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妻有子,却自阉入宫,用一己之力让整个明朝拉胯的太监——王振

月悠说史 2022-10-26 15:36:02

要是问起周围的朋友,纵观中国历史,你最喜欢的朝代是哪一个?我想明朝很大概率是个绕不过去的必选项。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个乞丐登上帝位的第一任,确实让整个朝代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是,今天要讲的故事主人公并不是这位贫民出身的太祖皇帝。而是一个太监,他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焊奸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有关。

作为皇帝的“良师益友好伙伴”,一个中过举人,腹有诗书却自阉入宫,为实现自己野心,用一己之力坑送二十万大军,让整个明朝开始拉胯的死太监--王振。

明英宗朱祁镇

要说王振,那必须得说说,朱祁镇这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乃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当年朱祁镇登基之时,年仅九岁,因为无法亲自处理政事,所以实际上的权利指挥还是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而朱祁镇后来出了问题,是因为太皇太后带偏了他吗?

并非如此,张氏虽然贵为太后,却从不偏私重用自己人,阻止外戚干扰政事。真正把这位朱祁镇带入沟里的,其实是他身边的好朋友,他极度依赖的一个人,不是大臣,而是太监---王振。

王振和朱祁镇的渊源

话说王振本来是位落第的秀才,也算是博览全书,并且还中过举人。可是,这个王振可是个有大理想抱负的人,举人也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野心,所以他便自阉入宫,想在皇帝身边干出一番事业。

因为之前他参加过科考,能认字,这在本来就是贫苦百姓居多的太监群体中很快脱颖而出,并且他善于察言观色,受到明宣宗的喜爱,很快他的升迁之路如同火箭发射,最后成为了太子朱祁镇的伴读,被称为王伴伴。

并且在朱祁镇即位之时,他直接被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当时朱祁镇才九岁,还是个小孩子,而皇帝的大印由王振掌管,所以在当时王振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当然了,当一个人没有什么本事,却突然一步登天的时候,就容易迷失自我,更不用提王振这样本就是舍弃了子孙根来谋取未来的人,更是忘乎所以,飞扬跋扈。

能压制王振的人

那么大个朝廷,难道就没有人发现王振这个坏种子吗?有!当时的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同她一起辅国的三位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是能够定国安邦的不世之材。

四位联手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为明朝初期的鼎盛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子的大人物难道会看不出王振的这些坏心眼吗?

所以在太皇太后在位之时,经常地把王振叫来耳提面命,那时候王振可害怕了,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的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王振的野心藏不住了,他开始出来兴风作浪,一个半吊子断子绝孙的野心家,一个空有壮志的热血青年,这两个人的组合,为后来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一个隐形地雷。

莫名其妙的御驾亲征

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边境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而在朱祁镇在位之时,王振因为觉得朝廷赏赐给瓦剌(当时称北方鞑子)太多,下令减少赏赐。发的工资少了,瓦剌的首领也先就不干了,直接就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当时的朱祁镇才十来岁,并没有非常独立的而且丰富的治国学识,但王振却觉得自己的大将军事业来到了,所以他直接怂恿朱祁镇,一句话:御驾亲征!

当时不顾朝中大臣劝阻,两人一意孤行,而朝廷的军队都在外地,一时之间,无法集结,所以决定从京师附近紧急调遣,拼凑了二十万人,一边立自己的两岁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留下了郕王朱祁钰监国,一边带着朝廷众臣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可是这样子的仓促行军,哪里会有顺利的时候,二十万人的粮草都可能凑不齐。

更别提,当时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不断,大军来到了大同,发现四处尸横遍野,而后粮草供应不及,整个军心动摇,皇帝眼看着大家都看不惯他的做法了,就想着撤军。

王振的一个建议,导致全军覆没,朱祁镇惨遭俘虏

其实这时候撤军,如果顺顺利利直接回家了,也算是好事一件。可是,坏就坏在这个可恶的王振,好不容易出来溜了一趟,大将军没当成,弄得自己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还怨声载道,实在太划不来。

所以,王振决定,他要带皇帝回他的老家--蔚州,这可比状元及第,穿红袍骑大马威风多了。可是当时的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就在大同外驻扎着,一旦两军冲突,那可是大战在即。

可是谁叫王振和皇帝朱祁镇是他们才是真正的决策者呢,他们一拍即合,决定绕道,决定前往蔚州。

可是二十万人的大军,那得多宽的路,多长的队伍,王振后来一想,自己种的粮田那不得都踩坏了。不行不行,这是钱呢,所以,又建议原路撤回。就这样,左一下右一下,大军驻扎在了怀来。

而瓦剌的首领也先看清楚了明朝军队的真实实力,当时就大军开拔,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将明军所有人围困,掐断水源,并且假意议和,趁其不备,将二十万大军和朝中众臣砍杀殆尽。

皇帝朱祁镇被俘虏,王振则在混乱中被樊忠杀死。一代“野心家”王振,王伴伴就此殒命。

虽然他是死了,可也把明朝的大部分中坚力量毁于一旦,明朝自此开始由盛转衰的起点,史称“土木堡之变”,真是可叹可悲。

0 阅读:72

月悠说史

简介:知古鉴今,探索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