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真实人物故事,文末附权威资料来源
她曾经是中国戏剧界的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得到过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称赞。
然而,就在她即将成为中国戏剧界的翘楚的时候,一次赴美国演出,却成了她命运道路上的转折。
这个人就是齐淑芳。
1988年,齐淑芳带领团队前往美国演出,演出结束后,她和团队中的三十余人做出了一个让众人震惊的决定,他们要留在美国,不回国了。
直到七十几岁时,她才终于回到了中国,回望这些年的选择,究竟值得不值得?
少年京剧奇才齐淑芳出生于1944年,生长在在一个京剧世家中,她就是那种典型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
受家庭影响、齐淑芳从小就表现出了高超的京剧天赋,兄嫂也都是一代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父母和兄嫂都把自己对京剧的心得教给了齐淑芳,齐淑芳学习的非常快,她就像一块海绵,疯狂的吸收着来自家族的京剧养料。
哥哥是老生,嫂子是武旦,齐淑芳却是多面手,文武昆旦全能来,堪称京剧界的天才,在了解到齐淑芳的天分后,父母非常高兴的说:“(齐淑芳)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齐淑芳少年登台,最早在吉祥剧院演出,那是当时的顶级剧院之一。
齐淑芳登台的那一年只有12岁,出演了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个配角,以如此低的年纪,她的水平比起当时的主角也不遑多让了。
有一次,在吉祥剧院,当时的一代京剧名家梅兰芳看了齐淑芳的演出,梅兰芳看后,感到非常惊异,他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一个小女孩,居然有如此深厚的功力,在旁边的人介绍齐淑芳的年龄时,梅兰芳甚至不敢相信。
梅兰芳当即就向左走的人表示:“此子以后必成大器,当为京剧界的顶级人物,以后的成就不在我之下。”
每次演出,齐淑芳都能把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获得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的一致认可。
1959年,齐淑芳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戏剧学习、建立起了戏剧的理论体系,与过去的经验结合,齐淑芳的水平有超过前人之势。
1963年,齐淑芳就第一次出国演出了,只不过,那次还是在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比起前人来,齐淑芳有一个他们没有的优势,就是齐淑芳不但精通旧京剧,同样也擅长新京戏,在1968年,齐淑芳出演了京戏电影《智取威虎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兰芳逝世以后,齐淑芳就隐隐有取代梅兰芳成为京剧界领袖人物的意思,她的曼妙嗓音,精准身段和精湛技艺,给人们上演了精彩的表演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就在一切都顺利发展之际,齐淑芳的人生却开始走上了岔路。
留在美国改革开放以后,文艺界大放光彩,取得了发展的新高峰,京剧界自然也在其中。
尤其是在广泛的开展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以后,中国的京剧开始走出国门。
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无疑起了先导作用,那个时候,很流行本土的艺术家受邀请出国演出,齐淑芳也获得了一个机会,那是在美国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陈建华提供的。
陈建华很早就出国了,在国外获得了成功,不过,经济上的成功难掩他的思乡之情,以前在对立的时代,陈建华没有机会,现在,他很想邀请国内的一支京剧队伍出国表演,以解像他一样的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齐淑芳受邀之后,他还组织了三十几人的团队,一同来到了美国。
齐淑芳是顶级演员,所以她是团长,表演团在美国展开了巡回演出,演出轰动一时,效果空前火爆,但这也起了一些反效果,就是这让齐淑芳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判断,让她错估了京剧在美国的市场容量。
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齐淑芳看着美国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车水马龙的街道,让他对美国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憧憬。
其实,那个时候,齐淑芳已经结婚了,丈夫还在国内,刚到美国的时候,齐淑芳还天天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中对家乡甚为思念,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去。
但现在,在见识了美国的生活以后,齐淑芳的思乡之情却日益被美好生活的憧憬所击退了。
平心而论,在齐淑芳出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实大,一部叫《黑炮事件》的老电影里有一个情节,某官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香港商人,然后颇以此自傲。
确实,那个时候,香港商人来内地,展示出来的财富,都能让内地的官员折服,更何况是美国。
经过一番思考,齐淑芳决定留在美国,她和团队里的一些人说了一下,发现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于是,他们就真的办理了手续,留在了美国。
正如齐淑芳后来自己解释的:"那时候,大家都被美国的高生活标准深深吸引,有人开始打工挣钱,规划着在当地安家落户。"
齐淑芳和团队里的一些人留在美国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建设太慢,那就蹭人家建设好的,这就是齐淑芳和那些人选择这条路的本质原因。
在道德上,很多人谴责他们,尤其是齐淑芳本人,她在中国有丈夫,却选择了抛弃,她抛弃丈夫的行为,也让他们两个的感情走向了尽头,齐淑芳的丈夫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他没有对不起妻子,却落得这种结果,这对他很不公平。
齐淑芳留在了美国,但事情真的会有那么顺利吗?
留美岁月当初,团队里的人问齐淑芳,我们留在美国以后,我们的生活靠什么维持。
确实,他们在美国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语言关又摆在眼前,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不过,齐淑芳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就是靠演出京剧为生。
在之前的演出中,齐淑芳觉得,美国人对京剧还是很热心的嘛,每次演出,不仅是当地的华人华侨万人空巷,就连很多老外也来凑热闹,这说明京剧在美国很有群众基础嘛,他们的表演可以很轻易的就征服美国人。
可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以后,齐淑芳和她的团队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齐淑芳的第一次演出确实在华人华侨中轰动一时,效果不错,但那只有第一次,很多华人是在几十年的“京剧饥渴”情况下来看演出的。
这么多年,美国就没有高水平的正规京剧,好不容易来了,当然要看一看,只不过,这一次的瘾头过去以后,他们就逐渐淡漠了。
京剧本来就是小众圈子,看京剧的多是夕阳一代,年轻人感兴趣的不多,所以齐淑芳的演出事业在那之后可谓每况愈下,受众越来越少。
至于外国人,他们原来就不对京剧感兴趣,会来只是猎奇心理,他们也听不懂,只不过异国他乡来了演出团,很感兴趣而已,就像马戏表演,看一次也就完了,他们不是稳定的观众。
齐淑芳在美国的京剧事业遭遇了严重的困难,有时候组织一次演出,台上表演的人比台下的观众都多。
在严重的经济困难中,齐淑芳的团队无法坚持,很多人渐渐离开,学点别的手艺,干点小买卖,就是真的到餐馆刷盘子,都比留在齐淑芳的京剧团队强。
终于,在人走了一半以后,齐淑芳的团队无法维持,不具备完成一场演出的基本人数,只能解散了。
团队解散之后的齐淑芳,其实一直留在京剧事业中发展,还曾经凭借自己的京剧艺术登上了《纽约时报》。
然而,说到底,齐淑芳离开京剧发展的中心中国,在异国他乡,很难有高端水平的演出机会,更是长期缺乏与名家的合作,这种情况,必然给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出技巧带来了障碍。
在美国,齐淑芳没有对手,只不过是因为缺乏竞争,所以,这么多年以来,齐淑芳的水平是原地踏步的。
如果她真的在中国不断磨练技巧,现在确实会是第二个梅兰芳,可惜,齐淑芳已经错过了这个机会,这就是她要付出的代价。
齐淑芳自己说:“当年留在美国,是为了弘扬京剧文化,让全世界都喜欢咱们的国粹。”不过是与不是,只能任由评说了。
——THE END——
参考资料: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我永远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