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了新疆,甘愿和沙俄玩命,为何却轻易地放弃了外东北?

楚风文史 2024-03-06 00:13:56
前言

龙旗飘扬的中华大地,为何在清代出现了南辕北辙的局面?面对俄国的扩张,清朝在新疆不惜血肉横飞,却在东北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

清廷的龙兴之地不就是东北么,为何轻易放弃;收复新疆可以通商口实,值得如此用心?难道新疆地位更重要,东北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这其中,不仅仅是地位和战略上的考量,更涉及到统治体系中的角力。要开展统治,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和精神寄托。清朝通过各地区的不同定位,建立起明朝建国以来最完整的治理框架。

而一旦战略平衡被打破,帝国的命脉也随之凋零。那么,为何新疆与东北会有南辕北辙之分?清廷的态度又从何而来?且让我们来一一道来。

一、统一漠北,清廷崛起

1618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后金,立志北伐蒙古,重建故地。此后26年间,后金(清朝前身)先后击败蒙古各部,夺取大片疆土。1634年,林丹汗战败而亡。

这标志着数百年来的蒙古霸主地位终结。林丹汗战死之时,多尔衮亲率大军深入漠北腹地。在一片庆功宴的狂欢中,他不仅夺得了传国玺,更获得了“蒙古大汗”的称呼。

这一头衔,代表了对漠北各族的最高领袖地位。它原本世世代代传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如今却落入建州女真人之手。这是后金崛起的重要标志,也预示着它有望重新统一蒙古和金元故地。

紧接着,多尔衮领军继续西进。面对汹涌澎湃的清兵,西藏的活佛只能暂时妥协。他亲自为多尔衮加冕,封其为“哲哲活佛”,以讨好此起彼伏的铁骑。这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在藏区的统治,蒙藏宗教也被整合到治理体系之中。

可以这样说,这时的后金(清朝)实力已经非同小可。它不但征服了漠北与西域,还充分运用蒙藏两教来巩固统治。这为日后集齐满汉蒙藏四域力量,称霸中原汉地打下基础。入关之战,也成为这一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

1644年秋,李自成破京师,明朝土崩瓦解。多尔衮率领的清兵趁势入关,很快占领整个华北地区。经过进一步的战争,顺治皇帝击败南明残余势力,完成对中原地区的征服。一个跨越满蒙藏汉四大民族,横跨黑龙江到帕米尔高原的庞大帝国,横空出世。

二、区位不同,战略定位迥异

如此辽阔的国土与人口,要想有效管理,必须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和定位。这决定着统治方向和政策优先级。顺治开始,清朝便在此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中原地区依然是经济命脉。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它供养廷臣武将,提供财力军需。没有中原的稳定,帝国也无法运转。因此,清廷在此推行减赋惠民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这是巩固统治的重要基石。

而西北新疆,则被确立为边境防线。作为帝国西部的战略缓冲地带,它不但阻隔俄国继续东侵,也保障甘肃、青海以至整个西藏的安全。这片沙漠要地,连接中亚和中原,一旦断裂,帝国西部防线将全面崩溃。因此,新疆地位举足轻重。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战略价值发生微妙变化。由于先前旗人南迁,如今恰恰成为帝国可能的退路。一旦遭遇内忧外患,皇族后裔可以退回故里,依托地利人和重整旗鼓。况且,辽东也曾是女真人的发祥之地,那里有他们的根。

因此,东北地位下降,不再是必争之地。清廷采取封禁政策,很少将汉人北迁。开发程度一直未如中原,也与此有关。当然,光从地理上看,东北的冻土荒漠,驻军经营所费不贱。这也是清廷不大重视的原因。

在这一背景下,东北地区便成为帝国的战略后方。一旦中原受到冲击,皇室可以退守故土;而它的资源又可为皇朝复兴提供后援。这一定位,使东北在清朝中后期国策中逐渐被“冷处理”。直到外敌步步紧逼,才被迫重拾旧地。

三、西北多屯田,易守难攻

相比东北,西北新疆的屯垦历史更为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原王朝便不断派遣士兵前往屯田。他们开垦荒地,生儿育女,与当地民族融合。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

屯田使西北形成稳定的向心力。屯田民众对王朝忠心耿耿,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支撑军队生存。这为清军收复新疆提供了坚实基石。左宗棠入疆后,便依靠屯田民团训练新军。他们土生土长,适应艰苦,作战勇猛。在与俄国与回族武装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东北荒漠,则无此基础。虽然清初也在东北设置了一些屯田点,但远不如新疆。一来是这片蛮荒之地不宜大规模垦殖;二来也因清廷有意维持东北的封闭状态,防止汉人大量北迁。

所以,长期来看驻军东北,几乎不可能。每年冰封期过半,补给都成问题。一旦遇袭,根本无险可守,防不胜防。这些条件都限制清廷有效控制东三省。除非大量投入军粮和饷银,否则很难拒敌。

而西北屯田的历史积淀,为边防军队提供稳定后方。即使供给一次中断,也可就地采购。驻军条件、防务系统都更趋完善。这让西北防线即使处于绝境,也有力量支持战斗。这正是东北所不具备的。

四、东北唇亡齿寒,衰老帝国无力回天

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西方先进武器,清军不敌,在东南沿海丢失要地。这给东北带来衝击。北邻俄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出兵侵占。

果然,1858年沙俄借口中俄贸易不平等,强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次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清朝被迫割让外东北等广袤领土。此举不仅切断海北贸易,也使东北门户洞开。日俄虎视,随时可能夺门而入。

面对外敌入侵,清廷却毫无应对之策。内忧外患此起彼伏,洋务运动尚未成效。东北方面没有屯田民团因素,又无险可守。投入巨资建立防线非长久之计。可以说,清朝无力抵抗俄国蚕食。

但问题也绝非仅仅在东北一隅。此时的清朝,已经日趋衰颓。外在的压力正与日俱增,而皇权的威信和军力却在不断下滑。内政混乱导致屯田制度失效,西北防线也在危在旦夕。俄国军力横渡帕米尔,向南疆蔓延。

若干年后,新疆也终于沦陷。到那时,外西北落入他手,内蒙古也岌岌可危。大片国土割让与丧失,预示着“大一统”清朝正步向崩溃。外东北的失守,只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今人不免会问,东北不就是清朝发祥之地吗,它的丢失岂不正中要害?但我们必须明白,到这个时期,帝国的命脉已经非东北一隅可比。外敌入侵的压力正日益凸显整个边疆体系的脆弱。而这场硬仗,一个内忧外患的朝代已经无力支撑。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应简单批判前人。统治庞大多民族帝国,本就是极其复杂的大业。清朝也不例外。它通过区位战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治理模式,确立各地区的定位。这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只因国势衰微和多方面战略判断失误,才导致外东北的丢失。

如今民族的独立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个人心中。强国兴邦的意志也前所未有的坚定。可以说, 战士们决不会再容许丝毫边疆流失。这是历史的必然。让我们引以鉴戒,珍惜现今来之不易的领土完整。保家卫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6 阅读:2778
评论列表
  • 2024-03-16 22:59

    因为割让外东北的时候没有左宗棠

  • 2024-03-19 23:28

    没跟沙俄玩命,花了900万两从沙俄手里买回伊犁

  • 2024-06-01 04:40

    小编,新疆是实控区!而外东北,清朝很少实控过!…

  • 2024-03-22 17:07

    东北有多大你知道吗?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