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捡到1000多发炮弹!晋绥军这边,为啥会啥都丢啊?

甲骨堂呀 2024-11-11 10:42:34

在平型关之战中,为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提供炮火支援的只是一个迫击炮连。

这个连编制在第343旅麾下,全连辖2个迫击炮排、1个弹药排、1个步兵排、1个杂役排;不过总计只有4门炮,100多发炮弹。

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提到,炮连的战士们根据对国民党军作战习惯的了解,认为在附近前者遗弃的阵地上,可能会遗留弹药。

结果过去看后,不仅仅是遗留弹药那么简单,而是整整留下了1000多发炮弹。

迫击炮连将这些炮弹运回后,极大地强化了火力,对获取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这毕竟是1000多发炮弹,怎么国民党军就说丢就丢呢?

查阅战史我们可以知道,平型关大捷其实是以伏击战为核心的一系列战斗,属于更大战场范围、更多参战部队的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

在这场战役中,咱们八路军第115师只是一部分参战部队,其余还有晋绥军的多支部队以及一部分中央军旁系部队。

很显然,当时的晋绥军是战役层面的参战主体。

所以在上述提到的遗弃阵地方面,基本就是晋绥军方面,而丢弃的炮弹其实也是晋绥军丢的。

在国军方面的战报中,也承认在平型关战役中,有2876发迫击炮弹和176发山炮弹属于“作战消耗”之外的“损失”。

由此可见,除了咱们第115师发现的这1000多发炮弹外,在其他的阵地上其实也丢炮弹了。

而且按照国军战报的情况,归类在作战消耗中的一部分炮弹,很可能也是擅自遗弃之后上报为作战消耗,以免被追究责任。

为何国民党军会轻易丢弃炮弹?

其实说白了,国军方面的武器弹药补充相对容易;尤其是晋绥军方面,有太原兵工厂提供军械补给,它并不是太缺少迫击炮、枪械和弹药。

在这种情况下,晋绥军就没有养成爱惜武器的习惯,在战事不利时往往就要丢弃武器、弹药。

甚至别说上述提到的迫击炮弹了,在忻口战役之后,晋绥军在日军尚未追上来之际,还将10来门山炮、野炮推入滹沱河中。

这批火炮也是八路军捞出来后,才可以继续在抗战中发挥作用的;其中两门88毫米野炮送还给了阎锡山,剩下的8门75毫米山炮被留用,后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本装备。

既然连炮都可以丢,那么丢失些炮弹在晋绥军中便也不是啥大事了。

另外除了武器意识方面的因素外,晋绥军之所以不能带着弹药撤离,也有现实因素。

因为阎锡山在整编晋绥军的过程中,比较看重编配战斗兵力,而轻后勤兵力。

这样的话表面看起来晋绥军是高度武装化的,大部分兵员都是战斗兵,但其实因为后勤支援兵种的欠缺,它就缺乏机动能力。

阎锡山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的认知是晋绥军的机动可以靠着铁路以及临时动员民夫,或者派遣专门的辎重营解决。

但在战斗动态变化迅速的战场上,未必就有铁路可用,民夫也未必能动员到位,甚至辎重营数量过少,也难以及时支援到战斗单位。

而晋绥军又是偏武装化的,平时的弹药本就带得更多。

如果只是守备任务的话,那么它可以原地不动发挥火力,可是遇到撤退、转移阵地之类的情况,战斗兵们便不堪重负,很难再携带过多弹药转移。

诸如上千发迫击炮弹,不是简单可以背着就走的,它的长官到士兵还觉得有后方供应,丢了也不可惜,反倒背着是累赘;甚至连销毁弹药的想法也没有,直接说撤就撤。

第115师的部队是红一方面军改编的,此前在东征作战中跟晋绥军交过手,所以对于晋绥军的这个情况比较了解,结果果然在战场附近的阵地上发现了这1000多发炮弹。

然后这批遗弃的炮弹,在八路军的炮兵手里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给了嚣张的鬼子一记重创。

1 阅读:110

甲骨堂呀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