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只能死,必须死!吕雉处死他后,萧何冷冷吐出四字:国贼已除

映菡历史趣闻 2024-07-29 08:28:56

公元前202年,乌江之畔,寒风凛冽,相持四年的楚汉之争终于迎来了结局。英雄末路,美人殉情,一曲霸王别姬,西楚霸业灰飞烟灭。

面对咄咄逼近的汉军,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不知道会不会想起,八年前那个背剑前来投奔他的少年。他更不会想到,八年后,他曾经忽视的少年会变成抵住他咽喉的利剑。

少年名叫韩信,是个孤儿。

一日,韩信在淮阴闹市中闲逛,被一个屠夫拦住了去路,屠夫出言侮辱道:“你虽长得高大,随身佩剑,却是个胆小鬼。”

韩信没有接话,只是想要绕过去,屠夫见状,得寸进尺,借着侮辱道:“你要是不怕死就拔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抬头细细打量了屠夫一番,随后低下身子,趴在地上,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顿时哄堂大笑。

少年握紧手中的剑,面对羞辱隐忍不言,默默离去。他父母早亡,自己没有营生的手段,常常忍饥挨饿,时常受人鄙视。

可纵使世人欺辱,韩信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苦读兵书,剑不离身,终成一代名将,辅佐刘邦打下汉室江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中道崩卒,秦二世胡亥继位,赋税徭役越来越重,百姓疲敝不堪,天下苦秦已久。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积怨的天下和六国贵族的复国渴望被彻底点燃,轰轰烈烈的反秦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此时,在淮水之阴,已经饿了好几日的韩信还在水边钓鱼谋食。当时,河边有几个漂洗丝絮的中年妇女,其中一个漂母见韩信可怜,便将自己的饭食给了韩信。

一连数日,漂母洗了几天丝絮,韩信就吃了几天的饭,这日,漂母干完手中的活,照旧将自己饭给了韩信,韩信对漂母十分感激,说道:“一饭之恩,铭记在心,日后必定报答。”

漂母听了却十分不高兴,反而指责韩信说:“堂堂男子汉,尚不能养活自己,何谈报答!”

漂母从未想过,自己的饭在韩信眼里可值千金,更不会想到,她的一席话振聋发聩,唤醒了韩信为乱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此后一直激励着韩信自立自强。

六百里外的会稽郡吴县,楚国旧贵族项梁与侄子项羽招纳八千江东子弟兵,举兵伐秦。与此同时,曾经的泗水亭长也已在沛县起兵。

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心怀梦想的韩信终于找到了契机,经过一番思索,他背着长剑,投入了当时实力更强的项羽麾下。

少年满身肃杀之气,跪倒在项羽面前,坚定地说道:“淮阴韩信,愿投入将军麾下,誓死效忠。”

然而,现实却给韩信好好地上了一课,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无论是项梁还是项羽,都没有给予重视。

不论是伤亡惨重的定陶之战,还是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韩信的军事才能始终没有发挥的机会。在项羽帐下多年,依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他多次向项羽献策,都没有被采纳,满腔抱负无法实现,韩信心中有些苦闷,他不知道的是,一场鸿门宴,改变了楚汉的局势,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两千多年前的白鹿原,因临近霸水而被称为灞上。此时,先入关中灭秦的刘邦正驻扎于此,而项羽的大本营鸿门距离此处三十多里。

谋士范增向项羽献策,刘邦为人贪财好色,入关中后却一改往日作风,此人雄心不可小觑,应当尽快斩草除根。

公元前205年初,项羽为了款待刘邦,在鸿门摆下了一场暗藏杀机的盛宴。鸿门帐内,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范增朝南坐,而刘邦坐北,张良陪坐西面。

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都默然无应。范增气急,召来项庄舞剑。张良见此情形,对营帐外的樊哙说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护主心切,仗剑持盾冲入帐内,厉声指责项羽道:“今沛公入关中秋毫未犯,将军不赏反责,这难道不是暴秦的延续吗?”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闻言羞愧不语,就在此时,刘邦以上厕所为名出了营帐,随后独自骑马脱身。

刘邦离去后,张良向项羽辞别,同时奉上白壁一双给项羽,玉斗一双给范增。范增接过玉斗,将其敲碎在地,愤慨责备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饭局上,一众豪杰纷纷亮相,剑拔弩张,惊心动魄,无人在意,霸王的帐外有一名执戟郎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刘邦得以从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中全身而退,也俘获了帐外韩信的心。项羽自负,不能任属贤将,只有匹夫之勇。而刘邦先入咸阳,秋毫无犯,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计远虑,可谋大事。

这次,在二十六岁朝气蓬勃的青年王者和暮气沉沉的半百老夫之间,韩信坚定地选择了后者。鸿门宴散去,韩信离开了项羽,转投了刘邦帐下。

然而,命运再一次与他开了个玩笑。

当他以为即将在汉军中崭露头角的时候,却无意中触犯了军法,被判处了死刑。押往刑场行刑之际,韩信怒吼道:“主上既然想夺这天下,为何要斩壮士。”

韩信的豪言壮语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通过与韩信的交流,夏侯婴敏锐地感知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他举荐给了丞相萧何。

韩信虽然因此保住了性命,也只是被任命为主管后勤的治粟都尉,依然没能得到刘邦的器重,建功立业遥遥无期。

鸿门宴上,项羽虽然一时心软,没有取刘邦性命,却违背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他大肆抢掠,屠戮关中,一把大火将秦始皇耗费多年建造的咸阳城付之一炬。

之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地在偏远的巴、蜀、汉中三郡,此三地交通不便,与富庶的关中平原仅有几条栈道相连。

公元前205年夏天,数万汉军进入汉中,刘邦依照张良的计谋,将来时的栈道付之一炬,以此向项羽表示,自己再无北上的野心。

然而,刘邦的这一举动在其部下的眼中则意味着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众多汉军将士选择了逃跑,而刚刚投汉仍没得到重用的韩信也不例外。

没过多久,就有士兵来报,称丞相跑了。得知消息的刘邦大惊失色,连忙命人去追赶。两天之后,刘邦松了一口气,萧何回来了,还带回了逃跑的韩信。

原来,在任治粟都尉期间,韩信曾多次拜见萧何,他对时局的分析和提出主动出击,承秦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主张都深深地打动了萧何。

在经过多次对谈后,萧何笃定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有着非比寻常的心思与谋略,定能够带领汉军走向胜利,这正是萧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追回韩信的原因。

在萧何的力荐下,韩信总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之后,刘邦在汉中搭建高台,在汉军众将士或惊羡,或怀疑的目光中,将象征大将军身份的虎符和印绶交给了尚不满三十岁的韩信。

韩信终于获得了第一次展露军事才能的机会,一个多月后,他将翻越秦岭,还定三秦。

此刻,即便刘邦被赶入汉中,项羽依然忌惮着他的声望和能力,为了抑制汉军北上,项羽三分关中的秦国故土,将章邯、董翳、司马欣这三位归降的秦国旧将封为雍王、翟王、塞王。

之后,项羽命他们扼守秦岭,将刘邦围困于汉中。

刘邦原本采用张良的计策,入汉中后积蓄力量,休养生息,然后缓图东出。然韩信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此时正是最好的时机,事不宜迟。

韩信认为,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所到之处动辄屠城杀降,虽然称霸天下,但民心已失。

刘邦先入咸阳,应为关中之王,狂刘邦废秦之苛法,约定三章,关中民心尽归刘邦,而非章邯、董翳,司马欣三将。

秦岭绵延八百里,山势险峻,崎岖难行,是重要的军事屏障。想要越过秦岭入关中,只有五条栈道可走,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

公元前206年秋天,为了替刘邦拿回关中地区,韩信准备率军穿越秦岭。当时,关中三王之首的雍王章邯曾灭陈胜、诛项梁,在巨鹿与项羽相持半年之久,是大秦最后的将星。

作为秦朝旧臣,他对关中和汉中的地形了如指掌,无论汉军走哪条道入关中,章邯都只要派遣主力军守株待兔,就可将其一网打尽。

更何况,刘邦在入汉中的时候,听取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重修栈道需要时间,这于章邯而言,他有足够的时间布下天罗地网,静等汉军前来。

然而,韩信似乎也洞悉了章邯的意图,于是派出一股士兵开始修建栈道迷惑章邯,就在章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又派出士兵进攻陇西,而后子午道等四条栈道都出现了汉军的踪迹。

韩信的策略是放出四面烟雾,实则三路出击,这也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由来。

当时,汉军的主力在哪条栈道上,哪里才是楚军主攻的方向,面对散播在战场各处的汉军,任是老谋深算的章邯也猜不透韩信的计谋。

此刻,他要么选择分散兵力四处布防,要么带着手下疲于奔命,但最终结果都是顾此失彼,原本是大局在握,现在知网的人却成了韩信,章邯则成了网中的人。

韩信灵活调度,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逐个击破,可谓是第一代运动战大师。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不久后,士兵来报,汉军兵临陈仓。章邯认为,陈仓有重兵驻守,后有司马欣和董翳支援,于是立马回防,企图将汉军逐出关中。

但是,汉军并未在陈仓多加停留,等待与章邯决战。兵临城下的韩信只留下小部分军队留守,然后竖起汉王刘邦的大旗,率军直奔秦朝旧都咸阳而去。

得知汉王的军队重返关中,感恩戴德的关中百姓箪食壶浆以迎汉军,一时间章邯反倒成了孤军之势。

在韩信的建议下,刘邦申军法,任用天下武勇,奖励有功之将,建立了一套奖惩完备的军功受爵制,从此以后,汉军将士在战场上英勇无比,战斗力堪比当年横扫六合的秦军。

在韩信的战术奇谋和汉军强大的战斗力的双重压制下,章邯腹背受敌,屡战屡败,不得不退守废丘。

之后,韩信迅速抓住战机,转而攻打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彼此失去了呼应的两人眼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降。一年后,困守废丘的一代名将章邯自刎而死。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韩信便还定三秦,收复汉中,成为了军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成功,这时韩信军事生涯的起点,也为夺取天下的楚汉之争拉开了大幕。

伫立在咸阳的废墟之上,韩信远眺山河,紧握着腰间的背剑,曾经熟读的兵书有了用武之地,他为乱世开太平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不久之后,韩信便将北上开辟第二战线,他终于要直面那个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西楚霸王项羽,利刃已然出鞘,他要继续书写自己的军事传奇。

韩信协助刘邦稳固汉之后,很快就接到了新的命令,从关中攻击西魏,为楚汉之争开辟第二战场。

之所以被称为第二战场,是因为此时刘邦和项羽两军的主力正对峙于荥阳鸿沟的东西两岸。鸿沟是一条连接这黄河和淮河的古运河,在荥阳境内分割出了历史上的楚河汉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困于鸿沟西岸的刘邦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韩信的身上,而破除僵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攻灭西魏。

西魏地处如今的山西西南部一带,与关中隔黄河而望,位于荥阳战场的大后方,西魏此时的掌权者魏豹屯兵十万,随时可能背刺汉军。

此时,韩信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刘邦调走支援前线,导致韩信只能用剩下的两万军队拔除这根刘邦的眼中钉。

黄河对岸,得知消息的魏豹大军已经陈兵蒲津渡,若是汉军贸然渡河,必然会遭到迎头痛击。

面对守株待兔的魏军,韩信先是派遣骑将军灌婴在蒲津渡对岸陈列船只,开始演练舟船停靠,大有渡河之意。

魏军见状,丝毫不敢松懈,抽调主力,逐步集结,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眼看魏军主力已被调动,韩信又派遣曹参咋上游的夏阳用木罂制作木筏,将汉军的主力悄悄送到对岸,直捣魏军后方阵营。

此时的魏豹还在安邑城中以逸待劳,没想到韩信突然兵临城下,毫无准备的魏豹只好出城投降。

仅用了一个月时间,韩信就指挥两万汉军将西魏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去,这也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声东击西。

韩信平定西魏后,立刻上书请求刘邦增派精兵数万,继续东扩,试图扫平赵、代、燕、齐等国,与刘邦会师荥阳。

刘邦接到韩信的书信后,在焦灼的战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他立即东挪西凑。给韩信调拨了三万汉军,并派遣前赵国将领张耳与韩信同行。

然而,韩信虽扩充了兵力,但其中的大多数士兵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这东拼西凑的三万大军在旁人眼里不过是驱市人而战。

但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在韩信的指挥下一举歼灭了代国,随后取道井陉,剑峰直指太行山东麓的赵国。

此刻,赵军统帅陈馀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韩信的五万乌合之众远敌不过自己的二十万雄兵。李左车得知消息后,打算领兵三万,绕后突袭,断韩信的粮草辎重。

此举却遭陈馀拒绝,他始终认为韩信虽号称数万大军,实则虚张声势,又被奔袭千里,定然疲惫不堪。他要放韩信和张耳走出井陉口,依托地势,正面对决。

当汉军行至井陉道东口三十里处,韩信当即命灌婴率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红旗,抢先通过井陉道藏于山中,等待号令。

黎明时分,韩信率领余部走出出井陉道,来到绵蔓水边。接着,他下令让一万大军先行渡河,背水列阵。

望着眼前的汉军如此列阵,丝毫不留退路,陈馀绝不相信,收复关中,一战灭魏的韩信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思量之后,他选择静观其变。

韩信趁此间隙,当即命令全军渡河,并主动对陈馀出击。此时此刻,陈馀终于确信了韩信的昏聩,率领七万赵军迎头痛击。

不出所料,汉军且战且退,一路后撤,军旗战鼓丢了一地。喜出望外的陈馀誓要取韩信项上人头,于是令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

赵军一边争抢战利品,一边将汉军逼向河岸。就在汉军即将溃不成军时,韩信事先布下的一万背水阵成了关键的缓冲。

韩信怒吼一声:“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杀!”

绝境之中的汉军在主帅的激励下奋起迎敌,与赵军扭杀在一起。突如其来的激烈反击打得赵军措手不及,局势陷入胶着。

眼见一时无力全歼汉军,陈馀只得下令回撤,当赵军退回大本营时,却发现阵营早已插满了汉军的红色军旗,鲜艳的红色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刺眼。

赵军以为大营陷落,瞬间阵脚大乱,汉军抓住时机发起全面反攻。灌婴的两千骑兵从赵军营地中奔腾而出,两面包夹,二十万赵军土崩瓦解。

此役,陈馀被杀,李左车归降,赵王歇被俘虏,赵国随之灭亡。

攻灭赵国后,韩信威名远播,震动四海。随后,他采用李左车的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燕王臧荼交出燕国的印玺。

然而此时,荥阳主战场之上,形势却发生了变化。英布、彭越的牵制游击被项羽逐一击破,他甚至切断了刘邦的敖仓粮道,一度攻破荥阳。

荥阳虽然被攻破,但是韩信并未分兵来救,依然执着于北方的战场。面对霸王的穷追猛打,刘邦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眼见救兵迟迟不来,刘邦连夜逃往了韩信的驻地。

夜半时分,趁着韩信熟睡之际,刘邦夺了韩信的印信兵符,调走了他的军队,作为补偿,刘邦将韩信升为相国,并让他原地征兵,择日攻齐。

仅仅过了四个月,韩信就率原地征集的数万新兵出征齐国。随着汉军的攻城掠地,陷入绝境的齐王田广不得已向昔日的仇敌项羽求救。

项羽不曾想到,曾经帐下的执戟郎已然成了汉军的大将,不容小觑,因此,他派出麾下第一战将龙且和二十万楚军救援齐地。

公元前204年冬天,龙且率领齐楚联军于潍水东岸列阵,相机渡河,主动攻击韩信。阵前,龙且豪言道:“韩信生平我素有所知,胯下之懦夫,乞食于漂母,何惧之有!”

决战当日,在龙且的猛烈攻势下,汉军又如背水一战的前奏,且战且退,被逼至潍水西岸。龙且将信将疑,再三确认没有伏兵之后,命令全军跨过潍水,歼灭汉军。

就在大批齐楚联军涉水过河之时,韩信迅速下令,命潜伏在潍水上游的汉军小队击破拥塞河道的沙袋。霎那间,冰冷的河水奔涌而来,龙且的军队被彻底撕裂。

齐楚联军阵脚大乱,被掉头回攻的汉军一举击溃,龙且战死,齐国灭亡。自木罂渡黄河,背水渡冶河,断水渡潍河,此三渡之后,韩信平定了整个北方。

不可一世的项羽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不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他派遣使者面见韩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与楚汉三分天下。

这不是韩信第一次听到这种建议,在攻灭赵国,平定燕国之后,齐国本决定归降刘邦,但韩信却采纳了谋士蒯通的建议,以没有收到汉王命令为由,仍发兵攻打齐国。

齐国攻灭后,韩信当即上书建议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

其实,这只是蒯通计划中的第一步,先掌握齐国的实权,而后让韩信获得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基础。

但是,不论是蒯通还是项羽,都没能彻底说服韩信。也许是感念萧何当年的知遇之恩,也或许是不愿背弃刘邦的委以重任,在三分天下的诱惑面前,韩信始终没有再往前迈一步。

然而,即便韩信渴望着君臣两相宜,但在他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代理齐王的时候,他已然变成了悬在刘邦头顶的利刃,让刘邦胆战心惊,信任一旦有了裂缝,就会开始崩塌。

虽然韩信没有选择背叛刘邦,却还是违背了承诺,没有挥师南下,加入楚汉两军的主战场,致使刘邦再次陷入绝境。

公元前203年冬天,为了让韩信尽快出兵,刘邦虽然对韩信挟制称王的举动十分气愤,还听从张良之谋,将陈地以东至海边的广大土地划归齐王韩信。

还去信给韩信说,要当就当个真王,何必做代理的假王,还敦促韩信与北方主力共同挥师南下,同时诏令淮南王英布从九江北上。

随着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与刘邦会师,终于将强弩之末的项羽围困垓下,楚汉相持四年的最终战终于打响了。

虽然刘邦曾集结过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夺取了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但是,项羽却仅用三万精锐就一举收复彭城,击溃了刘邦所谓的五十六万大军。

而在此前,韩信多是以少胜多,以谋取胜的战役,于他而言,兵力多少从来都不是问题。因此决战之初,刘邦将整个汉军的指挥权授予了韩信,连他自己也要听从韩信的指挥。

垓下,统领数十万大军的韩信,与西楚霸王相遇即将展开最终的决战。

对于垓下之战,虽然霸王项羽勇冠三军,楚军拼死抵抗,但是面对韩信的多重纵深,层层围困的战术,项羽终于第一次品尝到了绝望的滋味。

在十面埋伏中,听着四面楚歌,虞姬起舞,自刎殉情,带着二十八骑突围的项羽,最终不愿过江东,血战乌江,自刎而死,英雄谢幕。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为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张良和韩信为世人誉为初汉三杰,封王拜侯。

然而,楚汉之争的硝烟还未散去,汉军尚未班师,刘邦就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将他改封为楚王。

韩信回到淮阴后,找到当年舍饭给他的漂母,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赏赐了千金。又找到当初羞辱他的屠夫,将其封为了军官。

公元前201年,韩信因为收留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被控告谋反,刘邦当即下诏,削夺韩信楚王之位,降封为淮阴侯。

韩信当即感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自此,韩信日渐消沉,经常称病不朝。

不久后,陈豨受命出任钜鹿令,临出发前,他与韩信辞别。韩信当即屏退旁人,拉着陈豨说:“钜鹿天下重地,你乃皇帝幸臣,如果朝中有人接连上奏弹劾你,皇帝心生怀疑,肯定会亲自领兵去攻打你,到时候,我在朝中做内应,天下可图也。”

陈豨当然知道韩信的能力,听了韩信的话当即答应道:“一切都听您的。”

不久之后,陈豨果真造反了,汉高祖刘邦也正如韩信所说的那样,亲自率兵攻打。当时韩信因为久病不愈,没有跟随刘邦出征。

听说陈豨造反,韩信便秘密派人联系,准备像先前密谋那般,放出大牢中的犯人,攻入皇宫抓吕后和太子来要挟刘邦。

不料事情败露,韩信一个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密。自此,这个曾经功高震主,又满怀愤懑的开国功勋最终成了长安城皇座之下的重大威胁。

皇后吕雉当即与丞相萧何合谋,哄骗韩信入宫,纵横沙场的一代战神就此含恨横尸于长乐宫。曾经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的萧何看着韩信的尸体,冷冷地吐出四个字:“国贼已除!”

韩信真的谋反了吗?他这样的军事军事天才,真的没有称王称帝的谋反之心吗?两千来,没有人能知道答案。

但是我认为,机会是一直存在的,韩信也确实拥有谋反的实力,但绝不是因为被贬为淮阴侯而造反。

当初,韩信攻灭齐国,龙且战死,刘邦还在荥阳与项羽相持不下,天下之事尚未可知,以韩信在军中的威望,完全有机会拥兵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手握兵权时尚且未选择谋反,又怎么会在被夺位软禁,手无寸铁之时选择谋反,何其荒谬!那刘邦为何一定要杀韩信呢?

在项羽围剿刘邦,韩信犹豫不决未能出兵救援的时候;在刘邦一统天下,他却想恢复分封制,大搞裂土封王的时候;在刘邦已经到了暮年,而韩信还年轻的时候,这对君臣就已经走向了陌路。

韩信必须死,至于是吕雉心狠,还是刘邦授意,这重要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在战场上洞悉人性,掌握人心,却没能看穿萧何的用意,更未能看透帝王的心术。

韩信身死,但他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向我们娓娓道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功高震主,多多益善,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世人展示,他的武略创造出了战胜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跨越千年,时光流转,拜将坛依然矗立在中原大地上,就如同韩信彪炳千秋的军事才能依然闪耀于历史的星空,永不落幕!

0 阅读:0

映菡历史趣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