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战略与跨质地雷战

枯坐的高月 2024-10-23 09:42:27

上上篇文章里,在下探讨了“包围圈”论的荒诞之处。不成想,一些清高的“老铁”不以为然地取消了对本号的关注,这着实让在下扪心自问了好几天:难道分析错了?还是没有说明白?带着这种忐忑,在下想了又想,今天再换一个角度,借助美军“浮萍战略”的缺陷,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以寄进一步说明。

“浮萍战略”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军提出的全球性军事战略计划。大意是说:除了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之外,美军还要在世界大洋中,部署一定数量的海上浮动基地,尤其是在全球的地缘战略中心或咽喉要道这些重要节点上。

和平时期,美军将在这些固定/浮动基地中/上储备一定数量的战备应急物质、弹药及少量勤务人员,以保持一种低密度运行、中等戒备的休眠状态,一旦基地所在的作战半径内(或利益点)出现危机(即所谓“有事时”),便立即将其唤醒(或启动)——利用事先就储备在这里的战备物资(短期冲突所必须的弹药基数及保障物资),迅速进入高密度、高戒备运行的作战状态,从而使得美军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快速响应。

这个理想不可谓不丰满,但是若要在全球范围内(或重点地区)维持足够数量的“浮萍”基地,需要现实的雄厚实力(经济及地缘政治战略)为支撑,它才能够差强人意。

所以,自21世纪初叶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目前为止,美西经济进入风雨飘摇不确定时期,该计划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所谓的“包围圈”,实际上就是该计划实施的一种方案。然而,随着美军的全球战略规划调整,目前正逐渐将其有限的日渐捉襟见肘的军事资源,逐渐向其新的战略重心——印太地区——转移,在这一地区的“浮萍”便随之出现了增长及加强的趋势,因而对亚太的安全与发展,形成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对此,在下提出运用伟大教员教导的重要军事原则“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予以应对,并非无的放矢。因为,这些所谓的“包围圈”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如果利用其缺陷,是可以将之当作“牛鼻子”,而被我们牵着走的。

▲当年与日本侵略者开展地雷战的冀中民兵旧照

“地雷战”是上个世纪30年代,冀中民兵抗日游击队用来对付日本侵略军大扫荡的经典战术。地雷的特点就是平时处在一种休眠(埋伏)状态,当需要时,以主动或被动方式及时启动引爆装置,利用爆炸冲击波及杀伤破片,在其有效杀伤半径内,毁伤、迟滞敌人的人员、装备及行动。

实际上,美军的“浮萍战略”本质上也就是预先埋伏、制造障碍,与冀中民兵的“地雷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比如现代智能化地/水雷),只不过质地(非武器化而基地化)不同而已。所以,在下称其为“跨质‘地雷’战”。“跨质‘地雷’战”有一个明显的先天性缺陷,那就是位置固定、物理隐蔽性差,虽然能够靠麻痹及瞒天过海等战技术来制造隐蔽性,或者采取被动防护措施(组织防御)来掩护其正常的作用发挥,毕竟在战术上还是避免不了较大的被动性——将成为牵制住己方部分兵力,如被对手利用,就变成了“回旋镖”,这就为其带来了致命的短板。

如果“扫雷”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这颗(或片)“雷”区,不就变成“绞肉机”了吗?因此,这种“跨质地雷战”的脆弱性及被动性,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暴露了其纸老虎的一面,所以,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将其变成牛鼻子牵着走,是战术正确的“扫雷作业”法。

扫雷作业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排雷法,那就是拔掉引信(起爆装置),使其变成一块钝性炸药,以资化剑为犁,用作和平事业;一种稍显简单粗暴,就是以爆制爆,直接用爆破手段轰掉它,干脆利落,以绝后患。

尽管“跨质‘地雷’战”的“地雷”或许比现代智能地雷还智能,具备相当高的主动攻击能力,但只需做好精准的情报监视与防范工作,做到知己知彼,实时监控,及时反应,乃至一有风吹草动便先下手为强,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可以将其威胁和伤害,降低到最小,甚至消除。

▲当水面水下无人蜂群饱和式攻击群展开时,再严密的防御盾牌也将面临被烧穿的悲剧

我们应当看到,地雷战的本质,是迟滞、杀伤对手,主要用在防御作战或为了赢得机动时间而制造障碍上。即便是攻势布雷,也是为了配合主攻而实施的作战行动。但是,与理论上在特定区域范围交战的陆地战场场景不同,“跨质‘地雷’战”实施的场景是浩瀚无边的海洋,尤其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空间足够大,所以,绝对不可以拿陆地思维去考量海洋现实。

而任何地基雷达及传感器系统的半径都是有限的,空基雷达或传感器系统也有其局限性,那么,在海洋战场上,“跨质地雷”与“跨质地雷”之间的结合部,显然不会结合得那么严密,这就为穿插机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战中,美军的“蛙跳战术”,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一旦进入大洋,想要全方位密集部署“跨质地雷”,以当下的技术及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带着先天不足的跨质‘地雷’”阵,也仅仅只在战术层面发挥作用,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反过来,为了维持这些“地雷”的效能作用,“布雷”方不得不派遣一定的兵力(水面舰艇编队)掩护其侧翼的安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牵制了自己的部分机动兵力,利用好这一点,将其各个击破,这些“雷”就将变成一股反噬力量——一个个“回旋镖”——被牵着牛鼻子走了。

▲美军煞费心机地计划在日本和菲律宾部署的“提丰”导弹系统有一种说法,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不是殖民国大发慈悲,立地成佛了,而是其殖民成本已经逐渐高于其政治经济收益,成为了政治负责产,所以不得不放弃,才使得那些殖民地国家顺利独立。同理,当一个大国的排雷、扫雷作业能力,远高于对手的布雷成本及效益——维持这些基地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时,那些“跨质‘地雷’

”就会变成其军事负资产——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与影响受益不成比例——也终将被弃如敝履。例如当下的俄乌冲突,乌克兰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单靠美西的“打鸡血”式支持,来与自身具备相当——虽然苏联解体俄罗斯元气大伤,但其基本盘尚能满血运转——造血能力的俄罗斯对抗,只要俄罗斯内部不出现崩塌式问题,结局可想而知——乌克兰将变成另一个“帝国的坟场”。

不过,在当下,美国处心积虑布下的这些“雷”还是颇有些用途的,那就是如一颗颗仙人球或一只只刺猬一样,浑身上下生满了一根根狐假虎威的芒刺,从其周围路过的人,不小心就会被扎得痛一下——比如利用岸导或中导搞偷袭。但只要你有足够强大,不妨哪天一气之下,搞个“麻袋”将其“眼睛”蒙上,然后拿起工兵铲子一挥,或者直接用“爆破排雷弹”一轰,它不就连根带球一起,灰飞烟灭了。

▲国产055大驱的穿插、突防与打击能力,还有水面/水下无人平台的自主式攻击能力,那可都不是浪的。何况,还有“东风快递”候着哩。

0 阅读:0

枯坐的高月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