俄的唆使支持,开始不断骚扰边境,并扬言奉了俄国的号令,要取喀什噶尔以及英吉沙尔各城。

董福祥部即被调驻喀什噶尔迎战叛军,又是屡败叛匪,有一天,叛匪三千多人来犯,董福祥亲率军队在荒野中日夜兼程,走鸟道攀绝壁,两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抄敌后路,这时敌人刚刚准备休息,在峡谷内“解鞍秣马”之际,董军突然从山上掩杀而来,敌人惶恐,溃不成军,董福祥军如砍菜切瓜般杀贼无数,紧接着开始搜捕逃入山中的叛军,再杀三百余人。

此役叛匪进入中国约三千多人,漏网逃入俄国的只有几十个,经此一战,叛军元气大伤,从此不敢再来犯边。

此战获得了左宗棠的大加赞赏,称从出关以来,艰难程度以此战为最。

后来张令瑄在其《甘军纪略》中这样评道:“左宗棠率湘军平乱,而冲锋陷阵者,皆三陇子弟,平甘肃、定新疆,多为张、董二公之力。”

因此,在平定新疆后,董福祥从阿克苏总兵擢升喀什噶尔提督,卫国戍边,在中国西陲坚守十九年之久。在位期间,董福祥曾多次上书清廷,并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加强边防,治理新疆的建议,逐渐被朝廷所重视。在光绪十九年的时候,慈禧六十大寿,又赏加董福祥尚书衔。

光绪二十年的时候,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惨败,朝野震惊,慈禧以董福祥善战为由,命其率领甘军入卫,于是董福祥率领所部十八营离开新疆,在经过甘肃时,又增加了马安良、马海宴、马如蛟等十营人马。

甘军士兵

因为董福祥的军队基本都是高大强壮的西北强壮硬汉,董本人也长得高大魁梧,所以军容甚强,进入京城后,让人为之一振。

慈禧召见董福祥,董福祥更是表示:“臣没什么其他能力,就是杀外国人厉害。”

因为深得慈禧和清廷高层信任,以其部万人为武卫后军,驻防蓟州。

光绪二十二年时,西北再次发生少数民族起义,董福祥奉命率军奔赴安定(今定西),率军用羊皮筏搭浮桥,渡洮河,偷袭叛乱武装,平定了起义,又以军功加太子少保,调任甘肃提督,督办甘肃军务,陕甘驻军皆归其指挥。

第二年,慈禧再次垂帘听政,不久,又发生戊戌变法,慈禧极力反对,与直隶总督荣禄密谋,想废掉光绪,为了加强京师武装实力,慈禧再次招董福祥率领甘军入京,驻防直隶、山西。

慈禧对董福祥非常看重,对其赐以紫禁城骑马肩舆,赏穿嗉貂褂(武将最高赏赐),董福祥知恩图报,也进一步表达了对慈禧的忠诚,让慈禧大为满意。随即将董军编入荣禄所节制的北洋三军。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兴起,清廷为了义和团对付列强,遂承认其为合法组织。 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义和团开进了北京,期间,董福祥的武卫后军中也有不在少数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加入其中,而列强驻华使馆也组织了卫队进行对抗。

随着冲突的升级,董福祥奉端王载漪之命,率军配合义和团攻打使馆。但是此事并没得到清廷大力支持,加之使馆防守严密,打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打下来。

而三万余八国联军则已占大沽,逼近天津,清廷大部分官员惶惶不安,主战者愈来愈少,清廷调武卫后军赴北仓抵御,顽强抗击二十余日,但是此时天津已陷落,腹背受敌之下,董福祥长叹一声,引刀将自刎,左右见状慌忙拦住,将董福祥架离。其部遂退守到北京广渠门、东便门、朝阳门之间防守。

对于董福祥是否激烈抵抗之说,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特别是后来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朝廷重臣都持有异议,后来均上奏弹劾董福祥,认为他大言欺国,通匪开衅,既不能外出御侮,又纵兵掳掠,误国殃民。

但在时人洪寿山在其《时事志略》中所记载的:“武卫军已虚设,董帅孤掌难鸣,可惜大清百万兵,事到临头无用。”诗后附文“神机营、虎神营等闻洋兵一至,如狼遇虎,鼠遇猫而早遁,只有董福祥一人,至忠至勇,率甘军而奉命。”

而在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所写的《八国联军目击记》中,也记录了这么一段,当俄军炮轰北京城时,“董福祥将军的勇敢的部队分布在整个城墙上,隐蔽在枪眼后面,开始用老式的滑膛枪向高尔斯基勇敢的连队开火。。。老式的中国大炮以其恐怖而深沉的吼声从一个城楼上向外发射。”到联军攻进城时,八旗、绿营兵如鸟兽散,“只有那些使我们遭受惨重伤亡的董福祥将军的顽强士兵还在抵抗。”

《甘肃人物志》中记载“守卫在正阳门上的董福祥部将马福禄,当“敌陷正阳门,福禄援兵登城,谋夺楼,破敌卡七,会夜战,中炮没于阵。弟福贵、福全,弟子呈图、兆图皆从死。”

这场悲壮的恶战以京城失陷而告终。

但是,董福祥及其武卫后军给侵略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英人朴笛威尔《庆子使馆被围记 》记道:“董的军队极易分辩,皆身体高大雄壮,受日光既久,成为褐色,与可可之色无异。”“董福祥率其凶猛可畏之甘勇”等等。

考虑两种不同说法,朝中重臣弹劾董福祥,正是董福祥护驾清廷流亡政府在西安,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为了限制和接触董的兵权,将其驱逐于西安之外,带着政治目的的行为。而时人记载与国外记载应该更加真实。

但与八国联军这次战争,董福祥没能拼死于疆场,却最终成为了清廷与帝国主义妥协的牺牲品。

在李鸿章与列强议和之时,作为率兵攻打使馆的直接领导者董福祥,列强均要求非杀不可,否则不与谈判。李鸿章于是急电西安军机处问询处理方法。

但是老谋深算的李鸿章也考虑到另一个问题,在电文中加了一段,他认为董福祥在陕甘经营日久,如果杀掉董福祥,担心激起西陲民变,“当缓图之”。

清廷确实前些年被西北民变搞得够呛,因此不敢贸然处置董福祥。权衡再三,也考虑到董福祥确实效力太多,便做了处置“甘肃提督董福祥,从前在本省办理历著战功,自调京以来,不谙中外情形,于朝廷讲信修睦之道,未能仰体,遇事致多鲁莽,本应予以严惩,姑念甘肃地方紧要,该提督人地尚属相宜,著从宽留任,其所部各军现已裁撤五千五百人,扔著带领亲军数营,驰回甘肃。”

但是这招很快被列强看破了,表示了不满,清廷只好又加重了处罚,将董福祥革职禁锢。。。

董福祥受此不公待遇,恼羞成怒,上书抗言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声称他一切举动都是奉命而为,并没有专擅之事,现在找缘由,竟然是自己的罪过。

而其甘军将士也怨天载道,死了那么多兄弟,现在倒被朝廷倒打一钉耙。

为了平息董福祥和甘军的愤懑之情,慈禧不得不发布谕旨,安慰董福祥,让他体谅朝廷所作所为的不得已的苦衷,而对甘军,荣禄也赠送了五十万两白银息事宁人。

至此,董福祥不得不曲意就范,去职还乡。定居于金积堡。所率旧部屯于马家滩。

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水灾,董福祥捐账银二十八万两救济灾民。

宁夏吴忠市金积镇董府

光绪三十三年,董福祥病危,临终遗言:我俸禄累及还剩下四十万两,如今朝廷行政迭行,需要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这些钱就捐献给国家吧。

延至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初九,壮志未酬的董福祥卒于金积堡,享年七十岁。

总结

董福祥

董福祥的一生,极为复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历史特点,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做过团练,也反抗过朝廷,降清后倒过来又镇压过西北起事军队,到后来又称为左宗棠手下悍将。

在抗击沙俄入侵,收复新疆失地的斗争中,战功卓著,跻身于高级将领行列,并因此成为慈禧集团的得力干将,最后则又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中苦战,并最终成为牺牲品。

在我们的近代史中,这种带有草莽英雄或者悲情英雄的人物不少,董福祥也是其中之一,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作为团练,保一方安宁是值得肯定的。

戊戌政变,甘军开进京城

但是作为土匪劫官掠寨的行为虽然有其无奈之处,但是并不能作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作为慈禧一派的保守方,他同样反对变法,这就是他的局限性,而他在长期戍边守土,反击外国侵略等方面,又是绝对值得称赞的。

但是正如董福祥最后为自己辩护的那样,我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命而为”,这时我们才发现,在他一生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处在决策层的位置,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机缘将他推到了斗争的前线。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董福祥来了,有时他做对了,有时他又做错了。后来,董福祥走了,留下满地唏嘘和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

如今我们站在一个相对公允的立场,记录其所作所为,只是想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人物,透视近代社会和近代历史的那些人那些事。

参考文献:

清史稿.董福祥传

任恒俊:清季武卫军考述

王希隆:董福祥事迹述评

张焕宗:董福祥其人

薛正昌:董福祥抗击八国联军的几个问题

王伯祥:董福祥史料

张维:甘肃人物志

21 阅读:5548
评论列表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