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崩!屈原投江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原来就是这父子三人

冷玉看文化 2024-07-28 10:18:49

​屈原被放逐后,在江河边游荡,一边行走一边吟唱,面色憔悴,形容枯槁。

有一渔父见到他,问他说:“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屈原回答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的意思是,全世界都是肮脏的,只有他是干净的;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他是清醒的,所以才被放逐。

堂堂三闾大夫,在楚国位极人臣、德高望重,怎么会受这么多的委屈、生这么大的怨气?

到底谁才是始作俑者?

在我看来,就是以楚怀王、太子、公子子兰这三父子为代表的楚国君臣。

不明之君

楚国败于秦国之后,一直遭受秦国的侵略,楚怀王想要重新联合齐国,共同对付秦国。

可是,秦昭襄王主动向楚国示好,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

楚怀王收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纠结,想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遇到危险,便找群臣商议。

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居心叵测,此举必然是个圈套,因此大王不能前往。”

可是楚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极力怂恿怀王前往,他说:“秦国强大,咱们与秦国为敌,又吃败仗,又丢土地。现在人家主动要与我们交好,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告,如约会盟,结果遭到秦国的囚禁,成为秦国要挟楚国的工具。

秦国要求楚国拿土地来赎回怀王,楚国大臣拒绝割让土地,为稳固政权,只好立太子为君,就是楚顷襄王。

秦国是强国,楚国是弱国,秦国一直想吞并楚国,不可能真心与楚国交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但是,楚怀王面对问题没有自己的主见,不仅认不清事实真相,而且在朝堂之上偏信儿子的错误言论,最终堕入敌国早已设好的圈套,可以说是极其不明智的。

因此,第一个让屈原失望的人就是楚怀王。

不智之臣

楚怀王被羁押之后,公子子兰不仅未受到责罚,反而还做了楚国令尹,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楚怀王却在秦国吃尽苦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多次逃出咸阳都被秦国军队给追捕回去,没过多久就在气病交加中死掉了。

因为怀王之死,楚国人义愤填膺,特别是屈原气得睚眦欲裂,多次劝说楚顷襄王招揽贤才,远离小人,秣马厉兵,壮大实力,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恨。

可是屈原的劝说不仅没有发生效用,还招来了令尹子兰和其他大臣的记恨。

他们向楚顷襄王大进谗言,说屈原骂他不忠不孝,忘记了秦国的仇恨,楚国将要亡国了。

楚顷襄王一怒之下,将屈原革职查办,并放逐湘南。

楚国因为有一帮谗臣把持朝政,又没有了屈原这样的正直之臣,自此国势日微,愈加衰落,渐渐走上了亡国之路。

公子子兰等辅弼之臣,不会分析形势,不能为国君提出正确的意见,不仅使楚怀王以身犯险,遭受敌囚之厄,还排挤贤臣,引导新君做出错误决断,最终导致国家走上错误道路,这是非常愚蠢、自私和令人切齿痛恨的。

所以,屈原最气的就是这帮鼠辈。

不勇之储

楚顷襄王作为怀王的儿子,父亲被敌国囚禁,遭受苦难,他不思营救,听之任之;待父亲被折磨致死,他没有切齿痛恨,急欲报仇雪耻,反而安享尊荣,毫无作为,这是“一不勇”。

楚顷襄王身为一国之君,临危受命,承国之重,在虎狼之秦的窥视之下,不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反而听信谗言,自毁干城,致使朝纲混乱,国敝民疲,此为“二不勇”。

试问,有这样窝囊而没有勇略的国君,楚国哪里还有希望呢?

因此,令屈原最失望、最惋惜、最痛苦的人就是楚顷襄王。

以此收尾

面对这样的国君、这样的同僚、这样的政 治环境,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国家、装着百姓、装着万物生灵。

所以,他无法可想,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只好于公元前278年5月5日那天,怀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滔滔江水,向东而去,但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永远播撒在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永远都记得这位无私的老人。

0 阅读:27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