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斯蒂芬·霍金,作为现代最为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之一,尽管身患重病,却凭借杰出的科学成就享誉全球。他的世界观独树一帜,尤其是在对宇宙本质的探索上,给世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早年间,霍金对上帝的存在问题持有保留态度,而到了晚年,他却坚定地否认了上帝的存在。在临终前的著作中他直言:宇宙的诞生无需借助上帝之手!霍金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思想转变早年间,霍金对于上帝是否存在其实并不是那么坚定。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中,他虽然提到了物理学能够解释宇宙的运作规律,但并未完全排除上帝在宇宙创造中的作用。
或许是为了尊重那些深信上帝创造宇宙的人,也可能是他对“创造力”的某种敬畏。他当时还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一套完整的理论,就可以理解“上帝的思维”。这也表明,霍金早年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时,依然对上帝保留了一神秘感。
然而,随着霍金在科学研究上的深入,他逐渐开始动摇这个信念。2010年出版的《大设计》,霍金的立场发生了重大改变。他明确提出:上帝并不需要存在,宇宙可以通过自身的物理法则自发生成。
他提出,“由于有万有引力这样的定律存在,宇宙能够而且必定是无中生有。”这句话也意味着他彻底抛弃了此前对上帝的保留态度,并坚信科学足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他还特别指出,牛顿所提出的“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的观点已经过时。他引用了1992年发现的一颗绕着另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作为例子,并在书中写道:“这与我们所处的星球环境非常类似。”
霍金以此指出,上帝不会精心设计一个宇宙来讨好人类,地球也并非宇宙中唯一适宜生命的行星,打破了地球“特殊”,”唯一”这样的宗教观点。
上帝不存在霍金的坚定不仅仅是因为对牛顿理论的质疑,更重要的是他在科学上新的发现和推论让他确信,上帝的存在并不必要。
霍金以一种新理论——M理论(一种发展中的弦理论)作为阐释,试图通过物理法则解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他认为,M理论足以解释宇宙如何从虚无中自发生成,不需要上帝的推动。这一理论在科学界虽未完全成熟,但它揭示了宇宙可以自我创造的可能性。
霍金的观点是,造成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并不是某种外力推动的结果,而是物理法则的必然产物。简单来说,宇宙就像一个巨大且精密的机器,按照既定的物理法则运行,这些法则就像是机器中的齿轮,驱动着整个宇宙的运转。
万有引力,量子理论等诸多物理定律足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在霍金看来,这些所有这些运作都不需要一个上帝来安排调度,物理法则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创造宇宙的能力。
霍金还引入了“多重宇宙”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并非独一无二,可能有无数个宇宙同时存在,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物理定律。在这样的理论下,宇宙的诞生不再显得神秘,而是自然的必然结果。
如果每个宇宙都按照自己的物理法则自我运转,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既没有特殊性,更没有神圣性。
哲学已死霍金的晚年著作《大设计》一书,不仅是他对宇宙的终极思考,更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的学术“遗嘱”。在书中,他对自己早期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除了认为宇宙诞生不需要上帝参与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哲学已死”。
他认为,过去哲学家们试图解释宇宙的终极问题,但如今,科学已经接过了这一重任。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工具和理论,能够回答人类关于宇宙起源和运作,生命的意义等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而传统哲学已经无法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尤其是在解释宇宙和自然法则方面。在霍金看来,哲学长期以来都在讨论“现实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现代物理学通过引入多宇宙理论,量子力学等概念,已经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霍金作了一个有趣的类比来解释这一观点:如果你像金鱼一样,通过一个弯曲的鱼缸观察外界,你所看到的世界会是扭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是真实的。你的“现实”只不过是基于你所处的视角和物理法则的不同解释。这就是他所说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霍金强调,哲学在很多问题上依然停滞不前,依赖古老的思维模式和过时的假设,已经无法对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做出有效的回应,因此“哲学已死”。这一观点虽令许多哲学家不满,但也反映了霍金心中科学至上的坚定信念。
结尾霍金的晚年思想,尤其是他对上帝的否定,展现了他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和对宇宙奥秘的执着探索。虽然他在早期的作品中对上帝的存在持有一定的保留,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自身对研究的深入,他最终走向了更加坚定的无神论立场。
《大设计》是霍金一生研究的思想总结,也是他对宇宙起源问题的终极回答。虽然他的观点在科学界和宗教界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他对宇宙的深刻洞见也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宇宙本质的探索。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