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与三梓图: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千古奇情?

之间果实 2024-05-11 19:26:46

约一千年前,北宋的名臣范仲淹,在其家族之根——苏州天平山,亲手植下了三棵梓树。那三棵梓树,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过往的风云变幻。时光荏苒,五百多年的流转,当冬日的暖阳洒满天平山时,明代的苏州大画家沈周与他的挚友刘献之,踏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这片曾经孕育着无数故事的土地。

在范公亲手植下的梓树下,沈周与刘献之驻足凝望。只见那三棵梓树,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粗壮高大,枝繁叶茂。它们仿佛是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时代的更迭。梓树上,结满了如豇豆般的果实,每一颗果实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岁月的痕迹。

沈周站在梓树下,心潮澎湃。他深感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于是挥毫泼墨,将眼前的景象永远地定格在了画布之上。他笔下的《三梓图》,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更是对先贤们智慧与精神的传承与致敬。画中的梓树,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三梓图》-局部

范公亲手植下的梓树,历经千百年风雨,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灵魂。它们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更寓意着子孙如意相伴、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那纷纷扬扬的落叶,如同历史的尘埃,随着时代的更替而飘落;而美好的春天,又总会从大地中蓬勃而来,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梓图》-局部

梓树,作为大地之子,其文化色彩极为浓厚。古人常于宅前屋后悉心栽种桑梓,桑木质地坚韧,用以制作精良的家具与工具;桑叶繁茂翠绿,滋养蚕儿吐丝织锦绣,此举既关乎生计,又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梓木则用于制作棺椁板料,小材亦能制作祖先牌位,这便是事死之仪。因此,“桑梓”一词,便成为了养生孝祖之地的代名词,也借指家乡。正如《诗经》所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片土地上的梓树,不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三梓图》-局部

在梓树的庇护下,古人制琴、雕版、付梓等文化活动得以繁荣。梓木因其稳韧的木质而备受青睐,成为制琴、雕版的理想材料。古代文人墨客在完成书稿后,常将其交付梓人进行印刷,这便是“付梓”一词的由来。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三梓图》-局部

然而,时光无情,天平山的梓树终究未能过千岁。如今,在范公祠周边已不见梓树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遍植的古香枫。这些古香枫是四百多年前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植而来,如今仍有一百四十多棵屹立于此。它们如同历史的守护者,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这些古香枫在时光的长河中轻舞飞扬,为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披上一层独特而优雅的华裳,赋予其别样的韵味。

《三梓图》-明代、沈周

当我们漫步于天平山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回声与先人们的智慧与情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沈周的《三梓图》则如同一个时光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那段久远而又充满魅力的岁月。这幅画作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先人们的智慧与才华,更让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追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美好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0 阅读:0

之间果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