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别赶路感受路,人生路很长背影要美

笑笑笑文化 2024-10-18 09:56:5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收录了王开岭《第一辑---从新闻事件到精神事件》、《第二辑---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第三辑---生活和准备生活是两回事》、《第四辑---精神自治》现实主题散文40篇。

作者王开岭身为央视新闻《社会记录》、《看见》、《感动中国》等栏目策划和指导,特殊平台和廊阔的眼界高度,让她所接触和触及到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我们闻所未知和需要仰视的,但她却能以平视的角度,透视的目光,充满睿智和穿透力的记述,让读者不仅看到问题的A面,还有更深层次的B面。

在她穿透纸面的笔力里,人生里总有一段传奇在等你,内心敏感又坚定的人,总会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生活中的苦难,很多时候,作者人为的把自己推到悬崖的边缘,让写作成为看向自己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就像莱蒙托夫在诗中所说,我要生活,我要悲哀……她的每次写作都有唯一性,决议给读者呈上一个不同寻常的、现实主题作品的切入点,找到自己熟悉却独有的进入角度和语境,不仅给读者贡献故事、话题和思考,还贡献语言、结构和文本。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不仅是对数字时代,乡村日益的蔽调的观察和吁求,还有对危机意识和公共参与感等,亟待提调的敏锐洞察力。她的写作视野、视线和视力,总是在理性中带着感性,在感性中带着生活哲思,痛感和美感不可思议,却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阅读的过程,是心性逐渐开朗明亮的旅途。

说到现在乡村城镇化的现状,她形象的比喻为是“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分泌物”,然后不无悲伤的得出自己的感慨:“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她带着孩子回自己梦想中的故乡,一路上兴高采烈的给孩子讲述着,留存已久的儿时童年美好记忆,但却在实地收获了面目全非,那种失落在记忆深处的痛楚,有多少异地游子都感同身受过。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不要指责年轻一辈对故乡的凉薄与淡漠,当记忆中只剩下地址而没有地点,谁还想如诗人海子那般: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那些评选出来的魅力小镇,不是故乡的身影,真正的乡村骨子里的安详和安静,是装不出来的。作者王开岭就是这样看见别人未看见的东西,发现隐蔽而深刻的生活。把它上升到文字停留在深刻的层面,从而为时代、为读者观察,提供新鲜的刻度。

特别喜欢她写的那篇《再见萤火虫》,农历七月,流萤最盛,清嘉庆年的四川《三台县志》这样描述:“是月也,金风至,白露降,萤火见,寒蝉鸣,枣梨熟,禾尽登场”,那时的自然场景,光是想象,都美的想让人流泪……

说到今人考证古人所说的“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均为伪,她不以为然,写道:“古人种意境和梦游擅长诗意的消费。面对流萤这般隐隐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飘渺些吗”。

从前那时候不仅有萤火虫,还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我问过,没有。现代人与一只萤火虫相遇的概率,已小于日全食。

读到这儿,有一种诗意的悲凉不经意间滑过。

她在结尾写道,我们只剩下荧光灯了?只剩下霓虹闪烁了吗?而这篇她写于2009年的文章,搁到现在重读,心性与感悟,有过之而无不及。

0 阅读:0

笑笑笑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