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绵延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在于其内核和发家之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家庭经过几世的付出累积,这才变成了大家族,在获得权力地位的同时,这些家族并非高枕无忧,从如何继续蓬勃发展,到提防有心之人意图对家族未竟事业形成威胁,再到各方打点关系进行付出,家族的兴盛与否与家族的头领和每一位成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是历史证明,这些家族往往历经三世后就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不复往日的荣光让他们大多适应不了地位的落差感,最后郁郁了结一生。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命运正如同这般所说,历经发展最后却轰然倒塌,在朝廷中本就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她们却活生生败给了自己的愚蠢,其实一切的衰亡本就有所预兆,在元春省亲时贾府却没能及时发现其中的用意,那么这次省亲中皇帝又暗示了什么呢?
元春的悲剧《红楼梦》算得上历史上争议比较多的一部著作,之所以有许多疑点,那还是因为这本书是由两个人合作写成的,后四十回高鹗的续写在某些环节可以说是违背了曹雪芹的初心,不过即使是这样仍不能否认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王国维曾经对《红楼梦》有过一段解读,他认为这部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在封建社会各种矛盾的夹杂和动乱后,贾府的没落也是必然的。
而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贾府的没落并不是通过三言两语的描写就塑造的,相反正是通过对一个又一个人物的描写,贾元春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正是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塑造,才让整部作品流传百世。
贾元春一直被视为贾府重新振兴发达的希望所在,虽然贾府是当朝权贵,家族势力庞大,在当今社会有着极高的地位,可毕竟贾元春嫁到了皇宫,成为了当朝皇帝的妃子,从身份和地位上来说已经又在“钟鸣鼎食之家”上又进了一步,以前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虽是并列,但如今贾家有一个在皇帝身边的枕边人,相比旁人也有着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自然又是另一番心态。
只不过元春的这个妃子却并非旁人眼中看的这般风光,31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贾元春就已离世,有关元春的死因也众说纷纭,有说她是被人害死的,也有说她是身患疾病不治身亡,可以说皇宫中的一切荣华富贵与她是并无关系的。
她渴望的是一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但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自然不会为她一个人做改变,元春的理想也从在后宫中出人头地变成了站稳脚跟,最后不过是想生一个自己的孩子留个念想,但在步步为营、勾心斗角的后宫,这也变成了一种奢望。
在贾元春的判词中已经很清楚的写清了她未来的命运:“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儿命已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
在夏守忠带着弓弦出现在贾元春的面前时,聪明的她一瞬间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她没有挣扎没有反抗,对于她来说,自己的生命在不可反抗的皇权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临终前,她用尽全身气力给父母托了一场梦,在梦中她交待了后事,对贾府让人堪忧的未来进行了表达,只不过这时的贾府人人自危,为了那点权力又不得不互相算计,内部的贪欲成风让贾元春的付出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令人叹息。
皇帝的预示贾府的没落在于对当今时事的看不清摸不透,贾母,这个贾家的幕后掌门人,算得上够心狠手辣、足智多谋了吧,可在皇帝的小心思中,她却只是个棋盘上随意摆弄的棋子罢了。
一切还要从元春省亲的那次行程说起,其实贾元春被安排当上了妃子,还有这次突如其来的省亲之行,都是皇帝一手策划的。
让元春当妃子无疑是为了在自己登基后拉拢贾家的势力,毕竟新皇上任,贾家还是老皇帝一手提拔任用的旧臣,为了巩固实力新皇自然不愿意放弃贾府这个资源。
而对于贾母来说,如今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尤其对新皇的一举一动她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还是紧紧抱着老皇帝的大腿不放,新皇看在眼里气愤在心里,于情于理来说,这都在另一种层面给新皇造成一种,我有太上皇另眼相看这个尚方宝剑,你又能奈我何。
而安排元春省亲之行,也是新皇给贾府的最后通牒,让我们仔细来看看这场省亲之旅多么奇葩。
先是元春省亲这天被莫名奇妙的定在了元宵节当天,要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闺女成家后回娘家的日子和时间都是十分有讲究的,皇宫贵族按理说应该更为注重才对。
再之后元春并非是元宵节早上回的家,而是在被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耽搁后,直到快日落时才动身回家,等到进了贾府已经在晚上七点左右了,这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还没结束,远嫁的姑娘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太监居然不让贾元春在贾府住上一晚,反而执意要当天晚上启程回宫。
贾元春离开贾府的时间也在凌晨时段前后,而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的人都是被早早通知起来做各方准备,这其中不乏上了年纪的老人,可是在她们看来精心准备的一场重视迎接,其实不过是皇帝为了试探、戏弄、折腾他们的一场闹剧罢了,毕竟这次元春省亲是太上皇提出的建议,而对比其他的妃子,没有一人的省亲之行像元春这般可笑无语。
贾府,曾经最为依靠的资源,如今却成为了制衡他们的最大问题,而面对当前权力形式的变化,贾府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有敏锐的嗅觉力,所以在一次次的试探后,皇上决定了拿贾府开刀。
贾府的没落贾府的命运是悲剧的,这份代代相传的待人处事之道让贾元春的命运早已命中注定,她不习惯这份苟延残喘的后宫枷锁,面对这些有心之人,她一遍遍的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这才给了皇帝的耳目可乘之机。
尽管元春她说的是实话,但是这一句句不堪的言语表露出来,恰恰是让皇帝觉得,贾元春受到了贾府势力的鼓动,在这个朝政不稳的动荡环节,眼前的风吹草动都是左右自己权力地位的关键因素。
毕竟皇帝登基后,听到看到的都是贾府和先皇感情多么多么深厚,而自己与贾元春的这段感情,更像是不得已接受先皇安排的一场喜剧,这让有着庞大野心的皇帝如何能忍,他不是没给过贾府机会,在一次次的试探和拉拢后,皇帝也不知道究竟是自己表现的还不够明显,还是贾府的人太过愚笨。
一而再再而三的仗着自己世家的背景跟太上皇继续往来,反而是对自己这个正牌皇帝,贾家倒是没有怎么正眼看待,贾府的好全是父亲给自己说的,而眼中看到的全是贾府的不忠,当皇帝的心中有了这些想法的时候,贾府的灭顶之灾就近在咫尺。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帝对贾府并没有急于动手,反而是在观察寻找着最合适的机会,在秦可卿有些僭越的丧葬后,新帝知道这是时候了,贾家的命运此刻在皇帝的眼中已与宁国府变成一样,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
就这样,抄家、流放,曾经风光的贾府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落魄对象,正如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那般,刘姥姥的生活在越来越好,而贾府人人自危却落得这么个结局。
不过贾府最后的结局在高鹗的笔下还是略显圆满的,相比于曹雪芹狠道、不留情面的直白,高鹗更想得到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贾赦贾珍的流放并未牵连到贾政一脉,相反贾家那些被查封没收的资产最后还是又交还给了贾家,这不正是典型的打个巴掌给个糖枣吃吗,所以这也是众多读者对高鹗的续写不满意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心狠手辣的,既然他决心整治贾府,那就是要有心扶植新的家族,在皇位上争夺权力明白险恶的皇帝自然明白,如果给了贾府一丝的喘息之机,那必将后患无穷,所以这些不懂站队,同时也缺乏政治头脑的人注定是沦为了时代的弃子。
结语:不管是高鹗的续写还是曹雪芹的本意,贾府的最后都是走上了一条不可挽回的落寞道路,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想要重振往日的辉煌那更是比登天还难,毕竟她们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一个藐视皇权、不忠不义的反叛者形象。
而偌大的家族瓦解竟然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背后的权力足以让人感到恐惧,对于贾府来说,奢靡的生活状态和逐渐对世事的洞察力变弱,是她们家族落魄的根本原因,也是警示后代的血淋淋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