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在我们的日常餐桌上,豆腐,豆浆,酱油等豆制品早已司空见惯。而你是否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料大豆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家族老祖”——野生大豆?2022年8月,江苏泗洪县发现了一片600平方米的野生大豆群落,令不少农业专家为之振奋。
这片野生大豆群落,虽然面积不大,但其珍贵程度却堪比雪莲。你可能会想,一片小小的野生大豆,怎么会如此重要?
珍贵的发现2022年8月,江苏省泗洪县临淮镇的一条普通道路旁,泗洪县检察院检察云平台的志愿者苗新丽无意间发现了些看似杂草的植物。 但当她低下头仔细观察时,居然发现这些不起眼的“杂草”,竟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野大豆对于大豆品种资源的改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座天然的基因库,凭借其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在培育抗病,抗旱和耐盐碱等新品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野大豆的基因库就是现代大豆品种不断创新,突破的基础。
如果这些野大豆被随意当成杂草处理,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苗新丽立即联系了临淮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希望迅速采取保护措施。
相关部门人员很快赶到了现场,在初步调查后发现,这片野大豆的生长面积竟然达到了600平方米,数量可观,但由于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以及各种污染的影响,这些野大豆的生长面临极大威胁。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资源,泗洪县检察院联合多部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展开了进一步的调研。
2023年5月,泗洪县政府发布了相关工作方案,围绕着5处野大豆集中分布区域,建立了保护区,并明确了责任人分配以及定期巡查等具体措施。随着这些举措的逐步落实,野大豆也摆脱了“杂草”的命运,逐渐茁壮成长。
大豆的历史大豆是中国的本土作物,有着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史记》和《诗经》等古籍有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大豆便被广泛种植,那个时候,人们称其为“菽”,与粟,稻,麦等其他作物并列,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五谷”之一。
早期的大豆很可能来自我国东北的野生大豆。在这个地区,古代的游牧部落采集和利用野生大豆作为食物来源。考古学家也在东北和华北的多个遗址中发现了古代碳化大豆的痕迹。
大豆的栽培经历了漫长的驯化过程,从最早的野生状态逐渐被改良,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的果实小,产量低,而经过几代的人工选择后,栽培大豆的产量大幅提高,果实也变得更大。
驯化后的大豆不仅在中国广泛种植,还随着文化和贸易的传播,逐渐传入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汉代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大豆逐渐失去了主粮地位,但它并未退出餐桌。
相反,大豆在副食品领域找到了新的用途。大豆不仅可以作为粮食直接食用,还能加工成各种食品,例如豆腐,豆浆,豆豉,酱油等,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豆腐的发明,使大豆进入了更加多样的食物制作领域,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基因争夺战大豆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你可能不知道,中美之间还围绕着大豆展开过一场激烈的“基因争夺战”。
2000年,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宣布,他们从一株采自中国的野生大豆中发现了一个与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序列,并迅速向全球申请专利。如果这项专利得以通过,中国的农民在自己国家种植相同基因序列的大豆都会构成侵权。
而这一切要从1974年说起,当时美国的一位大豆专家来中国访问,并在上海,南京,长春等多个地方采集了许多野大豆样本。而这些样本,后来就成为了孟山都申请专利的依据。而美国这样的“专利垄断”行为,也让中国意识到保护本土野生植物资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我国的大豆自给率比较低,进口依赖度高,尤其依靠从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量进口大豆。这种依赖在2004年的“大豆危机”中达到了顶峰。
当时,由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暴涨,中国进口商被迫以高价购买大豆,导致国内大豆产业受到冲击。这样“被动挨打”的局面,更提醒了我们自主育种,自给自足的必要性。
鉴于以往的教训,中国近年来也加强了对本土作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比如颁布措施,禁止野大豆,野生稻等资源非法流入国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大豆品种等。
结尾泗洪县这次600平方米野大豆的发现,无疑是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大豆基因资源,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基因资源的流失,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发展自主农业科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业竞争中占据主动,不再受制于人。
在这个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时代,保护这些珍贵的“基因宝库”,不仅关乎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更为未来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实不仅仅是大豆,每一片野生作物的绿意,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亦是我们留给后代的无价遗产。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