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杀了杨宇霆,是张学良这辈子最后悔,也是最迷信的一件事。”1929年1月10日的晚上7点左右,杨宇霆被张学良约到老虎厅,随后8名警卫冲进会议室,只听见枪声大作,杨宇霆与心腹常荫槐,身死当场。
可对于这件事,张学良在1990年“解除封禁”之后,却直言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
这到底怎么回事?为何张学良会唯独后悔这件事呢?
“张杨矛盾丛生”张学良作为军阀之后,自小便衣食无忧,但他并不是娇生惯养,而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再加上他本人确实聪慧无比,逐渐成了奉系军阀里的重要人物。
而且张学良的格局很大,他并不是只想维持自家军阀的统治,而是在此基础上海认识到了唯有“统一”才能保证国家兴盛,家族昌盛。
也是因此,他后来才会应蒋介石的“邀请”,发动了“东北易帜”。
但杨宇霆跟他不一样,杨宇霆反倒觉得奉系军阀无需与别人混为一体,唯有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正道。
而杨宇霆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也源自他特殊的经历。
杨宇霆本是一个晚清秀才,后来却又跑去日本读军官学校,学成归来后被张作霖发现他有治军的天赋,遂而招到自家门下,并给予了相当大的权力。
从此,杨宇霆开始在奉系内部开始一系列改革,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民生,杨宇霆都颇有建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奉系军阀能那么强大,杨宇霆功不可没。
成绩便意味着威信,这导致杨宇霆成了奉系军阀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并且对奉系军阀拥有很强的归属感。
况且他跟蒋介石还有点“小仇怨”,所以当年对于“东北易帜”一事,持有很大的反对意见。
而在此之前,他也早就与张学良在某些观点上有所“对峙”。
在他的眼中,张学良不过是个空有文化的“新兵蛋子”,能成为奉系新的掌舵人,无非是仗着自己有个“好爹”而已。
事实上,张学良也知道杨宇霆的想法,但他想的是“以和为贵”,所以处处给杨宇霆好脸色,想把他彻底拉进自己的阵营。
结果杨宇霆愣是“冷热不吃”,表面上对张学良示好,背后却又不断联合心腹们推翻张学良的各种决定,完全不给他面子。
如此一来,就让张扬二人的对立状态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后续日本方面和蒋介石的“唆使”,最终让张学良做出了“杀掉杨宇霆”的决定。
“枪杀杨宇霆”其实在杨宇霆处处跟自己唱反调的时候,杨宇霆顶多就是心有不忿,但并没有杀掉他的想法。
毕竟这是奉系元老,也的确对奉系有过突出的贡献,深受老爹的赏识,自己若是将其杀了,一方面是“忘恩负义”,另一方面则是会动摇军心,影响自己的口碑。
可坏就坏在杨宇霆太过嚣张,甚至都已经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了。
先是在称谓上,面对张学良这个奉系掌舵者,杨宇霆倚老卖老,天天称呼他为“小六子”,丝毫不顾及张学良在下属前的面子。
紧接着,张学良为了缓和与杨宇霆之间的关系,曾让其原配妻子给杨宇霆三太太递上兰谱,结果杨宇霆二话没说就给拒绝了。
而拒绝的原因,便是“辈分不同”,这明显是从未正视张学良的地位。
1928年,东北迎来首次危机,内有蒋介石不断怂恿张学良“东北易帜”,外有日本人的威胁,张学良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办。
但最终,他还是决定迎合“统一”,结果杨宇霆听说之后,直接跳出来表示反对。
他觉得老一辈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岂容张学良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
尽管在张学良的坚持下,东北易帜还是发生了,可杨宇霆的怒火也彻底被点燃,第一次拒绝参加张学良在的公开性仪式。
随后,杨宇霆更是每逢与人交谈,就得数落张学良几句,而这样的做法,慢慢被外界传成了“谋权篡位”。
故事发展到这里,张学良还是没有对他动杀心,直到1929年1月7日。
这一天,杨宇霆为父亲举办寿宴,张学良也携妻前往参加。
结果到了现场之后,满堂宾客对他视若无睹,不要说起身相迎了,甚至连问候都少的可怜,反而是在杨宇霆出场之后,满堂欢呼。
联想到此前听说来的“谋权篡位”之说,张学良此刻不信都不行了。
但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位元老,张学良还是于心不忍,于是就有了“六掷银元”的故事。
当年杀杨宇霆之前,张学良曾连续六次投掷银元,来问老天爷“能不能杀杨宇霆”。
他先是以正面为“杀”,结果连续三次都是正面,随后又以反面为“杀”,没想到又是三次反面。
至此,张学良觉得杨宇霆确实该杀。
从不迷信的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杀了杨宇霆。
1月10,张学良以商谈公事为由,将杨宇霆约到了老虎厅的会议室。
当时杨宇霆还手握几份文件,想“逼”张学良签下,结果他和心腹常荫槐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
而等他们看到人的时候,却是8名警卫,下一秒便见8人齐齐抬起枪口,扣动扳机。
大患除去,张学良可算松了口气。
只是易帜之后的东北军,却不再是张学良的一人之军,他开始处处受到蒋介石的制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为了劝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定,不惜发动了“西安事变”。
但在此之后,张学良便被蒋介石“幽禁”,直到1990年才被释放。
不过,后来在谈起此事的时候,张学良却从未后悔过,唯独谈起“杀掉杨宇霆”,心中满是悔意。
或许他觉得胡适说得没错:“若是杨宇霆不死,东北丢的没那么快,甚至是不会丢。”
只是事已至此,再多悔意也无用了。
而对于这件事,诸位看官还有什么想说的呢?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THE END——
参考资料:北京晚报——史海钩沉:杨宇霆自恃功高目中无人 遭张学良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