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围在他身边的人,都是小心伺候着,生怕不留神惹皇帝不高兴,掉脑袋。
不过,这些人中,也有人天不怕地不怕,没把皇帝放在心里,睡觉时直接把脚搭在皇帝的肚子上。这人就是汉代的严子陵。
《幼学琼林》就有文字这样描述:严子陵加足于帝腹,忘其尊贵。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胆子挺肥的人物,严子陵。
在东汉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严光的隐士,字子陵,他的故事在浙江余姚的山水间流传至今。严光与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共读的挚友,一同在求学之路上并肩前行。
当刘秀登基为帝,严光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归隐山林,远离尘嚣。
刘秀对严光的思念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他派遣使者四处寻找这位失踪的老友。终于,在山东的一片水域旁,一位身披羊皮袄、悠然垂钓的老者引起了刘秀的注意。他断定,此人便是严光。
于是,刘秀备下马车,满载美酒佳肴,诚邀严光前往京城。严光虽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旅程。
刘秀在城北为严光特设居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御膳更是每日精心准备。司徒侯霸,作为严光的老友,虽因公务繁忙无法亲自迎接,但仍遣使送信,表达了见面的渴望。
可是,严光对侯霸的来信却显得颇为冷淡。他沉默片刻后,将书简掷于地上,口授回信:“君房兄,你如今位高权重,荣耀显赫。但望你能持守仁心,行正道,则天下百姓都会为你欢呼。若你陷入谄媚奉承之中,恐怕会声名扫地,悔之晚矣。”侯霸阅毕,感慨万千,将信小心封存。
在御案前,刘秀笑着对严光说:“严子陵,你的性情还是如此不羁啊!”随即,他亲临严光的居所探望。严光卧病在床,刘秀轻坐在床边,以手温抚其腹,感叹地说:“严兄,你为何不与我共谋天下呢?”
严光闭目养神,片刻后睁眸凝视刘秀,缓缓说道:“昔日唐尧以仁德感化百姓,巢父尚且辞去禄位,士人各有志向,陛下你又何必强求呢?”
刘秀苦笑摇头,轻叹道:“子陵啊,我的真心竟然不能撼动你分毫吗?”后来,刘秀再次邀请严光入宫怀旧。夜深人静时,他轻声问道:“朕如今与昔日相比有何不同?”严光笑语回应:“陛下福泽深厚,无人能及。”
共寝之时,严光不经意间将足触及刘秀的腹部。次日,太史急报星辰异动,疑有侵扰帝座之兆。刘秀却笑言:“不过是与严子陵同榻而眠的缘故罢了。”他欲赐严光谏议大夫之职,但严光婉言谢绝,选择归隐富春山,躬耕自给自足。
世人被严光的高洁所感动,将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传为佳话。
建武十七年,刘秀再次邀请严光出山未果。严光最终享年八十岁,刘秀闻讯悲痛不已,赐其家百万钱、千斛粟以表哀思。
关于严光归隐,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写一首古诗来讽刺他。
宋代诗人陆游在《杂感十首(其一)》中写道:“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
这首诗以志士自喻,感叹隐居生活并未能完全避开尘世的纷扰。同时,也批判了世人对于隐士的误解和偏见。
“志士栖山恨不深”,志士们总希望隐居得足够深远,以避开尘世的纷扰。然而,即便他们隐居得再深,也难以完全摆脱尘世的牵绊。
一旦隐士被人知晓、出名,就已经违背了隐居的初衷和动机。因为隐居本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而一旦出名,就会引来世俗的关注和纷扰。
“不须更说严光辈”,严光这样的隐士也未能坚守初心。从巢父、许由开始,一直到现在,那些标榜高洁、淡泊名利的隐士们,其实都未能真正摆脱尘世的纷扰和名利的诱惑。他们或出于无奈,或出于自愿,最终都未能坚守住自己的初心和志向。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无论是选择隐居山林还是投身世俗,只要能够坚守内心的信念和追求,便不失为一种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