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罗尔鱼雷是什么?它的中文名叫“爆破筒”

小毛说军事 2023-06-10 23:15:02

爆破筒有个有趣的英文名“班加罗尔”(bangalore),听上去就像印度的城市。

它的全称叫“Bangalore torpedo”,即“班加罗尔鱼雷”。

你去听汤姆汉克斯在诺曼底海滩的嚎叫,是不是“bangalore!Bring out the bangalore!”

嗯,一个美国士兵在法国的海滩上用着山寨的英国武器炸德国人,那个武器的名字是个印度的地名。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班加罗尔鱼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印殖民地陆军上尉麦克林托克1912年发明的。

美军今天还在用的M1A2爆破筒

设计这玩意儿的目的,是为了给工兵提供一种实用的爆炸工具,以代替不好用的炸药包和设置起来非常麻烦的炸药块。

班加罗尔的英军工兵研究了日俄战争的碉堡、路障,以及布尔战争时的自己大量架设的铁丝网,对未来战争做了一点推测——今后坚固的工事和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将成为战斗工兵面对得最多的东西。

于是在麦克林托克上尉(McClintock)的组织下,官兵们总结经验,设计出了管状的炸药筒,以便于进行战场爆破。

还有另一种说法,“班加罗尔鱼雷”来自“马德拉斯先锋队”(Madras Sappers)。这是东印度公司1780年组建的一种工兵部队,他们负责在战兵与印度土著作战时,挖掘战壕和地道、埋设地雷和攻城爆破。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各大殖民地首府都创建了这种战斗工兵,他们起初是临时性质,后来因为精湛的工兵技术和战斗需求得以转正,成为英军中重要的“马德拉斯工兵和矿工队”。

马德拉斯工兵的总部就设立在印度班加罗尔,而麦克林托克上尉则是英国陆军的皇家工程师。

1904年的日俄战争以及1899年到1902年的南非的布尔战争,成为了马德拉斯工兵们的研究课题,麦克林托克上尉与这些工兵部队一起探寻如何快速摧毁路障和解决战场诱杀装置的办法。

于是,苏格兰籍的工兵教学主管麦克林托克上尉(有说是少校)在1910年得以开发出“班加罗尔鱼雷”(也有说法它们直到1912年才成型),他将这种爆炸装置的做法交给了马德拉斯工兵。

麦克林托克和团队研制爆破筒仅花了26个小时,以及9卢比多点钱,制造了3个筒子。

印度人不咋认同:英国军官不过是偶然发现了当地人的一种传统爆破装置——聪明的印度农民将土火药装在竹管里拿来炸鱼,英国人复制了他们的创意。

但某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印度人的误会,麦克林托克上尉的创意应该来自矿工们打炮眼的装备。而且当时被做成管状的达纳炸药很适合放进筒子里。

印度人毫不客气地反击——马德拉斯工兵就是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那些士兵就是印度人,尽管他们当年是殖民地军队。

实际上“班加罗尔鱼雷”的构想并不复杂,它仅仅是将烈性炸药装进金属管里,然后从末端填入雷管引信,结构比一颗手榴弹还简单。

但这种东西好处很明显,它很好携带,能让工兵们轻松地扛着走,甚至能挑东西,逼急了可以使出“封魔棍法”与敌格斗。

细长的筒体使之能更简单地塞入各种缝隙和孔道,铁管确保了炸药不会被弄散和碰坏,还有密封性能,这让它不仅能对付岸上的东西,还能用来炸水雷。

如果将其连接起来,一节节拱进雷区,便能成为一口气炸开一条路的神器。

它不像集束手榴弹那么松散麻烦,也不像普通炸药块那样难以运用,实在是方便极了。

如果临时需要用别的方法使用炸药,还可以从爆破筒里倒一些炸药出来,因此“班加罗尔鱼雷”也可以是一种优秀的炸药储存装备。

最开始的时候,英军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爆破筒的用途,它仅仅被用来工兵训练以及炸矿。

没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在没完没了的堑壕战中,英军很快就意识到,“班加罗尔鱼雷”真是个好东西。

爆破筒迅速被正规化运用,人们将其标准化为1.5m的螺纹管,相互之间可以通过螺口进行拼接,从而拱出很长很长的爆炸段。

官兵们用它炸开拦路的铁丝网,还会拿它摧毁碉堡,那些挖堑壕的工作更是少不了爆破筒参与(其实主要就是炸铁丝网)。

当然,管子里不一定全部都要装炸药,人们也可以利用空管子连接,将顶头有炸药的那段送到触及不到的地方引爆。

像《拯救大兵瑞恩》开头,奥马哈海滩上游骑兵2营就做了一次爆破筒示范,他们将自己的M1A1型爆破筒一节节像水管一样拧起来,然后一口气把德军工事炸开个口子。

美国人虽然也称其为“班加罗尔鱼雷”,但因为这种读法很烦,所以美国兵开始称其为“Banger”,这个词儿有鞭炮、爆竹、香肠的意思。

实际上,当年世界大战对爆破筒起到了扩散作用,很多国家都意识到这玩意儿设计得巧妙,所以“班加罗尔鱼雷”开始大行其道,毕竟它是个人就能仿制。

美军的爆破筒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帮助盟军快速排除了德军的路障,并在随后攻占永备工事的战斗中表现得相当犀利。

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中国爆破筒”,主要来自于日本和美国技术。

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缴获和接收了日本的“九九型破坏筒”和“八九式五厘投掷机”,加上满洲本来就有日本军工厂,因此东北野战军便直接生产了这些武器。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缴获了大量美国M1A1爆破筒,觉得性能不错,便在50年代初进行技术攻关,结合日本爆破筒经验,研制出了59、68两款中国爆破筒。

基斯卡岛上残留的爆破筒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九九式破坏筒”(九九式破壊筒)和“八九式五厘投掷机”(九八式五糎投擲機)是成套装备,后者用来发射前者,非常独特。

日本原有一种“九二式爆破管”,但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认为“九二式爆破管”不堪大用,要求开发“步兵也能轻松使用的爆破筒”。

日本记载的‘肉弹三勇士’,他们1932年淞沪战场用自制爆破筒舍身炸开了国军防线

因此他们从38年9月开始设计新型爆破筒,仅1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样品,并在12月进行了测试。日本人甚至用步枪对爆破筒进行了射击,以确定其会不会被子弹打爆,结果是“不会爆炸,性能合适”。

1940年1月,“九九型破坏筒”被认定合格,成为日军的新装备。根据日本资料,它能“爆轰”打穿3米的障碍。

整个爆破筒分管头、管身和引信三个大部分,钢管厚2.6毫米,管身长1150毫米,管头105毫米。日军会将3个管头、6个管身、3个引信放在个木箱里成组。

同“班加罗尔鱼雷”一样,日本爆破筒也能通过管头的螺纹进行连接,正如前面所说,爆破筒实在是没有什么很大的技术含量,都是一回事儿的东西。

但有趣的是,日本人希望“破坏筒”能被当做迫击炮打,因此他们开发了“八九式五厘投掷机”,还给“九九式破坏筒”安装了3个小翅膀,使之成为“羽付破坏筒”,炮击距离居然能达到90-290米。

依靠“八九式五厘投掷机”,工兵就不用跑阵地前拿命排障了,危急关头它还是个大杀器。

但奇怪的是,日本的“八九式投掷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名声,后人也没有继承和发扬这种装备。

二战技术的爆破筒至今仍在美军中服役,只不过型号变成了M1A2型,更换了炸药,铁管也变成了铝合金材质。

我军也开发出了更新型的爆破筒,但技术几经更迭换代,材料也变成了胶管的GBP112“柔性爆破筒”。

柔性爆破筒如今很多国家都在用

所谓“柔性”很好理解,它是软的,所以工兵可以将其任意掰成喜欢的形状,还可以盘着和卷着携带。

因为爆破筒在战斗中多次发生扔进工事又被敌人顶出来的情况,所以我们又开发了“70喷火引信”。用的时候将拉火端朝前,拉绳系在手腕上,用的时候朝敌人碉堡里一杵……连烧带喷谁都别摸我!

有些电影将爆破筒描写成打坦克的大杀器,这是不对的。对付坦克主要依靠的是反坦克武器,而爆破筒本质上是个清障和炸碉堡的工具,它能反坦克却不太适合反坦克。

拿日本那款爆破筒来说,它一组箱子就重达33公斤,单筒重8.5公斤,扛着比机枪都重了,却不一定能破坦克的甲。

想“震死”里面的人?这也很难做到。美军对爆破筒打坦克(对象是日本坦克)的指导是:尽量塞在坦克发动机舱上,可以尝试放在车底炸毁辅助轮和履带,不要试图将筒体塞入行驶的坦克履带中。

别说美军没几个人敢表演爆破筒掀坦克,就算有他们也不会做。有反坦克枪榴弹、大口径机枪、巴祖卡火箭筒和能呼叫飞机的摩托罗拉步话机,至于让工兵去赚荣誉勋章吗?

实际上,但凡机械化程度高一点的军队都不会用爆破筒去杀敌,所以有时候“班加罗尔鱼雷”似乎变成了对铁丝网专用武器。

但战争是人打的,谁都没规定爆破筒只能炸铁丝网和碉堡。

某些美国兵甚至在朝鲜战场上被爆破筒炸了还没醒悟过来——啊!该死呀!他们居然从山坡上往下投掷炸铁丝网的管管!

其实“最可爱的人”早在入朝第一战就已经使出了“爆破筒炸坦克”,志愿军战士罗亮泗在云山之战中提着两根爆破筒,将之插入敌军坦克3、4号负重轮空隙,炸毁美重型坦克的履带,成为“爆炸英雄”。

以色列军队也曾经是爆破筒的忠实用户,他们在戈兰高地上用这玩意儿滚开了叙利亚人的雷区,还带着筒子炸开了埃及的国门。

不过,爆破筒如今已经离战斗兵器的职责越来越远,人们很难再将这种大只的炸弹用到直接的战斗上面,其它的替代品也纷纷开始取代爆破筒的工作。

发明“班加罗尔鱼雷”的英国人后来又开发了种新的替代品——丘吉尔AVRE工程坦克。

这种被戏称为“垃圾桶抛射器”的坦克很有“合金弹头”的风范,它拥有290毫米夸张口径的臼炮,发射重达18公斤的“1号破坏弹”,拆起房子那是楼倒屋塌,比小小爆破筒强多了。

嗯,没错,它就是英国人给“马德拉斯先锋”找的换代品,是属于“皇家工程师”的“工程车辆”,是辅兵的一种(还真有德国坦克被它们喷死了)。

丘吉尔AVRE坦克战后又被百夫长AVRE工程坦克代替,它们通过发射威力巨大的HESH高爆碎甲弹来破坏障碍和掩体,比丘吉尔AVRE更狠也更可控。

华约使用的UZ爆破筒,1型1米,2型2米

其实随着机械化单位的崛起,二战时爆破筒的戏份已经非常小了。对付铁丝网,依靠坦克的履带和自行榴弹炮即可轻松解决,阵地战的那点货色已经被机械化运动战甩在身后。

所以今天许多国家都给坦克设置了“清障”功能,还为其开发了专用的破障加农炮弹,基本上打出去就是一炮解千愁。

还有各种携带了HEAT技术的火箭筒、导弹,也都是开路的一把好手。即便是工兵也有一堆的清障火箭、爆破索等新装备,早已完成了机械化和现代化,彻底让爆破筒回归到了“工具”的座位上。

但你认为爆破筒不能打仗?还是省省吧,战术都是人脑子开发的,至少战场并未让爆破筒走开,它们成功混到了21世纪。你看,美国大兵们依旧夹着爆破筒开路呢。

0 阅读:34

小毛说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