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杨玄感和李密身首异处,李渊却能得天下?

单数的泪多咸 2023-02-12 16:37:36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多次出征高丽,修建运河,增加赋税徭役,百姓怨声载道。杨玄感起兵反对隋朝统治,这次起兵声势浩大,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隋炀帝只能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抽调人马,平息叛乱。

杨玄感虽然起兵失败,但是对隋炀帝统治不满的势力见此纷纷起兵。李密是最有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人。李密率领的瓦岗军一度是最大的反隋势力,手下能人异士无数。可是,李密没有完成反隋大业,最后兵败身死。

反观李渊,在反隋初期的表现并不亮眼,最后却成功称帝。李渊对比杨玄感、李密,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我们看史书的时候,也许会纳闷,李渊并没有很早出现在反隋的战场上。反隋前期,不管是杨玄感,还是李密,都在反隋战场上有不俗的表现。李渊出现的时机很微妙,我们也许会纳闷,这不就是捡漏吗?

李渊能最后登基称帝,有一定的捡漏成分,但是他可不仅仅会捡漏。战场上瞬息万变,如果没有实力去捡漏,估计没有好下场。而且,李渊能忍到杨玄感、李密都失败,然后大举进攻,心态就远非常人能及。

一、李渊选择了正确的战略

杨玄感在起兵的时候,李密是他的军师。李密给他提供了三条策略,杨玄感选择了下下之策——攻打洛阳。杨玄感孤注一掷去打洛阳,洛阳如果打不下来,那他绝对没有好下场。杨玄感为何主动选择下下之策?

洛阳的地形平坦开阔,四面受敌,难攻也难守。如果杨玄感想打下洛阳,以此为根据地,夺取天下,绝无可能成功。杨玄感的想法很简单,大臣的家人都在洛阳,只要拿下洛阳,那些大臣就会投鼠忌器。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洛阳既然有大臣的家眷,守军的力量必定不弱。驻守洛阳的军队奋力抵抗,杨玄感久攻不下,打算先放弃洛阳,转道去打长安。杨玄感在洛阳花费太多时间,人马疲惫,早就没了先前的气势。

随着隋朝军队回援,杨玄感一败涂地,兵败身死。我们看杨玄感选择了下下之策,嘲讽他志大才疏,目光短浅。但是,人的天性就是喜欢走捷径,李密目睹了杨玄感在洛阳的失败,他也选了和杨玄感一样的策略。

李密不管有多少理由去打洛阳,归根结底,他觉得杨玄感办不到的事情,他一定能做到。中原之地,自古腹背受敌,从来不是兵家的首选。李密信心满满去和洛阳较劲,于此同时,李渊选择了不同的策略。

另一边,李渊稳扎稳打,先打下长安,以长安为根据地,继续出兵,控制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有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李渊占据地利,但是,颇具讽刺意味,这是李密向杨玄感献上的计策之一。

我们看杨玄感和李密好像是自取灭亡,但是他们的“野心”昭示人性的贪婪。我们如果是他们,面对一条捷径的时候,能不动心吗?控制中原的诱惑力太大,洛阳名义上是首都,拿下首都,何愁天下?

李渊面对捷径也许有过动摇,但看到杨玄感的下场,李渊一下子清醒过来。李密看到杨玄感的下场,没有吸取教训,他觉得不是战略问题,是杨玄感不会带兵打仗。李密最后和杨玄感落得同样下场,只能说,李密是自作自受。

二、李渊性格沉稳

看李渊在战略选择,我们就知道李渊是个求稳的人。杨玄感自视甚高,但是没有相应的才华。杨玄感的父亲很有声望,是一代名臣杨素。

杨素文武双全,堪称隋朝第一能臣。杨素在世时,隋炀帝杨广很忌惮杨素的威望,但是杨素一死,立刻把杨玄感调回中央。为何杨广不疑心杨玄感?

杨广识人很准,觉得杨素的几个儿子加起来都比不上杨素本人。事实也是如此,杨玄感执意选择下下之策,最终兵败身死。杨玄感是打算赌一把,赌赢了,打下洛阳,震慑天下。从杨玄感起了赌一把的心思时,杨玄感就一定会失败。

杨玄感拼上性命赌一把,是他本身刚愎自用的性格作祟。我们看历史上,凡事成大事的人,绝对不是一味靠赌。他们会有一个决策去支持他们的行动,即使是赌,也是在敌人与自己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杨玄感在明明有更好决策的情况下,一意孤行,这个人性格里有股不合时宜的强横。不选择良策的杨玄感注定不能成就大业。如果杨玄感登基称帝,那他做皇帝也绝对不会长久。杨玄感的性格很像隋炀帝杨广,杨广最后的下场大家都知道。

为什么一个人会选择跳进同一个坑里?这就不得不说,李密是如何自作自受。如果说杨玄感的失败是看不清形势,有了杨玄感的前车之鉴,李密坚持去攻打洛阳,这就体现李密性格的弱点。

李密早年做过杨玄感的军师,知道攻打洛阳是下下之策。但是,杨玄感选择攻打洛阳,李密也没拦着。后来,李密在瓦岗军手握大权,碰到了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夺取洛阳。李密这个人可能是早期一直屈居人下,一朝得势,有些沾沾自喜。

攻打洛阳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战略意义,也许,当年杨玄感选择攻打洛阳,李密在暗中嘲笑过他。不过,李密觉得自己是不同的,他一定比杨玄感强。这还体现在李渊与李密的书信来往中。李密可是自大到极点。

李密在书信中洋洋自得,称呼自己是“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李渊没有暴跳如雷去反驳李密的自大,反而顺着李密的意思去夸他。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李密居然在天下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对着李渊大放厥词。

更难以置信的,是李密把李渊的谦让当真了。对比二人最后的下场,李密这个性格输得不冤枉。但凡他能有李渊一丝沉稳,就不会兵败身死。李渊性格很沉稳,一直稳扎稳打,一步步扩大领地,最后凭借绝对优势,登基称帝。

三、李渊的阵营内部能够团结一致

当初,杨玄感号称手下十万大军,其实是临时招募的散兵游勇。杨玄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根本无力抗衡隋朝大军。李密虽然有自己的势力,可是瓦岗军内部派系林立,李密并不能完全发挥瓦岗军的实力。

如果内部都不安稳,怎么去一统天下?杨玄感如果能耐心培养出一支军队,也许还能有夺取天下的可能。陈胜吴广起义是杨玄感的前车之鉴,没有自己的军队,杨玄感凭借什么去抢夺地盘。就算没有洛阳的失败,杨玄感也不会成功。

李密面对的问题更复杂,瓦岗军人才济济,但不是每个人都对李密忠心耿耿。性格急躁的李密为了绝对的领导权,在瓦岗军打压异己。天下未定,就先起了内乱。瓦岗军人心涣散,对李密的不满越来越大。

李渊有自己的军队,从起兵开始,内部就很稳定,这为李渊夺取天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内部很稳定,就可以集中力量对外。李渊的几个儿子都勇猛善战,在夺取天下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李渊登基之前,他们全家人感情很好,作战配合度很高。

对比杨玄感和李密,李渊的优势很明显。他选择了正确的战略,自身性格沉稳,再加上内部团结一致,李渊能登基称帝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3-02-20 19:58

    因为杨玄感战略错误。李渊地理位置好。

单数的泪多咸

简介:分享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