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推理”(第1到第8篇)

翁卫和说古史 2024-07-03 15:23:21

石峁遗址是古代“一目国”

(一)往西北迁徙远离华夏王中心而“围城”的——一目国国君阿威

作者:翁卫和

石峁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考古学家几十年辛勤努力的结晶,为世人揭示了古代“石峁人”的生活轨迹。通过影音图像传播到世界各地,石峁遗址成为追古论今的精神盛宴。尽管考古发掘已尘埃落定,但考古还原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一、石峁遗址位置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

二、考古发掘呈现的遗迹、遗物

石峁遗址是一处宏大的石砌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台呈正方形,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位置。遗址发现的城墙、越沟,将石峁城闭合成封闭的独立空间。

三、以石为主的建筑遗址

石峁遗址的大量建筑均以石材为主:

• 皇城大道为石砌通道。

• 内、外瓮城建有三重石头城墙。

• 遗址内有石砌广场、南北墩台、院落等,错落有致,包括窑洞式住房、高处的库房、礼仪性的厅房、石铺地坪、院落门址等。

• 外城墙设有“马面”和“哨所”等城防建筑。

• 外城东南方向有祭祀台,为层阶结构,共三层。

• 内城有加工作坊和“金字塔”式皇城台遗址。

• 其他遗迹包括城门、石砌台基、道基、护墙、灰坑、土坑墓、石椁室、瓮棺葬和人头骨遗迹坑等。

四、考古发掘的重要遗物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

• 大型陶鹰。

• 数百件陶、玉、石器,尤以磨制玉器精细,特色鲜明。器类包括刀、镰、斧、钺、锌、璇玑、璜、牙璋、人面雕像等。

• 发现的鳄鱼骨板可能来自遥远的南方。

• 纺织品——遗址人头骨上发现纺织物残片,原料为苎麻类纤维。

• 石雕人面像,大部分为人面像,质地为砂岩。

• 制作青铜器的石范。

• 精美石雕,多为单面浮雕,内容包括“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

• 遗址发现超过300件骨器,展示了骨针制作的全过程。

五、考古发掘面积

425万平方米。

六、科技考古测定

通过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为公元前2200-1900年之间。

七、考古结论

石峁遗址被初步判定为石峁类型,是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它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甚至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石峁城的寿命超过三百年。

【石峁遗址新释】

当考古结论成为史书甚至历史教科书时,它便成为普及天下的知识。因此,考古结论不可不慎。我始终认为:考古应以人类传承与遗迹、遗物相吻合为证。

孤独的守望者——阿威

考古首先需要找到人,因为人为文明之本,人是万物之源。石峁的阿威是被时代所抛弃的边缘人,他失去了祖先的王位、稻耕、鱼食、雨水、富河、大山、鸟兽和温暖……他是一位孤独的守望者。石峁城封存了他的孤独,同时也封存了一段约300年的历史。

石峁由来已久,它是由“峁(铆)石”而成的都城,因此称为石峁。城外的人走不进来,城里的人也走不出去。石峁人的一生主要是不断累石为堡,他们从文明中来,又消失在文明的视野中,犹如流星般来到黄土高原,预示着他们也会像流星一样加速陨落。

一目玉人头

上图之一目玉人头,即一目国阿威的图腾形象。《山海经》记载了关于一目国的传说,其中提到一目国位于炷阳的东面,有人面生一目,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关于“一目国”,古人有两种看法:

“一目国”对自己“一目”的看法

1. 一目人的祖先来自天上,与地上的人婚配后生下纵目人,再变成现在的横目人。他们的“一目”是天上的神灵下到地上,是有神性的人。

2. 一目人承鹰祖之视力,一目千里,意指其先见之明。

3. 一目人看事一目了然,形容其聪慧。

我们如今已无法确知一目国的阿威是否真的是独目人,或是戴有面具通过一目来视物。但石峁遗址出土的其他人物雕像,多数不是一目。

外面的人对“一目国”的看法

1. 去二为一,意为与世隔绝的孤独守望者。

2. 只用一只眼睛看待事物,意指目光短浅。

3. 野蛮无知,只按自己方式处理事物,唯独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人。

4. 藐视之意,视人视物以一目,故贬称为一目国。

5. 概物不全,固步自封的一目人。

事实上,石峁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表明,一目阿威是神鹰之后、天帝之子、天神的传人。他崇拜祖先黄帝和少昊帝,视祖先如神一般存在,并接受祭祀,像太阳一样永远活着,普照石峁子民。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0 阅读:10

翁卫和说古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