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强而妥协,宋真是软弱还是别有图谋?

建宏说历史 2024-08-29 15:36:09

全文共1524字,阅读时间3分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唐宋两代在对外态度上的巨大差异。在唐朝与宋朝之间,虽然仅相隔不到百年时间,但两个朝代的治国理念与对外政策却迥然不同。

唐朝时期,我国处于强盛时期,以其卓越的军事实力,使得四方的蛮夷部族俯首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此时的唐朝不仅自身繁荣昌盛,更成为了四方朝贡的天朝上国。然而,到了宋朝,这种局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宋朝依然面临四方的挑战,但宋朝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应对,与西夏、辽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宋朝在战斗中屡次取得胜利,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作为战胜国的宋朝,却不得不割地赔款,这种局面究竟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这一政策对武将的打击在历代王朝中可谓是最为惨烈的。虽然其他朝代也对武将有所忌惮,但深知武将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因此在限制武将的同时,也会赋予其相应的兵权。然而,在宋朝,对武将的打压却是空前的严格。这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经历密切相关。赵匡胤因黄袍加身而登基,对武将天然怀有忌惮和排斥。因此,他在登基后,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使一众武将交出了手中的权力。自此以后,宋朝的统治者们对武将一直采取打压和抑制的政策。甚至重用文人来掌管军队,以制衡武将。这也导致了宋朝军队的地位十分低下,面对文人时只能低头哈腰、无所适从。

尽管如此,宋朝的名将依然层出不穷,如杨家将、种家将等都撑起了一方的军队,在与西夏、辽国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些将领的处境并不乐观,因为他们常常受到文人的制约。这些纸上谈兵的文人,常常因为不了解前线具体战况而犹豫不决,导致丧失作战时机,最终导致失败。而且,这些文臣大多较为软弱甚至贪生怕死,在战场上常常被吓得大惊失色,更不要说指挥军队作战了。这样的人来担任军中主帅,想要取得胜利实属不易。

其次,文臣的另一个缺点是过于安于稳定、缺乏进取心。宋代是儒学发展的高潮时期,儒家思想贯穿了整个宋代的文化体系。他们追求社会安定,希望通过打造一个全民稳定的社会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中,只有自身实力的强大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安定。即使在战场上,这些文官依然坚持自己的仁义道德,想要以德服人、减少伤亡。但他们却忽略了战场上的残酷现实——你死我活。今日放走的敌军,明日可能卷土重来,对宋朝百姓造成威胁。这种无能、软弱的表现导致了宋朝官员在战斗中的颓废状态。此外,由于武将地位的低下,学武的人在宋朝简直寥寥无几,因为在文人面前,武者一文不值。这导致宋朝将领匮乏,虽然有名将但容易出现断代情况。比如杨业之后杨家便没有再出彩的将军了使得军中将领青黄不接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敌军毫无还手之力即使侥幸胜了也被文官出卖战果卑微求和。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经济发达程度。宋代时期经常采取求和而非战争的方式来获取短暂的和平并赔钱纳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经济的繁荣发达。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历代之中最为昌盛的其经济总量几乎是唐代的数倍因此宋代有词来形容这种经济状况即“有钱”。有钱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包括对外战争。虽然与少数民族的争斗无法避免但宋代统治者却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用钱来买和平。既然北方少数民族屡次入侵的目的是为了中原的粮食、技术、布匹等他们没有的东西那么经济发达的宋朝就可以通过赠送钱财来平息争端。在商业经济的繁荣之下政治赔款的花费与战争的花费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在宋代统治者的眼中送给西夏、辽国的那些钱财并不足以抵消一次战争的花费因此他们选择了用更少的花费来换取长久的和平这种做法虽然可耻但却能极大地减少伤亡成为情理之中的选择。然而这并不是最合适的方法长期来看只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
0 阅读:0

建宏说历史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