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苏东坡》:每一次遇见,都是开启认识苏轼的新鲜契机

笑笑笑文化 2024-10-12 10:09:13

《第一次遇见苏东坡》作者衣若芬,生于海峡对岸,长于海峡对岸,大学起始便研究苏轼,不同的生长经历,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的她,笔下的苏东坡,有着无数次的第一次的感官和感悟,无论是澄清前人的旧说,还是遇见新鲜体悟,她笔下的文字,都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副匠心独具的苏轼研究新观感。

还在她上小学的时候,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封面上有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直到后来她看了英文版林语堂《苏东坡传》,才知道她极其喜欢的这一首诗,是25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相互唱和留下的,而且有着“恰似”和“应似”,“偶尔”和“偶然”的区别。

她提到苏洵在《名二子说》中,兄弟二人名字的由来,扶着“轼”往前看路,所以苏轼字“子瞻”。“辙”由于车子的运动而产生,因此苏辙字“子由”,《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便是苏轼和苏辙名字的典故出处。

衣若芬特有的细腻和不落窠臼,让每一次和苏轼的遇见,充满了特有的新鲜感。

因为阅读苏东坡走过弯路,所以她说“名人传记未必全部属实,要谨慎挑选,或者就当小说来读”。学问的严谨求实,小说的天马行空,在她看来,苏轼都适合,但需要区别对待。。

作为苏轼研究者,她在书中推荐苏东坡的传记时,说比较可靠的是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以及王水照和崔明的《苏轼传》。作为同是苏东坡的迷妹,赶紧拿小本本记了下来。不同视角的同一个爱好,总是让人有殊途同归地欣喜。

说到她的求学经历,她写道:“没想到,我进了中文系,得到的第一个震撼是,老师说:中文系是培养学者,不是培养作家的”。于是她便一头扎入苏轼题画诗的研究中,甚至为此辞去了《中央日报》的工作。

她的抉择,在当下很多人眼里,是无法想象和理解的事情,学习考研不就是为了找工作吗,难道是为了当一个一辈子研究苏轼的学者。但对于衣若芬来说显然是后者。

于是她从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和文学艺术创作经历,艺术理念的演变着手。洋洋洒洒写了30万字的博士论文《苏轼题画文学研究》,从此衣若芬成了研究苏东坡的学者。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朗朗上口的,但是很少有人会发出疑惑,为什么是鸭子先知?鹅不知吗?原来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出自《惠崇春江晚景》,僧人画家惠崇的画里,就画了鸭子游水。

一句鸭先知,让衣若芬特别关注苏东坡的书写方式,苏东坡开启了题画文学的写作高度,也让书写的艺术性层次更丰富。而这个视角对苏轼的切入和研究,恰恰是我们很多学者和为阅读者所忽略的。

而深入了解题画文学的基本写作形态,是完全可以将题画文学的基本写作形态,用在欣赏艺术品和参观博物馆。从而投射自我,用眼睛观看,也用心灵冥想。这是她研究苏轼,也是苏轼带给她的最大的收获,也是她带给我们的。

衣若芬在2020年出版了《陪你去看苏东坡》,记叙她探访苏东坡家乡四川眉山到临终之地江苏常州的所见所感。对应他诗词文章的描绘,形成一幅穿越古今的画卷。衣若芬喜悦地说自己是史上第1位走过千里东坡路的女性。

《第一次遇见苏东坡》并不只是作者长久以来对苏轼一生,和他的诗词歌赋的简单罗列堆积,而是用自己现代人的视角和体悟,去全新翻解。

譬如她在每一辑“拿来就用”中说:明代人把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存世的近340阙东坡词,只有20多阙是豪放词,比例不大,但已塑造出“苏词豪放”的品牌形象。

这个真还是第1次知道。

可见不同文化氛围酝酿的研究苏轼的学者,带给人的诗情,却是一样的。

0 阅读:2

笑笑笑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