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冲锋,猛将陷阵,白沟河之战!上演靖难之役中的最强对决

词人说历史 2024-03-20 02:18:36

靖难之役作为明初的一场内部夺权战争,其结局堪称诡异,坐拥天下的建文帝占尽优势,却被困守一隅的燕王朱棣一记黑虎掏心成功斩首,明朝的宗室正朔因此从太子朱标一系转移到燕王朱棣一系。

近期的热播剧《山河月明》就以朱棣为主角,讲述了这段从朱棣少年成长,到靖难之役夺权创建永乐朝的故事。《山河月明》的服化道都很不错,为我们展现了不少美轮美奂的明代宫廷、朝堂、战场和家庭生活的场景。朱棣作为主角,其少年、成年时期的两位扮演者成毅和冯绍峰都是帅小伙儿。剧中的朱棣不仅长得帅气,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靖难之役时期,面对困局更显睿智从容,闲庭信步于充满危机的战场与庙堂。

但是,历史中的燕王真有这么潇洒从容吗?在以一隅敌全国的情势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山河月明》中朱棣凭借郑村坝一战击溃了李景隆所率领的明军主力,扭转了战场形势,燕军直接转守为攻。实际上,郑村坝之战虽然使明军损失惨重,但主要损失只在粮草辎重上,主力明军的兵力并未因此伤到筋骨,在之后的白沟河之战更一度中将朱棣逼入十分窘迫的境地。或许是为了避免朱棣的主角形象受损,《山河月明》将这一战省略掉了。

其实,白沟河之战才是真正扭转战场形势的决定性战役,此战中两军的关键将领都拿出了搏命的劲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沙场交锋。唯此一战,才不埋没明军将士护卫中央的铁血丹心,也因为有这样的对手,才更显靖难之役燕王获胜的成色。而决定白沟河之战结果的原因,更具传奇色彩,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聊一聊。

建文帝的政治攻势

且说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的关键时刻逃走直接导致了明军的溃败,但是朝中决策的齐泰、黄子澄,碍于自己李景隆举荐人的身份,帮李景隆掩盖了战败的消息。谎称李景隆与燕军交战已数次获胜,只不过南方士卒不耐北方苦寒,所以选择暂时退兵。

因此,临阵脱逃的李景隆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被加官太子太师,兼赐玺书、金币、珍酝、貂裘。李景隆屯驻德州,收拢各路败退下来的军马,明军主力犹存,很快李景隆手中就又掌握了一支势力雄厚的大军,对北平的朱棣仍有极强的威慑力。但是,战败的罪魁祸首在战后不受罚反受赏,使得明军将领对李景隆更是不服,加剧了明军将帅不和的情况。

建文元年十二月,距燕王起兵已将近半年的时间,朝廷倾全国兵力围攻燕藩,除了几次明显的作战失败之外,没有任何向好的进展。如今,李景隆大军又因为北方的寒冬停下了进攻的脚步,建文帝则在此期间向燕王发起了政治攻势。

建文帝下诏罢免了齐泰兵部尚书和黄子澄太常寺卿的职务,而罢免的罪责完全采用了燕王起兵所疏列的内容,意图以此使燕王在名义上失去起兵的合理性,同时派遣参赞军务的高巍出使北平。如果政治攻势有效,一方面可以麻痹燕王,另一方面可以让南军在这个冬季进行充足的休整。朱棣似乎看出了建文帝的意图,他对待高巍的方法是不予接待。

高巍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干才,颇能讲出一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他总是见不到燕王,就给燕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高巍将燕王与周公以及七国之乱中的吴王刘濞做比较,说:“大王您要是深明大义就应该学周公,放弃权力来释去骨肉之间的猜疑。您要是不罢兵就跟吴王刘濞一样,只不过是借诛杀朝臣之名,行抢班夺权之实罢了。”

“昔周公闻流言,即避位居东。若大王能割首计者送京师,解去护卫,质所爱子孙,释骨肉猜忌之疑,塞残贼离间之口,不与周公比隆哉!虑不及此,遂檄远迩,大兴甲兵,袭疆宇,任事者得借口,以为殿下假诛左班文臣,实欲效汉吴王倡七国诛晁错,大王获罪先帝矣。”

讲完道理之后高巍又开始摆事实,说:“大王您起兵以来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是占据的地盘连天下的十五分之一都没有,占据的人口也不过三十万而已,就这点儿实力您还指望能获胜么?还是认清事实吧,要不然后悔莫及啊!”

“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数月以来,尚不能出区区蕞尔之地,较以天下,十五而未有一焉,大王将士殆亦疲矣。大王同心之士大约不过三十万。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在离间,以三十万异姓之士,可保终身困迫,死于殿下乎!...倘有蹉跌,取讥万世,于斯时也,追复臣言,可得乎?”

高巍的一番话说的是有理有据在情在理,但是面对朱棣,高巍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上书的结果是“书再上,不报”。朱棣是没见到这封信吗?肯定不是,只不过是他没法答复高巍罢了,因为有周公这样的先贤楷模在,无论他怎么回答,都无法战胜抢跑了道德至高点的高巍。

但是,如果凭一个书生几句虚无的道德就能粘住,那朱棣也就别当这个燕王了,朱棣相信的只有实力。你能说是吧,我就装没听见,摆事实讲道理我不行,砍人我可在行,吐沫又淹不死人,咱们还是战场上见真章吧。朱棣深知自己此时已是离弦的利箭,想要停下来,要么是命中目标,要么就是被对手斩断。

不久之后高巍就听说了燕王朱棣再次出兵大同的消息,这个消息表明了他使命的失败,同时也宣布了建文帝麻痹燕王策略的破产。

燕王的破军之策

朱棣对高巍的书信视而不见,却没有对李景隆的大军置之不理,他敏锐地察觉到,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就将是李景隆二次进兵之日。为了明春作战的胜利,那么这个冬天一定不能让南军过得舒坦,那么如何调动对手呢?那就得攻其所必救,大同就是一个极好的诱饵。

为什么大同如此重要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的地理形势,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却唯有山西、陕西所处的河东之地在地理上自成一体。因为太行山和秦岭的屏障,再加上海拔较高,使这里进可攻退可守,成为历史上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

而大同则是从北方草原进入河东的门户,一旦大同失守,燕军冲进河东,那朱棣就真正获得了稳定的根据地,比华北平原上的北平不知要稳上多少倍。一旦燕军在北平地区作战不利,甚至完全可以放弃北平,全军转入河东,凭借地形作战,南军再想取胜更要难上加难了。

于是,朱棣召集诸将说道:“李九江集众德州,将谋来春大举,我欲诱之以敝其众。今帅师征大同,大同告急,景隆势必来援,南卒脆弱,苦寒之地,疲于奔命,冻馁逃散者必多。”随即率军出紫荆关进攻广昌,广昌守将杨忠直接举城投降。

建文二年正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燕王又进兵围攻蔚州,蔚州守将王忠、李远也投降了。这下大同就直接暴露在了燕军的兵锋之下,李景隆不得不率大军救援大同。但是当李景隆进军到紫荆关之时,燕军已经取道居庸关回师北平了。

李景隆这次扑空的代价是巨大的,南军士卒不仅身体不适应北方的严寒,在防冻经验上也极度欠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景隆军冻馁死者甚众,堕指者十二三,委弃铠仗于道,不可胜纪。”朱棣不战而胜,这一阵赢得漂亮,李景隆在南军中的声望再次降低。

不仅如此,朱棣的几次胜利还为他赢得了鞑靼的支持,燕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血战白沟河

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传来,建文帝已经近乎麻木,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寒冷的冬天马上要过去了。燕军铁骑在北方大地上的肆意驰骋,已成了这个年轻皇帝的耻辱。到了四月,建文帝迫不及待地赐给李景隆斧钺、旌旄,同时催促李景隆进兵。

或许是上天怜悯这个年轻皇帝而发出的警示,当运载着赏赐物的船只过长江的时候,一阵暴风雨袭来,船只被毁,斧钺、旌旄都沉入江中。建文帝却没有顾忌这于军不利的征兆,重新派人赏赐李景隆,他没有想到,这一战李景隆将赔光他雄厚的本钱。

接到斧钺、旌旄后,李景隆的心情是欣喜还是踌躇我们不得而知,总之他率军进发了。朝廷大军六十万兵分两路,一路由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率领进兵真定,一路李景隆由德州出发进兵河间,两路大军约定于白沟河会合,围攻北平。

这次朱棣没有被动防守,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他率军前出至固安。朱棣告诉他的大将们:“李景隆等人皆是无能之辈,南军虽然人多,但是指挥这么多人已经超出了李景隆的能力范围,此次进兵不过是给我们送些粮草军资罢了。”

张玉说:“南军此次进兵必过白沟河,我们不如前到白沟河等他们,以逸待劳。”朱棣听从了张玉的建议,率军直抵白沟河北岸。

白沟河是海河的支流,太行山北部的雨水出山后,在河北省涞源县境内汇聚成河,经涞水、北京市房山区东入涿州市,此段为北拒马河。河水在涿州境内自西向东,至码头镇转而向南经高碑店至白沟镇,此段即为白沟河。白沟河在宋辽澶渊之盟后曾作为两国的界河,而在靖难之役时,涿州东部自西向东流的白沟河河段,就是白沟河之战的战场。

在燕军到达白沟河三日后,南军出现在白沟河南岸,来者正是先锋大都督平安。平安堪称是南军中第一勇将,他父亲叫平定,跟随太祖朱元璋起兵,在和常遇春攻打元大都的时候战死,于是太祖收平安为养子。平安长大后骁勇善战,能力举数百斤,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给燕军造成极大杀伤,堪称是朱棣最难缠的对手。

南北两军隔河下寨,营寨之中鼓角相闻,大战之前的气象,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当天夜里下起了大雨,平底水深三尺,为防备南军趁雨夜偷袭,朱棣坐在胡床上等待天明。忽然朱棣看见自己的宝剑上出现球形的火光上下乱窜,营帐中挂着的宝雕弓弓弦也是铮铮作响。朱棣见后大喜,说道:“这就是胜利的预兆吧!”

一夜的大雨让白沟河水位上涨,湍急的水流使两军难以跨河冲突,就这样两军又相持了两日。两日之后,李景隆及郭英、吴杰的大军到了,白沟河的水位也已经退去,足以让人马涉水交战。李景隆指挥六十万大军面向白沟河列下了大阵,先锋大将平安则率领一万精骑,前出至岸边,往来游走,向燕军挑战。

朱棣见平安在对岸耀武扬威,大怒说道:“平安竖子,从吾出塞,识吾用兵,以故敢为先锋。今日吾先破之。”言罢就派骑兵出阵迎击平安,平安骁勇非李景隆可比,见燕军骑兵出阵,便策马奋槊,当先冲锋。两军骑兵就在白沟河中厮杀起来,在平安的酣战鼓舞下,南军士气大振,燕军渐渐不支。

此时,南军阵中又杀出了几路军马,其中一路骑兵接战之后势如破竹般突入燕军阵中 ,领头的一老一少两位将军,纵马乱杀,所向披靡,来者正是都督瞿能父子。在北平攻城战中,这父子二人本已突入彰义门,却因李景隆的嫉贤妒能而功败垂成,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此时见平安当先陷阵破敌,也赶忙冲上来抢功。

南军在几名勇将的带领下奋勇突击,燕军开始向后败退,眼见南军就要攻上北岸,这下惹恼了燕军中的几位好汉。朱棣有个护卫叫做狗儿,自跟随燕王作战以来所向皆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压着打。当下大怒,飞马冲至岸边,和千户华聚一起率部凭河力战,拼死不让南军登岸。

另有一名百户长名叫谷允,骁勇异常,自恃勇力要为燕军打破僵局。只见他身披重甲突入南军阵中,等到他再回归本阵的时候,马鞍桥上挂着七颗南军的人头。燕军见到古允耀武扬威的情景后士气大振,奋勇向南军发起了逆袭。朱棣看准时机,催动大军压了上来,南军支撑不住向后退却。

在这场白沟河里的短兵相接中,南军损失了数千人,都督指挥何清被擒,燕军也被平安瞿能等人杀伤甚重。好在朱棣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压制住了南军,此时燕军已经登上南岸,继续向李景隆的本阵迫近。

就在燕军骑兵即将冲击李景隆本阵之时,只见阵前沙尘扬起,响起一阵震天的炸裂声,冲在最前面的骑兵已被炸得稀烂。原来这次李景隆学聪明了,他知道燕军骑兵厉害,因此在阵前埋设了地雷。当燕军骑兵快到近前时就点火引爆,燕军的攻势顿时受阻。

好在明朝早期的地雷采用石壳,爆炸之后碎裂不了多少块,只凭火药一炸之力,难以形成大范围的杀伤。再加上白沟河两岸多为沙土地,碎石为泥沙裹挟更降低了地雷的威力,因此对燕军的杀伤有限。但是地雷震天的巨响使战马受惊,燕军的队形一时散乱,南军又增派兵力进场搏杀,两军又绞杀在了一起。

燕军跨过白沟河迫近李景隆本阵之时,时间已至下午,两军又搏杀了大半天,看夜色渐深,这才收敛军队各自回营。燕王仗着有建文帝加持给他的无敌光环,亲自率三名骑兵断后,不想夜黑道路难寻,竟迷了路。朱棣下马伏地,观看河水的走向才分清了方向,自上游渡河还营。

回营后,朱棣提拔了白天作战勇猛的谷允为指挥,然后厉兵秣马准备明日再战,自己则召集众将商量对敌之策。朱棣认为当天的作战之所以没有取得明显战果,皆是南军几员猛将的冲阵压制了燕军骑兵,使骑兵的冲击力难以发挥所致,于是决定第二天要抢先渡河发起进攻。

朱棣苦战终迎转机

第二天天还未明,燕军就在白沟河北岸排成阵势,三军步兵居前,张玉在中,朱能居左,陈亨居右,朱棣又将骑兵集合起来由丘福和二子朱高煦率领,跟在前锋步兵的后面,最后则是房宽的步兵负责保护侧翼和后方。列阵完毕后,燕军就浩浩荡荡的开过了白沟河。

当燕军全部过了河,天色也亮了,南军的大阵出现在了眼前,李景隆依旧是一字排开的长蛇大阵,旌旗招展刀枪如林,也是一番杀气腾腾。

朱棣正要进攻,却没想到又被瞿能抢了先。瞿能是一员战场宿将,他见燕军全军过河,知道如果还是正面冲击,绝难冲破燕军的防线。而南军的阵势更广,相比之下燕军的侧翼就暴露出来,于是瞿能父子直接率骑兵从右翼包抄,沿着河堤直冲房宽的军阵。平安见瞿能一军突出,也挥军跟了上来。

房宽连忙派兵遣将抵挡,但是平安、瞿能这些人太猛了,燕军难抵南军冲击之势,眼看侧翼就要遮拦不住。张玉等人见前军还没进攻,后军就要失败,脸上露出了惧怕的神色。朱棣见了,知道又到了用上王牌的时候了。他说道:“莫慌!看我为诸君破之!”说罢就带领麾下千余精骑向包抄的南军迎了上去。原来朱棣的王牌就是他自己,身穿建文牌防弹衣,这场战斗他无敌。

朱棣这一冲真起了作用,南军都不敢对他下死手,他自己又是个砍人小能手。不用防守只顾进攻的朱棣把宝剑挥舞起来,那叫一个猛,哪儿敌人多他就往哪儿去,南军看见他只能绕着走,燕军的侧翼就这样被朱棣稳定了下来。

与此同时,张玉和朱高煦也向正面的南军发起了冲击,第二天的大战全面开打。我们先放下正面两军的相持搏杀,还说开启了无敌模式,哪里不利点哪里的朱棣这边。南军虽然不敢对朱棣下手,可跟着朱棣的还有一千多骑兵呢,这些人可苦了。身为燕王护卫他们不敢离开朱棣各自厮杀,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朱棣往人多的地方扎,南军也发现了这点,拼命的往燕王屁股后面放箭。

只见飞矢如雨,朱棣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七人,这七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可能也是因为离朱棣最近,受到了燕王无敌光环的庇护。战至此刻我不得不称赞朱棣的勇气和体力,就这几号人了他还在往来冲突,并且“杀伤甚众”。

瞿能一看这么放任燕王搅局可不行,常言道射人先射马,于是他找来军中的神射手专射朱棣的战马。这下朱棣的坐骑遭殃了,朱棣换马再战,南军再射。就这样朱棣换了三匹马,射空了三壶箭,宝剑也砍缺了刃,身边的护卫一个也没有了,彻底没法再打了。

朱棣想着先撤回本阵摇人再战,不想老将瞿能看见朱棣陷入窘境,引军围了过来,想要生擒燕王。朱棣自知不是瞿能的对手,恰好自己身旁的一段堤坝又高又陡,策马难登,朱棣连忙下马,脚蹬手刨的爬上堤坝。到了顶上,朱棣不跑了,挥舞着马鞭往后招呼,看起来好像堤后埋伏着燕军多少人似的,实际上毛都没有。

不过朱棣这两下真唬住了瞿能,如果堤后真有伏兵,仰攻陡堤就是明摆着让人家坐高打低,实在划不来,瞿能引军杀向了别处。朱棣逃出升天回归本阵,又招揽了一队骑兵杀了出来,真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继续发挥王牌搅局者的作用。

瞿能走了,南军大将平安又率骑兵冲了向朱棣冲,朱棣虽然猛,奈何平安更猛。虽然不敢杀朱棣,但平安自恃勇力,要交马生擒之,猛将自有猛将的自信。

看见平安来着不善,朱棣心里也有数,拨转马头向己方阵中退去。平安则尾随着追了上来,北军大将陈亨、徐忠见燕王被平安逼得紧迫,连忙引军来救。朱棣是开了无敌的,可平安则是开了无双的,一番酣战之后,平安将陈亨斩于阵中。徐忠的手也被平安的槊锋划过,两根手机哩啦未断,徐忠自己斩断了,裂衣裹伤继续战斗。

平安则撇下了徐忠继续追朱棣,朱棣已经拼杀了小半天,体力渐渐跟不上了,平安追来,眼看槊锋都可以够到朱棣了。要说朱棣就是命不该绝,就在此危急时刻,朱高煦前来接应他老爹了。

朱高煦是燕王诸子中最凶悍的,也是最受朱棣喜爱的一个,他自小不爱读书写字,只爱舞枪弄棒,朱棣起兵之后朱高煦一直随军作战。郑村坝之战后,朱棣直接拨了一支番骑给朱高煦率领,在此危急时刻,这个儿子派上用场了。所向披靡的平安,终于被朱高煦这支战力强劲的番骑挡住了。

时间将近中午,两军杀作一团仍然没有分出胜负,平安和瞿能就像两支箭头,此起彼伏轮流向燕军发起冲击。这次又轮到瞿能了,老将瞿能引众跃马再次前出陷阵,口中大呼着“灭燕!灭燕!”,已有百余名燕军骑士被瞿能军斩杀。南军中的越巂侯俞通渊、陆凉卫指挥滕聚也挥军向前,与瞿能合军一处,并力冲杀。

就在此时白沟河之战的胜负手出现了,初夏的华北平原已少有大风天气,但战场上忽然起了一股旋风直卷南阵,只听咔嚓一声,竟是李景隆的帅旗被旋风吹断了。

似乎上天又站在了燕王这边,这诡异的一幕,引起了南军将士的一阵骚动。没看见风折帅旗的人,打着打着忽然发现帅旗没了,心里也开始打鼓,是不是李景隆又跑了,毕竟这小子是有前科的。一直颇为稳固的南军大阵,露出了致命的破绽。

这样的好机会朱棣当然不会放过,他集合起了周围所有能集合起来的骑兵,绕后抄杀!朱棣自己是砍不动了,但是他已经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一切,这就够了,不需要他再冲锋陷阵了。也许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当你的能力只能完成一件事的百分之九十的时候,只要你全力完成了力所能及的部分,上天就会帮你完成剩下的。

燕军的最后一支骑兵从南军后方突入,在南军的阵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朱高煦继承了朱棣敏锐的战场观察能力,他也马上率领所部劲旅冲杀过去,想与绕后的燕军会合。瞿能父子试图阻挡,但南军败势已显,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父子英雄双双亡于阵中,这位老将最终也没有实现灭燕的梦想。

李景隆的大阵终于被截断了,随后开始崩溃,奔跑逃命的呼喊声如雷震。朱能率步兵截住平安厮杀,却被平安破围而去。但是南军的奔溃之势已无法阻止,燕军冲到南军营垒之前,乘风放起火来,火借风势,瞬间在营垒之间蔓延开来,接下来就是燕军单方面的追杀。

白沟河之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南军横尸百余里,被斩首、杀伤、践踏而死者超过二十万,李景隆再次丢下堆积如山的辎重粮草和遍布四野的溃兵,只身逃往德州。郭英则向西溃退。战场上投降的士兵,朱棣抚慰一番后直接就地遣散,南军听了纷纷卸下盔甲就地投降。

只有魏国公徐辉祖率领三万京营部队为大军殿后,且战且退,全军而还。

燕军休整几日之后发兵进攻德州,这次李景隆直接弃城逃跑。朱棣进入德州“籍吏民,收府库,获粮百余万,自是兵食益饶”。

自此,随着南北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建文帝再也难以组织起一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大军了。但是也由于李景隆的草包本色显露无遗,不久之后即被建文帝替换,朱棣的靖难之役也随之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昌之战的故事我们下次再聊。

0 阅读:3

词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