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通车,莫言留下一句题词,传开后惹争议:江郎才尽

旧梦的如风 2022-05-10 18:59:25

名人向来都是是非多,作为知名作家的“莫言”自然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然而这次风波却让人怀疑,莫言是否已经“江郎才尽”,甚至还被人讽刺是抄袭了毛主席的诗句。

这一切的缘由都是因为一座世纪大桥的建成“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一桥连通三地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宣布开通,这座耗资1269亿元,从提出想法起时隔35年的跨世纪工程终于通车,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基建实力,更是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港珠澳大桥桥隧长55千米,横跨中国香港、澳门和珠海市,用一条大桥,带动了三地的经济发展。

在这座大桥建成以前,人们想要从珠海前往香港,首先要进行4个小时的陆路,然后在达成1个多小时的水路,而现在这个路程被压缩到了30分钟,并且还直接实现了港珠澳三地的陆路对接。

我们都知道,香港这片土地寸土寸金,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来到香港寻找工作机会。

然而对于这些打工者,居住就成了最困难的问题,对于香港昂贵的房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自然是买不起,所以只能租房居住。

可就在不远处的珠海,却拥有着大量的土地,不过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却给了他们很多机会。

很多务工人员,可以选择在珠海买房,白天可以在香港澳门上班,晚上仅需要几十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回到珠海的家,然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意义还并不止与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实行了一国两制政策,而香港和澳门更是一国两制的代表,所以这座桥不仅有着发展经济的目的,还是一座连接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也正是因为这座桥的意义太过重大,所以也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而这其中就有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一桥飞架东西,三地连成一体”

在大桥建成之后,莫言也来到了这里,放眼望去,一座看不到头的大桥,屹立在眼前,这座世纪工程,在莫言眼里就像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看到这样的奇迹,他的内心也被大桥震撼,就在莫言在临走时,他有感而发留下了自己题词:“一桥飞架东西,三地连成一体”。

本来大桥的建成,再加上文人的题词,这本来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事,更是一个值得歌颂的故事。

但莫言题词之后,却引来了全网的热议,很多人都认为对于一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文笔,一定是妙笔生花的,可这句题词,一共才十个字,前五个字竟然还是抄袭的。

后五个字也是平淡如水,一点滋味都没有,很多网友甚至还为其贴上了“江郎才尽”的标签。

“三地连成一体”这一句我们很好理解,其中所指的就是港珠澳三地被一座桥连成一体的意思,不过疑问的就是,前半句为何会被指抄袭呢?那这句话的原句又是谁写的呢?

其实前半句的由来,也同样是因为一座桥,这就是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

在1956年6月,武汉长江大桥刚刚开始修建,在毛主席在武汉视察的时候,大桥基本已经初具雏形,很多解放军战士和工人,都在热火朝天的工作着,看着滚滚的长江水,主席一身白色浴袍,与人民群众一样的亲切自在。

我们都知道,主席是非常喜爱游泳的,于是当天主席也是突然来了兴致,和同行人员一起,在长江中游泳。

根据统计,毛主席一生一共畅游了18次长江,而最后一次是在1966年7月16日,当时73岁的高龄的毛主席,在长江中畅游了1小时零5分,所游长度将近15公里,这次事件立刻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甚至还两次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莫言题词,竟被认定抄袭

不过在1956年这次,毛主席看着广阔的长江水,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而其中的一句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句话所指的就是武汉长江大桥,而这诗句,此后也被人津津乐道。

不过相比之下,莫言的题词却显得苍白许多,如果说“一桥飞架东西”和“一桥飞架南北”还算相似,那“三地连成一体”可就完全比不上“天堑变通途”,一个是去吞山河的雄伟之势,另一个却像是简单描述的打油诗,而这也正是众多批评者的由来。

莫言是位文化大家的确不假,但毛主席也同样是位优秀的文学家。

毛主席所著的诗词,想要去超越的确很难,毕竟就算文笔和知识能达到同样高度,在眼界和角度上,想要达到领袖的地步还是很不易的,所以很多人都会因此去借鉴主席的诗词。

其实在写词作诗这类创作中,模仿和借鉴的手法还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话就被很多人争相模仿过,在宋朝有一位王质,他所著的《江城子》中的一句:“只恨夕阳。

虽好近黄昏”及时借鉴了李商隐的诗句,而后朱自清又将其改写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虽然都是欣赏夕阳下美景的诗句,但前者表达的是忧伤惆怅之意,后者则是人到晚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样的诗句,改写后虽是同样的内容,但表达的含义却完全不同,这才是借鉴和模仿。

到底是借鉴还是抄袭?

不过借鉴和抄袭,却是两回事,很多网友都认为,“一桥飞架东西”和“一桥飞架南北”根本就是在抄袭。

除了换个方位,其他啥也没变,而让网友气愤的原因,就是因为写这句话的人,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大文学家,如果说换个其他不知名的路人写下这句还有情可原。

但对于莫言,这样的题词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简单的两句话,根本没有展现出一个大文豪的风采,随着热议的不断升级,更多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甚至有人开始认为,莫言就是故意如此的,而他的本意就是“炒作”。

自港珠澳大桥建成以来,来这里一睹风采的人非常多,这其中更是不缺乏有名气的文人墨客,不过因为一个题词被闹得热议不断,莫言还是第一位。

众多网友都开始发出质疑,这座大桥的建成和莫言有什么关系?一个连接两岸三地的世纪工程,为什么会把莫言炒起来?

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级工程,他真的有资格去题词么?

不过有质疑声,也就有反对的声音,还有一些网友认为,作为国家级的工程,莫言身为我国文人中的佼佼者,去题词也是理所当然,并且看到这座世纪桥梁,必然会感受到国家的宏伟,所以此时致敬一下主席,借鉴主席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再说“三地连成一体”,这不就是港珠澳大桥根本的意义么?难道非要写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才算是好的文采么?

正所谓“俗中带雅,雅中带俗”,这条大桥既然会被所有人关注,那题词也就必须要道出其真正的用意,用简单质朴的话语,描述出这宏伟背后的含义,如果非要加上一些华而不实的词语,反倒会令人觉得困惑,甚至难以理解。

各说各理,喜好各有千秋

其实无论莫言是否有资格,或是这句题词精不精彩,只要词句被写下的那一刻,争议就一定会来,如果当时莫言真的写下了华丽的诗句,还是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说三道四,甚至会职责莫言,用华丽难以看懂的句子,去蹭国家工程的流量。

词句到底好不好这种事是很难有结果的,莫言虽然是我国很出名的文学作家,但还是有很多人连莫言的书都没看过。

但这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任何的作品,都会有自己独有的受众,就像有的人就喜欢言情小说,有的人却对盗墓探险类非常痴迷,有的人喜欢沉浸在玄幻的仙侠世界,有的人却对幽美富有内涵的诗句情有独钟,可以说每个人的心里,对于文字作品都有自己的一杆秤。

举个例子,你敢想象当代的年轻美女,竟然对一个达赖喇嘛如此痴迷么?一个和尚写下的话语,竟触动了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让多少俊男靓女痴迷于此。

这种突破世俗,敢于追求真爱的意境,的确令人神往。但也有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是佛的世界中的一个“异类”。

更有甚者根本看不懂这如此华丽且富有含义的诗句,难道他们都错了么?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站在的位置不同、接受的文化程度不同所导致的。

农民出身的作家,敢说真话的莫言

莫言虽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对于他的文章和书籍,从来都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敢说敢写,可以将生活中的真实直白的展示出来。

但也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中大多都是描写旧社会落后的中国,而他之所以能得诺贝尔奖,主要就是因为所写的内容,非常贴合西方对于中国的贬低,所以才获得此奖。

但你不知道,这位文学泰斗,也曾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于他来说,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反应一个真实的社会,他认为一个作家如果说假话,那这样的作品对于人民和社会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真话才能突出应有的品质。

其实莫言只是他的一个笔名,其真名为“管谟业”,很小的时候莫言因为家庭的缘故,便早早辍学了,十几岁的他便开始跟随家人,在山上放牛,由于身边都是父母,也没什么朋友,所以慢慢的他就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可这碎嘴子的习惯让母亲非常吃惊。

每次看到莫言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母亲都会以为他是不是害了什么病,为了不让别人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于是母亲劝告他,以后别这么自言自语,学会把嘴闭上。

不过习惯这个东西,很难一下改正,每次忍不住时,都会感觉愧对于母亲,于是他便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莫言”。

虽然很早便辍学,但莫言本身却非常喜欢读书,在那个信息不流畅,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时代,书本就成了他唯一的快乐源泉,甚至为了读一页书,他甘愿帮人家拉十圈磨,就这样书本成为了莫言最好的朋友,从此一生,莫言的身边都有书本陪伴,也正是这个基础,奠定了他拿下诺贝尔奖的基础。

用事实来证明“江郎才尽”

其实莫言当时参观港珠澳大桥的时候,旁人就曾对他介绍过,这座桥不仅展示着我国的技术,更是掺杂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祖国的怀抱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同胞,就算一国两制,一座大桥也会将我们串联起来。并且如此的国家工程,能让莫言来题词,也足够说明了他的资格,以及对他的认可。

在纸上,莫言是个侃侃而谈的人,但在现实中他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对于网上的评论,莫言也是看在眼里,但没做出任何表示,不过与对“江郎才尽”这个标签,他却选择用事实来说明一切,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莫言用了八年时间,交出了最好的答卷《晚熟的人》。这本书也直接让莫言去掉了那莫须有的标签。

其实无论莫言的题词到底如何,这件事永远都会褒贬不一,对于模糊没有既定界限的事,本来也没有一个定论,对于我们而言,更需要的是看透本质,了解其内在的能力。

在文学领域,自古以来争论就伴随其中,没有争论的文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能获得诺贝尔奖,也就说明了莫言的能力,是支持还是否定,这个评判恐怕永远都不会有个结果,而这就是文学应有的魅力。

0 阅读:110

旧梦的如风

简介:喜欢什么都不喜欢,愤怒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