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场一键排水保水稻生长,设施农业受梅雨天气影响越来越小

嘉祥说农业 2024-06-22 19:13:08

据武汉市气象部门消息,6月18日武汉进入梅雨期,而这几天的大雨,也昭示着汛期的到来。

在武汉乡村,最近的大雨缓解了因前期持续晴好天气造成的轻微缺水问题,但若降雨持续,也将对作物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武汉农业生产基地如何科学应对汛期?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了部分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水产等生产基地。

颗粒归仓,玉米蔬菜能收尽收

夏收正忙,颗粒归仓。趁着雨前的晴好天气,不少农业基地抓紧时间组织人力及时抢收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做到能收尽收。

6月18日,汉南区邓南街道甜玉米种植基地热火朝天,村民正忙着采摘,路上运送玉米的农用车络绎不绝。“甜玉米的收获期一般就20天左右,今年我们的甜玉米5日开园开始采收,如今已经抢收了近八成,每天凌晨四五时,工人就开始收玉米,每亩地能收2400多斤。”汉南甜玉米协会会长、思念绿色农业负责人曾思来介绍:“等雨开始下了,我们就停一停,天晴了再赶紧收。”

汉南甜玉米已经抢收近八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入口处和路两旁停靠着不少挂着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牌照的大货车,客商们正在田间地头收购玉米。“都是会爆浆的甜玉米,比水果还甜!”曾思来介绍,今年汉南6万亩连片种植的鲜食玉米已陆续成熟,其中约七成玉米已被认购,中百、武商量贩等本地商超也上架了汉南甜玉米,市民可一饱口福。

汉南被誉为“中国甜玉米之乡”,是全国鲜食甜玉米综合生产标准示范区,种植有甜、糯、彩等三大系列、近百个品种的玉米。曾思来介绍,目前,汉南甜玉米从播种期的选种、栽种密度,到养护期、采摘期,已经实现了全过程统一科学化、机械化管理,让种植出来的玉米既高产、又鲜甜。

对于即将到来的持续阴雨天气,曾思来一点都不慌:“我们在种植时就考虑到了梅雨季节的问题,基地都是采用高垄栽培模式,实现宽窄行种植,具有通风透气的特点,且排水性能更好,即使梅雨季节持续降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积水。”

玉米喜获丰收,蔬菜也正忙着抢收。6月18日上午,位于新洲区双柳街道的沃农兴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工人正忙着抢收番茄、豇豆、辣椒、丝瓜等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雷文明告诉记者:“最近半个月,基地里的茄果类蔬菜大量成熟,每天早上6时,工人就开始采收,成熟的蔬菜基本能赶在下雨前顺利进入市场。”

双柳蔬菜基地,工人正在抢收豇豆

记者在基地里看到,一根根修长翠嫩的豇豆垂挂在竹架上,三五名工人手脚麻利地采摘着,不一会儿就能装满一大筐。雷文明介绍,基地里的露天蔬菜采收已接近尾声,每天大约还有500斤产量,“今年夏收蔬菜品质好,产量也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

雷文明一边忙抢收,还要一边忙着修理沟渠。“蔬菜种植最怕积水,即便种在大棚里,也不能掉以轻心。茄果类蔬菜抢收完之后,基地里主要以苋菜种植为主,第一批播种的苋菜还有一周就能上市,为了错峰采收,每隔两天便会播撒一批种子。”雷文明介绍。

双柳蔬菜基地,工人抢收的蔬菜

记者看到,基地里的苋菜种植在设施大棚中,每栋大棚旁都留出了约50厘米宽、20厘米深的沟渠,主路两侧的沟渠里,工人正在清理杂物和淤泥。雷文明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苋菜正在出苗期,梅雨季节有效排水至关重要,每一块田都要确保厢沟、围沟、腰沟‘三沟’通畅,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

智慧巡田,手机一键可开渠排水

梅雨季节,也正是水稻孕穗—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完成早稻、中稻播种面积约126.76万亩,在田水稻长势良好。进入梅雨期后,稻田水位将迅速上涨,“喜水”的秧苗也怕淹,及时排水、控制水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黄陂区六指街道永旺智慧农场里,动一动手指,就能一键开渠排水,保障水稻的生长环境。

“我们通过‘智能巡田+人工巡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在梅雨期间,2万亩水稻能正常生长。”永旺智慧农场负责人胡丹介绍,基地里有1000亩智慧“无人农场”,通过液位计和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能随时监测每个田块、每棵秧苗的酸碱度、水位高度、温度、风速等情况,并进行精准补给和排放。

6月19日下午,永旺智慧农场的智能系统发出“滴滴滴”的警报声,水位高度显示15厘米,提示是否一键排水,胡丹按下确认键后,不一会儿,显示屏上的水位数据便开始缓慢降低。“目前水稻苗只有约35厘米高,我们将系统里的水位数值设置为8厘米,若水位高出太多,系统便会发出警报,通过手机或智能屏,就能一键操作排水。”胡丹说,“这是智慧农场里的智能排灌系统,旱可补水,涝可排水,大大节省了人力。”

而在另外近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也分布着1000多个排灌口,进入梅雨期后,打开排灌口,稻田里的积水便会从高到低流入排水渠,雨后再关渠锁水。胡丹表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在农作物的管理和种植上,也能更加科学高效。”

科学管理,设施化种养降低风险

“桃树最怕水,如果根系泡水超过两天,就极易发生腐烂。”6月18日,在蔡甸区张湾街道红星村雨露河谷采摘园里,四五名工人正在桃园里巡视沟渠,疏通堵塞处。基地负责人商春霞介绍,当前正是基地水蜜桃的膨果关键期,防止果园积水至关重要。

“自从两年前果园积水之后,我们对果园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大范围整改,通过‘环沟+井字沟+横沟’‘暗沟+明渠’相结合的方式,即使遇到持续半个月的降雨天气,也能及时有效排水,保障桃树正常生长。”商春霞告诉记者,果园地形有高有低,地块最低洼处,增设了2条100米长的横沟,沟沟相连,渠渠相通。“同时,在平时的种植养护过程中,我们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每亩桃园至少施2—3吨有机肥,增强桃树根系的抵抗力。”

随着设施农业的运用和普及,大棚内的瓜果种植受梅雨天气影响大大减小。东西湖区葡萄种植协会会长陈海明告诉记者,东西湖区全区葡萄种植面积高达8000亩,均采用大棚种植,“每年的梅雨期也正是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成熟的重要时期,露天种植易发生裂果、糖度低等情况,通过设施大棚避雨栽培,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预防了涝害,果子外观、口感也更好了”。

持续阴雨天气对设施化水产养殖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在位于江夏区法泗街道新河村的清澄水生态修复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35个高密度圈养桶逐一排开,养殖着草鱼、鮰鱼、鲫鱼等水产品,以及反季节鱼苗。基地负责人曾令州表示:“虽然是露天养殖,但我们使用的是全自动化的陆基圈养桶,排水、增氧、消毒、净化等全流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每个圈养桶直径7米、高1.45米,遇到雨天,桶内水位超过1.3米,便会触发感应器,系统自动排水增氧,维持鱼类生长的环境稳定。”

曾令州介绍,目前基地已做好了防护措施,重点对电路电缆、水循环系统、增氧机设备进行检修维护,防止强对流天气对设备造成损害。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巧妙运用科技化、设施化、智慧化手段,可有效降低梅雨季、旱季等特殊天气带来的影响,保障农事生产。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胡利明表示:“农业生产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随着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极端天气的影响,但更多地还是要依靠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降低天气带来的风险,实现增量提质。”

来源: 长江日报

0 阅读:0

嘉祥说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