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当我们提及北宋时期的名臣寇莱公时,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寇莱公庭除之外,只可栽花”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寇莱公庭除之外,只可栽花”这句话通过描述寇准住宅的简朴和低调,赞扬了他作为贤臣的高尚品质和清廉官风。
寇莱公即寇准,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其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著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寇准的住宅庭院里,除了必要的道路和空地用来种植花卉以外,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放置其他奢华的摆设或建筑。这反映了寇准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享受的品质。
在古代,官员的住宅规模和装饰往往象征着其地位和财富,而寇准却选择了一种更为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清廉的官风。
实际上,寇准出身于世家,曾祖父寇宾、祖父寇延良都饶有学识。
父亲寇湘博古通今,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因屡建勋绩,被封为三国公,追赠太师尚书令。
寇准少年时顽劣不羁,颇爱飞鹰走狗,后在母亲的教导下折节从学,七岁时随父登华山便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诗句。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三传。
太平兴国五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不喜欢选用年轻人才,有人劝寇准多报几岁年龄,寇准却拒绝说:“我正思进取,岂可欺蒙国君!”凭满腹经纶,寇准在殿试中被破格录取。
寇准出任巴东知县后,跋山涉水,体察民情。他整肃县衙,秉公断案,劝农稼穑,减轻赋税,引进适合山区耕田的犁铧和良种。
为了防止额外增收,寇准把县中应当纳税、服役者的姓名等项张榜公布,凡是应该缴纳赋税者,无不如数按时送交。寇准在巴东扬清风、施善政,深得民心,老百姓亲切地称年轻的寇知县为“寇巴东”。
寇准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寇准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升任参知政事。
一次因奏事切直,惹得太宗发怒,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挽住衣角,让太宗坐下继续劝谏。太宗对寇准甚是嘉许,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朝臣多推说是“天意”,寇准却说是刑罚不当。
当时,祖吉与参政王沔的亲弟弟王淮都贪污受贿,而且王淮贪污受贿的数额远在祖吉之上。但祖吉被诛杀,家产被籍没;而王淮只杖于私堂,且不久又复其官,用法不公。
寇准因此得到了太宗的褒奖,并升为左谏议大夫、枢密院副使。而王沔则当堂谢罪。
渭水南北居住着一批“番民”。秦州知州温仲舒把渭南的番民一律逐到渭北,还修筑栅栏、堡垒,阻绝番民的往来。番民对此十分不满,时常寻衅滋事。
寇准建议说:“唐朝帝王注重汉、番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大臣宋璨等也主张不赏边功,终于形成边疆的安定局面,出现了开元年间的太平盛世。而今,封疆大吏贪赏邀功,以至轻启边衅,怎能不招致祸乱呢?”
太宗改派寇准前往渭北安抚番民。寇准迅即拆除渭水南岸的栅栏、堡垒,恢复了番民的帐篷庐舍,调和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关系,从此秦州境内出现安定、和平的局面。
寇准一生仕途起伏跌宕。景德元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但不久,寇准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寇准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寇准病逝于雷州贬所。
寇准善诗能文,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为晚唐派。他的五言诗言简义丰,情思凄婉;七言诗意新语工,吟咏深沉。被奉为晚唐体诗人的盟主,有《忠愍诗集》、《忠愍文集》留世,《全宋词》共辑其词四首。
可以说,寇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