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圣人常无心,做个无心之人

斯威国学 2024-03-18 21:05:07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对于万事万物,没有自己固定的认识,而是以老百姓的发展需求为自己的认识。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对于遵循客观规律的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讲客观规律的人,我也会善待他。这是因为圣人有德。德就是善。有人把善解释为善良,这里不去评价。但是,我们认为善良一词古代和现代的解释不同,因此,我们用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行为有诚信的人,我们守信于他,对于不讲诚信的人,我也会对他守信。德就是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主导天下,小心翼翼,为了天下而将自己的主观混沌,把自己融入到客观当中。老百姓都只注意到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而圣人却都像孩子一样,时刻不停地丰富着自己的认知,像婴儿影响父母一样,去影响百姓。有人认为圣人皆孩之的意思是圣人像看待婴儿般看待百姓。但是,第十章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在我看来,用前面的解释相对较好,因为圣人为天下浑其心,是一种真朴的状态,就像回归到婴儿一般。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前面讲到我们为学日益,是为了不断提升认知,用知识架构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主观世界的认知越全面、越深入、越准确,影响客观世界的能力越强。而影响客观世界,一定是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的状态。你无为,是推动团队中的其他人有为,推动其他人成长。其他人成长了,你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真正拥有天下。你越有为,事情越靠你解决,说明你不足以拥有这个天下。 本章道德经依然是领导者怎么样无为,领导者要保持怎么样的一种态度,以及如何用这样的态度去影响团队,建设你的天下人心。 深入分析“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条做到无为的处世原则: 1.坚持自己的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2.坚持使用帮助别人获得别人想要的价值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目标。 遵循这两条处世原则,主客观互动才能有效果,为接下来的了解他人,审定他人的有无和虚实,影响他人思维于无形,调整他人的思维方向做好准备。这是鬼谷子中的内容,这里就不细谈。 以上这两条,有人觉得第一条容易,第二条难,实际上,第二条容易,第一条难。有孩子的人比较有经验,现在的孩子经常看动画片不离开,你想让孩子放松一下眼睛,强行把他拉开会有后果,他跟你闹个没完没了。你如果说,宝宝,我们来玩个游戏!孩子一听玩游戏就来精神了,好啊!宝宝就不看电视跟你玩游戏了。你这就是用宝宝的价值来达成你的目标。这是你经常做的事情,只不过你没有总结过是这么回事而已。 第一条才是真的有点难度,我们需要主客观分清,但是,我们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主客观分清的。 关于分清主客观,可能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我多年前有次特别震惊的发现,跟我一起听智学老师讲课的朋友在课后跟人聊天,他引用智学老师的话,居然跟原话是反的。而且,这位朋友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智学老师的原话,他记忆力特别好,不可能错的。我后来回听了录音,发现,那位朋友说的话的的确确和智学老师完全相反。 我不由得对主客观产生了思考,发现,人的主观是一回事,客观是另一回事。我们为学日益,学了,并不一定就能准确映现客观。我还发现,有多少人学了之后去用的时候,发生了变形。比如说,跟孩子沟通,智学老师跟我们说,你就用我的原话去跟孩子说,回来一反馈,说效果不大,问怎么说的,他一描述,就知道变形了。究其原因,成年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认知和经验,学习的即使是自己认可的真理,也会有一个排斥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调整认知,吸收,内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既然别人会这样,我想我也有很大的可能没有分清主客观,毕竟知人自知是最难的。所以,书反复读,课录下来反复听,然后用,如果我每次都感觉有新发现,说明我的主观并没有准确映现客观。我把录音敲成文字,整理了有几百万字,不仅听,而且读,用。就这样,一点点调整自己的认知,把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体系。方法笨,但是最有效。 主客观分不清,还反映在跟别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多是情绪化的第一反应。 比如说领导骂你,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领导骂我,我很生气。你的主客观就没有分清楚,没有做到价值中立。你生气,是在自己的主观状态里。领导骂你,你可以有多种反应,内心毫无波澜、不在乎、嘻皮笑脸,或者认为领导骂自己,是希望自己能够改进。如果你能思考领导为什么骂你,他在什么情况下骂的你,你需要依据当时的情境做出什么样的反映,你的主客观就比较清楚了。还有一些人是这样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家长一看到孩子就来气。主客观分不清的人经不起表扬和批评。有的人穷的时候,别人说你可以富,他会说我不行,我能力差。别人对他说,富的时候你要小心穷,他说,我一辈子钱花不完,能花三辈子,能穷到我啊! 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情绪化反应的时候,我就立即调整自己去思考有效的反应。 主客观分不清的人搞不清楚因果关系。有些男孩谈恋爱的时候会说,因为她不喜欢我,所以我就去死。这句话成立不成立?合理不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在哪个地方? 这里面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她喜不喜欢你,跟你死不死是两回事。 但是在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他怎么怎么的,所以我怎么怎么的。特别是夫妻俩吵架了。女方说凭什么我先找他?你告诉我凭什么要我先去找他?他不来找我,我去找他!他不跟我说话,我还跟他说话了! 因为他不跟我说话,所以我不跟他说话。成立不成立?当然不成立。他跟不跟我说话,跟我跟不跟他说话,本来就是两件事情。但是不少人认为是成立的,所以你就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主客观是不分的。 主客观分不清的人,还表现在我不用说,你就知道,或者我说了,你就应该懂。我们会看到一些小孩只要哼哼两句,聪明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拿出孩子想要的东西,长此以往,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我不用说话,别人就知道,我还说话做什么。不说话,跟客观的互动少,对客观的了解自然就少。成年人当中,有些人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话,让人觉得没头没脑的,缺乏最基本的沟通能力。有些人甚至认为,我内心想要什么,别人就应该知道,别人如果不知道,就是不重视我,不爱护我。有些人调侃,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些都是主客观分不清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进入别人的主观世界,别人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的主观世界。相对于我们的主观世界来说,其他都是客观,对于客观,我们只能去了解,去分析,把自己的认知变得准确,影响客观世界的他人才能有效。别人凭什么懂你?是因为他对你有所了解,会和你建立情感连接。 有些人看到别人有问题,出于好心想去影响别人,跟别人讲一二三讲的是头头是道,不管别人是什么反应。其实他们说的话,对方压根不认同甚至反感,只是出于礼貌点头称是。所以,当我们想去影响别人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发出行为是要让别人改变,如果别人没有改变,自己就要思考有没有必要发出这个行为,怎样发出行为更有效。并非只是,我讲了,你就要听,听不听得进去是你的事。这就不是以事实为根据,以客观规律为准绳了。分得清主客观的人,一定是谨言慎行。分清主客观加上能力强才能做到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主客观分不清,我们的大脑中的主观世界都已经纷纷扰扰了,自然无法看清客观世界,更别说做到常无心了。所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你自己有心,自然就无法以别人的心为心,走出自我的世界,坚持自己的目标符合客观规律,是极难做到的事。 主客观分清楚,做到价值中立,这是基本功,接下来用无为的方式影响他人才能有效。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怎么样才是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先举个家庭中的例子。有个四岁的孩子用微波炉夹子夹妈妈手机,把手机弄掉地上,被妈妈骂一顿。踩妈妈枕头,又被妈妈骂一顿。有一次跟别人讲不能闯红灯,吓别人一跳,还是被妈妈骂。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位妈妈面对孩子,是希望用骂的方式帮助孩子,但是她只是情绪化的反应,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无法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帮助家长分析了一下,第一,三四岁孩子处于模仿学习的高峰期。家长夹东西,孩子也模仿,这是一个优点,说明孩子学习能力强。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在三岁这一年中,如果遇到的挫折多,模仿学习的欲望被干掉了。 第二,孩子过红绿灯提醒别人不要闯红灯,说明这个孩子具有规则意识,挺好的。稍微欠缺的是什么?他在提醒别人的时候,没有把情境中的其他人加进去。 第三就是踩枕头,家长要引导一下他,你是因为什么踩枕头啊?是不是因为妈妈骂你了,你想发泄情绪啊?你看他是什么反应。一般三四岁小孩不太会撒谎,你问他的时候,最多他不敢说,低头。你再问他,是不是因为踩在枕头上跟踩在地上感觉不一样啊?你是不是想要这种不一样的感觉? 前面讲到无为的处世原则,坚持自己的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坚持使用帮助别人获得别人想要的价值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目标。从夹手机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帮助到孩子很多。 妈妈要肯定孩子,你是想证明什么?你有能力去学跟妈妈一样的东西,具有一样的能力。你有这样一个状态,妈妈很喜欢,说明你善于发现、善于学习。但是你拿夹子夹住妈妈的手机,是不恰当的,如果手机摔下来摔坏了,妈妈就没有手机跟爸爸和其他人联系了。如果摔坏了不能用了,我们还要重买,就等于浪费了一个资源,我们要额外的花一笔钱,这一笔钱如果我们不动的话,我们可以为家庭创造其他很多的东西。 当妈妈经常这样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是以孩子心为心,孩子会认为妈妈很懂自己,也愿意改变自己。 现实生活中,除了骂之外,有些家长习惯于这样讲,你这个东西不搞坏,我就不用花钱,如果我不花钱的话,我可以给你买两件漂亮衣服,给你买好吃的。千万不要这样讲,这样讲,孩子只有自我的概念了。然后,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自私。 所以,家长要对孩子讲,我们可以为家里做贡献,我们可以为家庭买东西,这就是为团队做贡献。孩子长大后会建设天下人心,不就是从小教育的结果嘛! 团队当中,最让领导头痛的就是有一种员工,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拿什么工资,做什么事的心态。领导很火大,就引进各种管理制度,企图用制度来管理人,提高人的积极性。但是,发现那些制度又没太大用处,怎么办?又回到老路上来,用物质来影响、控制人的思想。给钱,涨工资。再不行,升职。但是这些都不是好的管理,都只是让员工被物质掌控而已。所有的物,都是被人拿来创造价值的,怎么样带领你的团队,拿到大家所期待的价值,这个才是管理的核心。 领导如何带领团队呢?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做领导的是不是以百姓心为心,标准不在自己身上,是在员工身上。只有员工认为你这个做领导的是以他们的心为心,他们才愿意追随你,愿意为团队做贡献。有人说,这样也太难了,其实也不难,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就是老子接下来讲的德善和德信,做领导一定要做一个懂人的领导。 第四十九章(一)
0 阅读:7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