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汽集团宣布,为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全球客户的利益,将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就中国电动车临时反补贴税措施举行听证会,进一步依法行使抗辩权。
这是中国车企在欧洲遭遇不公平待遇后,上汽实质性地对欧盟展开了正式回应。
有人会说:上汽这种抗辩行为会有用吗?
我的答案是:若仅将眼光放在让欧盟降低税率的目的而言,可能用处不大;但如果将眼光放得更远,那么上汽选择抗辩,将是其必选的一条路。
我们先简要的回顾一下欧盟对国产车的征税历程:
欧盟先是选择对上汽、吉利和比亚迪的税率分别定为38.1%,20%与17.4%,之后又微调针对中国电动车的临时反补贴税:上汽关税降到37.6%,吉利降到19.9%。比亚迪17.4%的税率则维持不变。
如果仅从降低税率的目的而言,欧盟此前的“骚操作”等于已经是告诉你:对于征收的税率,我们已经核对过一遍了,大体上就是这个数,你们就不要再挣扎了。
尽管如此,上汽也依然要对此提出抗辩。这种抗辩,并非指望着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毕竟欧盟此前的行为目的性就已经很明确了,就是为了阻碍上汽产品在欧盟国家扩张的步伐。
然而即便如此,上汽的抗辩依然很有必要。这是上汽向欧盟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不接受欧盟给出的惩罚性关税,除了这会给上汽的利益造成损害外,更主要的是欧盟此举的程序性涉及不合规:
1.欧委会反补贴调查涉及商业敏感信息,例如调查要求配合提供与电池相关的化学配方等,超出正常调查范围。
2.欧委会对于补贴的认定存在错误,例如将给予国内消费者的新能源购车补贴纳入在欧盟销售的补贴率计算。
以上两点在逻辑方面存在瑕疵,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上汽提出的理由可谓是刀刀见血,那么上汽由此提出抗辩,在法理上也是成立的。
而且无论上汽的抗辩是否成功,欧盟的行为显然已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6月1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从欧盟进口的相关猪肉及其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此外,中方还将对欧盟乳制品展开反倾销调查,以维护中国市场的竞争秩序。
以上这些还只是“开胃小菜”。事实上,欧盟的行为不仅伤害到了以上汽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的利益,也将伤害到欧洲车企的切身利益。我们很难想象,欧盟在对中国汽车产品采用如此之高的惩罚性关税之后,中国不会对欧盟(这其中德国车企占据绝大多数)的汽车企业采取对应的反制措施。而一旦中国采用了类似的手段,那么在中国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比超过合资品牌这一关键节点上,这样的行为(对等反制)对于欧洲车企所造成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对于这一点,德国车企相比于那些欧盟政客们,显然看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