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天灾,为何如此严重?

碰碰小汽车 2019-09-09 17:36:11

天灾往往和人祸联系在一起。有些时候,说是天灾,实乃人祸。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年1942年的那场大灾荒。至于电影中的场面,这里就不赘述了,大部分人都看过。关于这场大灾荒,我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天灾,人性,战争。

(一)、天灾

确实,引发灾荒的,是气候原因。河南《偃师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夏,大旱,二麦歉收。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一至二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

根据这个描述可知,确实是因为因为旱灾伴随着风灾和蝗灾,导致了河南绝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气候的因素,是诱发整个大灾荒的开始。

(二)、战争

1942年,正处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当时大半个中国,均遭遇日寇的侵略,河南也不例外。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对于整个河南地区的影响不必多说:

河南是人口大省,兵源输出不少,再者河南是正面战场,同样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战争要消耗粮食,正面战场上的国军要征粮,入侵的日本人要抢粮;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渡黄河南下,国民政府政府选择将黄河炸开了一个口子,黄河之水决堤而出,河南地区首当其冲(这次事件被称为“花园口决堤”事件)。

上面三个因素,确实是因为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哪怕是和平年代,天灾已经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再加上战争的催化,更是愈加可怕。

(三)、人性

战争往往会暴露出人性黑暗的一面,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便是如此。

面对河南大面积的粮食作物绝收,国民政府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倒是早早上报了河南的灾情;另一方面新上任的河南省主席关培基,却故意迟迟不向国民政府报灾,并且向国民政府申报说,河南“麦苗茁壮,收获还好”。

蒋鼎文上报灾情,并不是他有多关心民众,而是担心他的军粮;关培基隐瞒灾情,关心的是他的政绩。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蒋介石根本就不信河南发生灾情,甚自以为是蒋鼎文想骗军粮。

好吧,蒋介石不理睬,军粮那也得继续收,不管你有没有受灾,先把军粮收了再说。于是就出现了非常讽刺的一幕:百姓吃着草根树皮,收粮队却逼着他们上缴粮食。

更加讽刺的是,灾民逃难至临省,却被拒绝入境,只能原路返回等死。临省的官员心里想的都是这些难民会影响他们的政绩,而不是想着如何救助。

经天灾诱发,在战争和人祸的催化下,1942年河南大灾荒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河南1200万受灾人,300万人死于灾荒中,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0 阅读:144

碰碰小汽车

简介:别对我说太真的玩笑省的我相信了你却说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