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大臣位高权重,却并没有选择造反称帝?

邓海春 2021-07-26 17:37:19

“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典故,它大概讲的是一个叫做达摩克利斯的大臣对至高无上的王权相当垂涎,可当他真正坐上王位时,才发现宝座的上方悬挂着一柄随时可能掉下的利剑。所谓的利剑其实隐喻的就是身处王位可能遭受到的来自各方的威胁,如敌国、奸臣,甚至手足兄弟、亲生儿女等等。

在我国历史上,因为争夺皇权而导致的悲剧可谓数不胜数,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权倾朝野的大臣往往会在作为臣子地位无法继续上升后选择造反称帝。举例来说,像新朝皇帝王莽、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宋武帝刘裕、宋太祖赵匡胤等等,就大都是上一王朝的重臣,但也都选择了自己来当新王朝的开国皇帝。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尽管位高权重,却并没有选择造反称帝的权臣呢?

“皇帝”这个称号是由秦始皇所开创的,而他的身边其实就有这样一个权倾朝野而不称帝的大权臣,那便是赵高。作为一个始皇帝去世后伪造诏书,大肆排除异己的奸宦,赵高的名声无疑是非常臭的。历史上,赵高曾经一心想要造反称帝,为此还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来树立权威。然而,在杀害秦二世后,本想自立的赵高发现群臣对他只是畏惧而并不服从,于是只好拥立了子婴为帝。

赵高一心篡权,只是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而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相比之下至少条件好了许多。汉末天下大乱,作为一方诸侯的曹操主动迎接天子,并打着汉朝的旗号南征北战,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通过长期的经营,曹操早就牢牢地掌控住了朝廷,可以说只要他一声令下,汉朝这栋大厦就会顷刻间倾覆。

然而,或许是因为不想因为篡逆留下千古骂名,或许是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对汉朝的敬畏,也或许是因为力求谨慎稳妥的曹操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总之,直到自己去世,曹操在名义上都仍然是汉朝的臣子。不过,曹操去世的第二年,其继承人曹丕就推翻了汉朝,并追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在赵高与曹操之间,还有一位不容被忽视的权臣,他便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尽管是在异母哥哥霍去病的帮助下才得以入宫,但霍光能力不俗,且为人稳重可靠,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武帝死后,作为托孤重臣的霍光尽管长期把持朝政,还曾经废黜过不合格的继承人刘贺,但并没有刻意寻找傀儡以维护自己的专权,而是拥立了贤明的汉宣帝,可见其对汉室还是比较忠诚的。

和曹操类似,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作为曹魏政权后期的实际掌控者也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努力巩固权势、扶植党羽,将最终的任务交给了司马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加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权臣出现的频率似乎有所下降,而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明朝的张居正、魏忠贤,以及清朝的多尔衮、鳌拜、和珅等。

张居正被誉为明朝的“第一首辅”,他担任内阁首辅十年,掌控着当时大明的一切军政要务。然而,权力并没有让他产生不臣之心,而是激励着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提拔自己所认可的人才。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朝的国力得以提升,但另一个权臣魏忠贤却葬送了前者的一切努力。

明熹宗在位时期,魏忠贤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他一面按照自己的喜好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大肆培养自己的阉党,与意见相左的大臣对抗。毫无意义的虚耗和内斗不但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也让北方的女真部族崛起。最终,在国内农民起义运动和后金军队大举南下的内忧外患之下,明朝走向了灭亡。

清朝建立后,摄政王多尔衮首先成为了这个新生政权的掌控者,他位高权重、功勋卓著,也因此被顺治帝尊称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帝去世后,顾命辅政大臣鳌拜又登上权力巅峰,他仗着年幼的康熙帝无法亲政便肆无忌惮地享受起了权力。乾隆年间,和珅相当受宠,甚至乾隆帝晚年时一切政令都要经过和珅的转述和判断才能下达,以至于时人纷纷称其为“二皇帝”。

上述的这三人都分别在一段时间里掌握着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但他们也都没有强行僭越,这或许也要归因于中央集权制度当时发展到了顶峰,臣子无法轻易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之中。综上所述,我国历史上有着许多位高权重而没有称帝的权臣,他们有的是不敢,也有的是不愿,对于他们的评价,还是要着重考虑其历史贡献和功绩。

0 阅读:1765
评论列表
  • 2021-08-11 18:05

    后面那些怎么就位高权重,,曹操那个例外了吧帝国一砖一瓦,满朝文武都是他发薪水都是他的

    用户12xxx79 回复:
    多尔衮还不算位高权重???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