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与湖南第一师范的故事

宝宝聊过去 2024-06-25 05:24:16

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并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 校名。

1912——1913年,民国政府公布一系列学制改革方案,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该学制规定,将学堂改成学校。于是,1912年、1914年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先后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书院改学堂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书院教育和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不可取的。中西文化交流,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外一种文化,而是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幸好,学校迎来了孔昭绶、易培基等开明校长,并聘用了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一批进步教员。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将城南书院的优良传统、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与西方文化、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不断发展学校的民主教育,并使之开花结果。

毛泽东是很幸运的,来到了拥有多位开明校长和诸多进步名师的湖南第一师范就读。

湖南第一师范也是幸运的,招到了“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的有志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对这些名师敬爱有加,并得到了他们的栽培。特别是“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杨昌济,成为毛泽东的人生楷模和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也是引导毛泽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的重要领路人。杨昌济病危时还向章士钊写信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同时,毛泽东结交了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罗学瓒、张昆弟、萧三、陈昌等志同道合的学友,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成立誉称“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形成了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民学会派,为建党、建军、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他们彰显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道义担当和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基因,既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有力注脚,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给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1950年,毛泽东与同班同学周世钊叙旧时深情地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岁月就像淌过的湘江水,一去不复返。而湖湘文化之精神,从宋代的城南书院开始就代代相传,川流不息。湖南第一师范先辈们在筚路蓝缕中求索,在苦难挫折中奋进,敢挽狂澜于既倒,敢扶大厦之将倾,涌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据统计,湖南第一师范入选最新版《辞海》的师生有57人,入选《辞海》其他版次的有2人,总共有59人入选《辞海》。其中,城南书院时期有17人,师范教育时期有42人。

记得岳麓书院大成殿悬挂着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城南书院学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的名联,道出了湖南人的底气,喊出了湖南人的豪气。

0 阅读:4

宝宝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