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的三大争议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11-02 20:20:19
最近,随着两档脱口秀节目的热播,网上随处可见节目中的金句、段子以及网友的“观后感”。 或许很多人可能只是不经意间刷到脱口秀节目,但很快就被那些兼具独特幽默感和犀利社会洞察力的演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表示,“被脱口秀治愈了”。

线上脱口秀节目重燃“战火”,线下开放麦再迎春天,脱口秀以其独有的魅力,迅速占据了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大众娱乐的样式之一,更成为生活态度和文化的表达。 大家为什么喜欢脱口秀?脱口秀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可供“诉说烦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喜剧、解压、治愈类文艺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给了脱口秀巨大的发展空间。人们愿意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听听段子、玩玩梗、吐吐槽,换个视角看生活,在笑声中化解满腔焦虑、抖落一身疲惫。脱口秀界有句名言:“每个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每个人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些烦恼想要倾诉,而脱口秀给了人们讲述生活的舞台。舞台上展现的那些小尴尬、小处境以及那些不良现象,也容易引发共鸣。 抓住“流量密码”。内容上,脱口秀紧跟时代步伐,聚焦社会热点,用幽默的口吻回应社会关切,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共鸣。同时,脱口秀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舞台,脱口秀表演者有快递小哥、普通职员、在校学生、消防员……全民可参与,每个人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形式上,脱口秀打破传统舞台的限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范围,实现了“破圈”传播。此外,脱口秀节目还注重互动性,通过投票、问答、弹幕、评论等方式收集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拉满“情绪价值”。脱口秀常常以幽默的方式,将观众从日常生活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营造一种忘却烦恼的“氛围感”。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脱口秀演员们声情并茂地将那些职场难题、相亲故事、社会趣闻,甚至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贴近生活的话题悉数“抖出来”,其或自嘲、或夸张、或讽刺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更像一场“吐槽大会”,让许多人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嘴替”,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人们通过笑声释放紧张和负面情绪,无形中完成自我疗愈。 开展“思想交锋”。脱口秀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消遣,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价值观和社会认知。人们在笑声中接触多元化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拓宽视野和思路,反思社会问题,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说,脱口秀不仅具有观赏性,比起那些以游戏玩闹为主的综艺节目,也颇具思想性。

脱口秀的笑料来自于生活,贵在真实,有时难免“冒犯”,所以脱口秀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其中,比较显著的有这么几个方面: 内容“千篇一律”。一方面,题材雷同。无论是生活琐事、职场困扰还是情感纠葛,这些看似贴近生活的题材,在脱口秀舞台上被反复咀嚼,缺乏新颖性和深度,容易使受众审美疲劳。另一方面,笑点公式化。一些脱口秀演员为了迎合受众,喜欢使用固定的笑点公式,如简单套路化的情绪宣泄或轻飘的心灵鸡汤等,难以真正引起心灵共振。此外,风格单一。随着脱口秀行业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演员开始追求短期的商业效益,忽视了个人风格的塑造和创新,导致整个行业的风格趋于单一化。 存在“文明盲区”。有的脱口秀演员为了博取眼球,缺乏对“冒犯”边界的清晰认识,不惜使用低俗、恶俗的语言,煽动性别对立、嘲笑弱势群体、侮辱他人外貌、搞地域黑和种族歧视等等,甚至公然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显然,过界的“冒犯”不能借脱口秀的舞台发布“免责声明”,低俗的玩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幽默,人身攻击、群体污名化等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失德失范行为。 陷入“流量怪圈”。一些节目为了保持话题度和热度,过度依赖网络热点和时事新闻,过度追求“名人效应”“明星效益”,一味迎合观众口味,忽视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忽视了社会责任担当,不仅降低了节目的品质,还可能损害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度。要知道,脱口秀除博人一乐外,还应对社会提供更多的观照与思考。

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一种言论表达方式,脱口秀的起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弘扬真善美,抚慰自我、共情他人、促进理解、达成和谐。这既需要脱口秀向更宽的领域探索,同时也要守好表达的边界。 玩梗有度。“流量”只是暂时的,“口碑”才是王道。所以,脱口莫脱轨,玩梗须有度。脱口秀演员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表演技巧和专业素养,以更高级的方式呈现幽默和笑料,表达价值和态度。主办方、节目组等应加强表演前的内容审查和对观众反馈意见的收集,让节目朝着精品的方向发展。 此外,行业内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并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等,提高演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融合创新。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和多样性。从个人经历到社会现象,从时事热点到历史文化,内容无所不包。立足长远,脱口秀应当更加注重多元融合,打破传统框架。比如,尝试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特色融入创作中,通过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丰富表现形式,等等。同时,在议题设置上也应紧跟时代,如科技伦理、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都可以纳入关注范围,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迎合大众趣味又提高大众趣味,不断提升节目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洞察社会。脱口秀“脱口而出”的是洞察社会的智慧,是谈笑人生的态度。无限的生活就是脱口秀的素材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脱口秀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切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不断挖掘新笑点、创新表达方式,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多一些直抵人心的作品。 总而言之,当下脱口秀已成为年轻人的“嘴替”,而它能否一直被年轻人乃至更多的人认可,还要看创作者能不能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心理和“为人民而文艺”的态度。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值班编辑丨胡炜

主编推荐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