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有句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一身汗。上了长城不敢看,下了长城腿发软。”虽然说的是笑话,但是也道出了长城长且不易攀登的特点。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风景,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书,等待着每一位到访者去细细品读,去用心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坚韧与辉煌。
今天,我将从《幼学琼林》中“秦政防胡,特筑万里长城”这句话说起。
这话简短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秦始皇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特别下令修建了万里长城。
“秦政”指的是秦始皇的统治时期。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防胡”这里的“胡”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等。这些民族在秦朝时期经常侵犯中原地区,抢夺财物,威胁秦朝的安全。因此,秦始皇决定采取措施来防范他们的侵扰。
“特筑万里长城”为了有效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绵延万里的防御工事——长城。
这条长城不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全长约5000公里,是由砖石、夯土和木材等多种材料建造而成的。
说起万里长城,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咱们得从头捋捋它是怎么建起来的。
首先,你得知道,这长城可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垒起来的,尤其是秦朝和明朝,那时候的人们可没少下功夫。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大型机械,一切都得靠人力。成千上万的人,有的挑着石头,有的扛着砖头,还有的推着土,就这么一步步从山脚走到山顶,再把这些材料一块块垒上去。这活儿,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力气啊!
而且,长城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建的。它得选在那种地势险要的地方,比如山脊啊、河谷啊,这样敌人想攻进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建长城的时候,人们还得就地取材。比如,在山多的地方,就直接从山上开采石头;在平原地区,就用土夯筑起来。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能让长城更结实。
当然了,建长城也得有人管。那时候,有专门的军队负责修建和维护长城,他们不仅要干体力活,还得负责巡逻和防守。还有那些被罚来修长城的人,他们虽然犯了错,但也为长城的建设出了一份力。
除了这些,长城上还有很多设施呢,比如烽火台、关隘什么的。烽火台是用来传递消息的,一旦发现敌人,就点起烽火,告诉大家有情况了。关隘则是长城的重要防守点,守住了这些地方,就等于守住了长城。
通过长城,秦始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胡军。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长城作为一道坚固的防线,依山据险而建,有着多种防御功能的城墙和堡垒,如烽燧、女墙等。这些防御设施使得长城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在长城的庇护下,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也相对稳定。
其次,长城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一个强大的通信体系和系统性的屯兵体系。在长城沿线,修建了大量的烽燧,即烽火台,这些烽燧不仅可以用作防御的堡垒,还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一旦游牧民族入侵,守军就会点燃狼烟,援兵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此外,数十万边军驻守在长城沿线的障塞、关城和郡县中,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可以说,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它为秦朝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北方边界,有效地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扰。同时,长城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