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首富之家,8岁精通诗文,20岁名闻上海滩,39却出家为僧

天成评小说 2024-04-14 00:12:03

(文/水无香)

前几天去浙江平湖玩儿,访问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纪念馆。回来之后,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

生于富豪之家,才华横溢的弘一大师为何出家?

以前我一直以为:出家的人,必定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万念俱灰;或者走投无路了,这才断了尘缘,遁入空门的。可是像李叔同这种,不仅出身豪门,艺术成就卓越,还桃李满天下,有妻儿,还有红颜知己——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能义无反顾地放弃一切,这倒是为什么啊?

1, 弘一大师生平。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于1880年生于天津首富李家大宅。李家原籍在浙江平湖,从事盐业和银钱业,属于富甲一方的豪门。其父李世珍是同治4年的进士,所以,李家也是书香世家。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李叔同从小的饱读诗书,练习琴棋书画,所以他很早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也培养了一定的艺术才华,被人称为“神童”。

但是这个神童,从小就与众不同。十来岁时,他看见哥哥待人接物,因贵贱而异,心里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他就反着来:遇贫贱者敬之,富贵者轻之——可见,他与生俱来就有救世之心。

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14岁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18岁时,在母亲的安排下结婚。

晚清的上海,是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中心。既有传统文化的底子,又受“欧风东渐”的浸染。而当时上海最先进的学校——南洋公学,更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李叔同当时就在那里就读,师从蔡元培先生。

在那里,李叔同同时吸取着东西方的先进文化,进步神速。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参加者多为一时俊杰。而李叔同应征的文章,名字屡屡列为第一,于是他便有了“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赞誉,也因此闻名上海滩。

1905年,李叔同母亲病逝,时局动荡不安,备受打击的李叔同,远赴日本去学习绘画和音乐。李叔同之所以选择学习西洋艺术,大约是受了蔡元培先生艺术救国的思想的影响。那时,蔡元培先生说过:

“科学救国,美育救民。我始终相信,艺术是用来拯救人心的,美育是人类最后的救赎。”

李叔同选择到日本留学,是因为他对于明治维新以后的西化成果深感羡慕。到了日本之后,他对西洋艺术全面研攻。他除了学习绘画外,同时又入音乐学校研究乐学与作曲,业余还研究戏剧。

在日本,李叔同在绘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得到日本画家的高度赞赏。同时,他在音乐上也突飞猛进,第一次把五线谱传入了中国。而在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他样样拿手,样样做得让人叹服。

在日本时,李叔同认识了日本学习音乐的叶子小姐,为了支持李叔同绘画,她做了李叔同的模特。后来俩人发生了恋情,遂结为伴侣。1910年,李叔同带着叶子小姐回国,叶子小姐作为侧室,被李叔同安排在上海居住。

李叔同一贯是坚定执着的爱国者。留日期间,就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反清的革命斗争。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艺术副刊主笔,竭力宣传革命。在上海,他加入文艺革命团体“南社”,创作了《祖国歌》《大中华》等振奋人心的歌曲。

然而“辛亥”以后的中国,依然被军阀统治,社会的黑暗腐败,理想抱负的难以实现,这让李叔同深感苦闷和孤独。在这种心情中,李叔同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担任音乐、美术教师,实践他早年确立的“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

在杭州一师,他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教学理念先进大胆,他首次用裸体模特教授绘画。而对于学生的修养,则更重视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生活,他更是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关怀。为了支持极赋天分的刘质平去日本留学,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块钱,供给刘质平。

然而,纷乱的时局和受限制的现实,让李叔同的教育理想也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机缘巧合,他接触了佛教,一下子找到适合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学佛。

2, 世人对弘一大师遁入佛门的看法。

可是这事,想想容易,做起来那可是太难了。抛妻弃子,斩断情丝,放弃俗世的声色食馔,去独守暮鼓晨钟的寂寞,哪一样是说做就做得到的啊?

对于他为何出家,网友们的看法五花八门:

有人说:他就是逃避现实,不负责任;有人说:他身体不好,学佛有利于健康;有人说:他受了情伤;有人说:社会太黑暗,他万念俱灰;有人说:他看尽了繁华,返璞归真了,就像吃腻了大鱼大肉,于是就吃素——总之,就是自私,为了自己。

也有人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为了弘扬佛法;为了用佛教救国——为了自己和众生的灵魂。

那到底那种说法,能解释大师出家的原因呢?

弘一大师的学生丰子恺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只为物质活着的,是第一层。那就是我们普通人。为精神活的人,是第二层,艺术家一般属于这个层次。为灵魂活的,就是教徒。

我觉得,人生还有一种分法:一是只为自己活:二是除了为自己,还为他人活,为众生活。

说他不责任吗,逃避现实,肯定是没有依据的。试想,他连工资都拿出来供给学生的人,会不负责任到抛妻弃子的地步吗——显然,这不是理由。

况且,以弘一大师的家底,学历和才华,他至于到养不起家而逃避的地步吗?

说他因为年少时受了情伤,更不可能。如果是,那他当时怎么不出家,而是选择在娶妻生子多年,而且还有了红颜知己后才出家?显然,爱情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只是一部分。

丰子恺说过:“他嫌艺术的力量太弱,不够他过精神的瘾。”

所以,我觉得,弘一大师出家,应该是他在艺术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找到的另一种救国,拯救众生的途径。他放弃艺术和教育,而选择宗教,那是他认为,宗教的力度更大。就像鲁迅弃医从文是一样的。

跟拯救人民和国家比,个人的身体,家庭,婚姻,孩子,是次要的,是可以牺牲的——这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慈悲。

3,宗教的力量。

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必须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来自外部的,个人不能控制各种力量,比如,欺压,战争,灾祸等;和来自自己肉体的痛苦——生老病死。而这两个方面,又都是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所以,如何去对待世界,比较不痛苦,比较有利于大家,是人类竞相研究的课题。

这就有了艺术,科学,哲学,宗教……

它们分别用不同的路径,试图去达到那同一个目的——让人类尽可能减少痛苦,获得安宁和幸福。为了这个目的,各个领域里,都有人前赴后继地做出了牺牲——耶稣,苏格拉底,释迦摩尼,老子,哥白尼,托尔斯泰……

弘一大师,应该是沿着这条路走去了的。

他为何会选择这条路,我不懂,因为寺庙的围墙太高,我不能看见里面的东西。但是我想,他一定是想用自己的生命作为基石,把围墙之内的塔增高,用自己的智慧,把那里的佛光弄得更亮,试图让它照亮的范围更广,更大……

你要问他的佛学,到底给人的贡献多大,我也不知道。别人问他:如何对待流言蜚语,他答到:不辨。蒋介石多次派人求他做佛官,他回道:免谈。然后,蒋又派人要请他写一幅对联,他说:不给。而周围的百姓求字,他写完了送到百姓家。

这洁净,高傲如莲花的精神,算不算给众生的贡献呢?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弘一大师的诗偈,道尽了他为这个选择,所作出的无悔的牺牲。

张爱玲曾说过:“至少在弘一大师的门外,我是如此的谦卑。” 而作为平凡人的我们,除了谦卑,除了致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0

天成评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