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王陶”联手华野战无不胜,一分开就打不赢,原因何在?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0:12

新中国成立后,有位年轻的军史工作者在整理资料时,曾闹过一个笑话,他在翻阅档案后惊呼,“这个“叶王陶”是什么人,总是打胜仗,你们有谁知道他在哪吗?我要去拜访拜访这个人。”

实际上对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叶王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人,他们分别是叶飞、王必成以及陶勇。

这三位,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黄金组合之一,三位自新四军时期便开始并驾齐驱,并驾齐驱,很快成为华东地区我军的重要军事将领,并多次圆满完成主要突击任务,久而久之,“叶王陶”的大名就响彻全军。

也正是由于在华野期间多次共同担负攻坚任务,所以“叶王陶”这三个字在电文中频繁出现,而这就导致被人误认为是一个人了。

一、初次联手显威名

从年龄上去看,“叶王陶”三人中,以王必成的年龄居长,生于1912年的他,比叶飞大了两岁,比陶勇则大了一岁。

所以,三人严格说起来也算是同龄人,都是“10后”。

不过,尽管是同龄人,但三人的经历却大相径庭,湖北麻城人的王必成,以及安徽霍邱的陶勇,都是出身于贫苦家庭,小时候受了不少苦,比如陶勇,七岁那年就没了父亲,为了生计不得不给人放牛为生。

总之就是,陶勇和王必成的经历比较像,参加革命的过程也类似,并且两人都来自于红四方面军。

但叶飞就不一样了,毫不夸张的说,叶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家子弟,并且还是一个华侨。

叶飞生于菲律宾,其父叶荪卫在年轻时因为躲避战乱,就去了菲律宾,在当地打拼数年后,不仅积攒了不少钱,还娶了当地殷实人家的千金,即叶飞的母亲麦尔卡托小姐。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自然在生活上要比王必成和陶勇小时候强得多,此外,叶飞也是闽东根据地和闽东红军游击队(后改编为闽东独立师)的主要创建人,就当时南方数省的游击队来讲,闽东的红军游击队是公认的实力派之一。

那么,出身红四的王必成和陶勇,又是怎么和在闽东战斗的叶飞成为了黄金搭档的呢?这说起来也是相当曲折。

长征结束之后,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即西路军)东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但因敌众我寡最终损失惨重,其中,陶勇(当时叫张道庸)还因叛徒出卖被捕,幸得组织积极营救方才脱身,之后多番辗转,在1936年到了延安。

而王必成当时则是奉命南下去了川康边,最终在1936年回到延安,并进入抗大学习,而他的同学之一,就有陶勇。

此时的叶飞,还在闽浙边率领闽东独立师不断开拓根据地,而到了抗战爆发后,势单力薄的新四军请求延安支援一批干部,就这样,王必成和陶勇就一起到了新四军任职。

其中,王必成任新四军第1支队参谋长,而陶勇则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参谋长,也就是说,此时二人就成了搭档,也是在这期间,陈老总做主为陶勇改了名字。

而叶飞的闽东红军,也在1937年被改编为新四军一部,而叶飞本人则担任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的职务。

只不过,此时的三人并肩作战的机会还很少,一直到郭村战斗结束之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移至苏北,并更名为苏北指挥部,而部队也进行了整编,新四军一师由此正式成立,而叶王陶三人,则分别担任了一师下辖的1 、2 、3纵司令员。

至此,叶王陶三位合归一处,并开始并肩战斗,最终成为陈粟麾下的三只铁拳。

而三人并肩后打的第一仗,便是著名的黄桥战役,此战,陈、粟以陶勇的3纵坚守黄桥,以叶飞、王必成的1纵、2纵作为攻坚主力,在兵力远远低于敌军的情况下,叶王陶三人巧妙配合,采取了内外夹击的方式,最终歼灭敌军1.1万余人。

此战期间,曾在决战时刻形势一度紧急,而陶勇在关键时刻亲自冲向敌阵,最终杀得敌军连连溃散,事后粟裕就称赞他是“拼命三郎”。

黄桥战役的胜利,是新四军历史上地位极高的以少胜多战役,此战奠定了苏北根据地的基础,也为打开华中抗战局面起到了极为良好的作用。

而叶王陶三人也凭借此战扬名,当时根据地的军民都说,叶王陶是陈军长手下的三只虎。

有了第一次默契的联手合作,之后三人更是合作的亲密无间,而作为他们的直接上司,粟裕对这三支纵队也是越用越顺手,每逢攻坚任务,粟裕必派“叶王陶”出手才会放心。

二、孟良崮战役扛重任

进入解放战争后,叶飞率部北上,暂时归入山东野战军序列,而王必成、陶勇则留在华中野战军之中,尽管暂时少了叶飞,但王、陶二人还是凭借不俗的战绩,成为华中野战军的两把尖刀。

如苏中战役,王必成率部攻泰兴、战如南、击西场、克林梓,连番转战之下,为华中野战军取得“七战七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为华东野战军,而叶王陶三位又走到了一起,其中,叶飞任华野1纵司令员,陶勇任华野4纵司令员,而王必成则任华野6纵司令员。

自此,1、 4、 6纵成为华野的核心主力,并在多次重要战役中,担任攻坚角色,比如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里,叶飞的1纵和王必成的6纵,就起到了足以决定战局成败的作用。

先说叶飞的一纵,一纵在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夕还在山东,在接到任务之后,星夜兼程赶了回来,并主动承担了最艰巨也最危险的穿插任务。

之后,叶飞率一纵向孟良崮方向开进,而就在一纵抵达孟良崮附近时,不偏不倚的与同样正向孟良崮的74师撞到了一起。

当时正值深夜,74师在山上,而一纵在山下,两支部队相距之近,以至于相互说话都能听得清。

关键时刻,叶飞低声要求战士们只管前进,不回答敌人任何问题,由于雾气太大,74师愣是没看清他们脚下竟然是华野的部队,在朦胧中围观一阵子后,自信心爆棚的他们,居然眼睁睁的看着叶飞就此离去。

而这么一来,叶飞就抢在了74师前面,在占据了孟良崮下的天马山阵地后,彻底切断了74师与敌25师之间的联系,为孟良崮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当时叶飞因为慌乱或者下令部队攻击的话,那么就极有可能造成打草惊蛇,届时,74师就会加速前进,而一旦其与25师汇合,那么就会对当时的战局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我军大胜的孟良崮战役也就大概率不存在了。

所以说,叶飞当时的镇定指挥以及冷静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了孟良崮战役的走向。

不仅是叶飞,还有王必成,在涟水战役中吃了74师的闷亏之后,6纵对74师可谓是咬牙切齿,而在接到此次要作为主力部队打下74师时,包括王必成在内的6纵官兵,一个个极为兴奋,大家都说,“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

而六纵当时的任务是奔袭垛庄,垛庄是74师存放武器、弹药以及粮草的大仓库,为了出色的完成任务,6纵在长途奔袭后没做休息,马上就投入到战斗之中,最终,成功的拿下了垛庄。

到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关头,王必成率领六纵率先登顶孟良崮,并摧毁了74师的指挥所,这就为我军歼灭国军“五大主力”开了一个先河。

三、有趣现象

不过,在叶王陶身上也发生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什么呢?那就是在他们三人一起联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但当三人被拆开单独用之后,却会屡屡受挫。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七月分兵”之后。

1947年7月,也就是孟良崮战役结束的两个月后,华野一分为三,三路大军各自出击,对当面之敌实施打击。

其中,第一部分的部队,由叶飞的1纵和陶勇的4纵组成,他们将越过临蒙公路,挺进鲁南。

第二部分则由华野的三纵、八纵以及十纵组成,战略方向是向鲁西泰安进发,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便是当时的“华野外线兵团”。

除了外线兵团外,华野的2、 6、 7、 9纵以及特纵,则组成了内线兵团,主要作战目的是在沂水地区与敌人周施,并伺机将敌分割歼灭。

但分兵之后,华野却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利。

比如一纵,在围攻滕县的关键时刻,却被赶来的整编第5师等7个整编师从外围围住,形成了被夹击之态势。

而叶飞所打的滕县也是打的十分不顺利,原本计划是两天打下来,结果打了足足三天还未能攻克。

如今又被敌人在背后围住,无奈之下,叶飞只得向附近不远的陶勇求援。

可陶勇当时的情况也不乐观,他正率4纵围攻邹县,而在血战的一天一夜后,同样也是没能打下来。

因此,陶勇当时也意识到,若是想快速拿下敌人,那就必须兵合一处,所以当叶飞向他求援时,他果断命令部队暂时放弃邹县,转而向滕县靠拢。

结果,就在陶勇和叶飞刚刚合兵之际,邱清泉的大军便基本形成了围拢,这么一来,打滕县自然就不现实,啥都不要想了,突围吧。

就这样,原本的攻城战最终变成了突围战,而这一路上敌军重重,所以叶飞和陶勇在突围过程中损失相当惨重。

前后13天,叶、陶二人有数次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幸亏3纵和8纵在紧要关头赶到,这才把一纵和四纵接应了出来。

事后一清点,一纵和四纵减员超过三分之一。

而王必成这边,也是情况糟糕,南麻、临朐两次战役,让包括六纵在内的内线兵团,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并且还没取得什么像样的战果。

也许是意识到了“叶王陶”只有在一起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在沙土集战役中,粟裕又一次把三支部队合在了一起使用。

1947年9月,国军57师在回师曹县的过程中,想抄近路走沙土集,并且又打算在沙土集休息一晚再前进,这么一来,就造成其与临近不远的国军第五军拉开了距离,两者相差了足足40里。

而这个难得的战机,被粟裕敏锐的抓住了。

自七月分兵之后,华野打的极为不顺,战士们也十分窝火,一直想着打一场胜仗来出出气,因此,当粟裕把歼敌于沙土集的计划说出来之后,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于是,粟裕便设下了一个巧妙的部署,以王必成的六纵,以及三纵、八纵为主攻,以四纵、十纵为阻援部队,以一纵为总预备队,向沙土集的敌57师发起进攻。

从这个安排中我们就能看出,“叶王陶”这个王牌,粟裕做了极为合理的分配,战力强的王必成担任主攻角色,这就保证了主攻效果,而敢拼命的陶勇负责阻击救援的敌人,则确保了主攻部队不会受到外围敌人的影响。

至于把叶飞作为总预备队,这意思很明显了,向来能当总预备队的,都是综合能力最强的,这样才能保证万一情况出现意外,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一番部署后,沙土集战役打响。

果然,仅仅两天的时间,沙土集的敌人就被拿下,而在这个过程中,敌第五军玩了命的想要突进来增援57师,结果却被四纵和十纵牢牢地挡在外围,任凭其如何疯狂进攻,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而一纵也没闲着,从菏泽方向来增援的敌人,则是被叶飞击退的。

沙土集战役的胜利,让华野自此告别了“七月失利”的阴影,全军上下士气大振,这便为不久后豫东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在豫东战役中,“叶王陶”正面邱清泉,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粟裕指挥“叶王陶”三位发挥了“轮番作战,交替掩护”的高明战术,除正面牵制邱清泉之外,另外两支部队交替迂回至敌侧翼、背后攻击,硬是把邱疯子拖得叫苦不迭。

最终,在“叶王陶”的配合下,区寿年兵团被歼,而“叶王陶”三人更是威名远扬。

只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豫东战役竟成了“叶王陶”三位最后一次联手合作,在之后的淮海大战中,叶飞因病未能参加,而解放之后,三人一个去了地方,一个去了海军,另一个则在南京军区,所以,更没有并肩作战的机会了。

1 阅读:646
评论列表
  • 2024-09-04 13:04

    粟神的三大卷王

  • 2024-09-05 06:36

    原本作为辅助的华野 硬生生给粟大将 调教成主力[点赞][点赞]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