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天,人们在遵义城北新街罗家坟山上找到了一座特殊的坟堆。
据当地村民回忆,这个墓的主人是老红军,牺牲于1935年的遵义战役。红军走后,当地一个叫罗徽五的地主曾挖开坟墓察看,看见里面是个军官,但并没有什么随葬品,就给重新埋上了。
57年,这座坟墓再次被当地的政府工人员打开时,棺木已经腐烂得差不多了,但还是可以看到金属衣扣、毛衣碎片和帆布胶鞋这些遗物。
经贵州省军区政委石新安、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仔细辨认,并经骨科医生认真检视,墓主人的身份最终水落石出。
贵州军区很快就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国防部,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得知消息,立刻电告遵义地委:厚葬,我要亲自去遵义,为他扫墓。
为此,遵义地委专门组织了招待彭总的工作小组,委托专人向彭总汇报墓地发现的经过。但是由于事务繁忙,彭总最终未能成行,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不过,彭总还是抽空为墓主人写了一份《简历》,并为他亲笔题写了墓碑。
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能惊动省军区的主要领导,甚至惊动了国防部和中央?
要搞懂事情的原委,需要我们把时间拨回新中国成立之初。
1952年,遵义会议建设会委员成立,这个委员会不仅负责筹建遵义会议纪念馆,还担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找到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的遗骨。
5年的苦苦寻找,却毫无结果。1957年,时任海军政委的苏振华上将(他是红三军团的老战士)再次联系遵义地委书记,说:“中央军委很关心邓萍同志埋葬处的事情,你们要全力以赴办好这件事。”
在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下,遵义地方政府组织了有力的班子多方探访,寻找知情人和线索,结合当地的各种传说,终于找到了一座疑似邓萍墓的坟堆。
据红三军团的老干部回忆,邓萍参谋长是在1935年2月27日头部中弹牺牲的,当时战况紧急,同志们只好用门板把他的遗体抬到附近的一个村子,从一户人家那里买了一口杉木棺材,简单地进行埋葬。
大家打开坟堆后,发现那些接近腐烂的棺木正是棺木。金属衣扣、毛衣碎片和帆布胶鞋这些遗物,也符合老同志们当时的记忆。
时任贵州省军区政委的石新安得知消息,立刻赶到了现场。他曾是邓萍的部下,红三军团机械科科长。他手捧烈士遗骨,看着头骨上那个子弹留下的致命伤,不禁泪流满面说道:“老首长,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他曾是红三军团的侦察连长,他仔细辨认后也认为这就是邓萍首长的遗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将头骨送到了遵义的一家骨科医院,在向医生介绍了邓萍的面部特征后,医生断定,此人正是邓萍。
邓萍的遗骨被清洗完毕后,工作人员将用丝棉将其缠好,再包上几层白绸,然后放入铺着红绸被褥的新棺木中,择期重新安葬。邓萍墓里的遗物,则被送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了土地革命展厅的重要文物。
消息传到彭老总那里,彭老总也感到非常高兴,他为邓萍撰写了生平简历,并题写了墓碑,还说自己要亲自来扫墓。
得知消息的张爱萍上将也送来了自己撰写的墓志铭,并附诗一首: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济国端。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粹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
在1935年2月的遵义战役中,邓萍参谋长就是在张爱萍怀里牺牲的。当时他和张爱萍一起去前沿阵地观察地形,由于此战不容有失,他们前探得过于深入,来到了城外50米的一个小土坡。
侦查期间,一个小通信员跑来向邓萍汇报情况,结果暴露了邓萍、张爱萍的位置。这么近的距离,敌人的子弹扫来,邓萍头部中弹当场牺牲,他的鲜血染红了张爱萍的衣服……
张爱萍在电话里向彭总汇报了邓萍牺牲的经过,彭总在电话那头勃然大怒,发了好大的脾气,最后他哀伤地说道:“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
邓萍将军是长征期间,红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他的牺牲让全军陷入巨大悲痛。第二天,红三军团的指战员们高呼着“为参谋长报仇”的口号,发起了对遵义城的进攻,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
2019年,经过上亿民众票选,邓萍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80多年后,人们还是无法忘记这位血洒遵义城下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