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银:稀世珍宝——天祝铜牦牛

凉州文化 2024-07-01 14:04:42



稀世珍宝

——天祝铜牦牛

王金银

当你步入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在展览大厅中心位置,对摆放着的造型逼真、工艺精湛的铜牦牛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这就是1972 年6月天祝哈溪镇友爱村出土的铜牦牛。

197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原哈溪公社(哈溪镇)友爱大队峡门台生产队挖宅基地时发现了青铜质牦牛。

青铜质牦牛,身长118厘米,前脊高61厘米,背高51厘米,臂高52厘米,腹径30厘米,尾长30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

牦牛呈伫立姿态,头部微向前,嘴巴半张,似“哞哞”吼叫,脊背高高隆起,牛角大幅度弯曲,牦牛裙毛、颈毛进行了大胆取舍,尾毛像一支吸足了墨水的毛笔头,创作构思新颖、别致,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牦牛健壮的生理结构特征。

从牦牛高高隆起的脊峰、大幅度弯曲的牛角及其他部位特点,可以判断出它具有雄性生理特征。

牦牛尾纹与牛头面部、眼部及鼻部装饰纹线形成了呼应关系,使整体塑像显得更加和谐统一,打破了因体积硕大、动作单一而造成的笨重、呆板的感觉,从而使牦牛粗犷、雄浑的形象栩栩如生。

一件出土铜牦牛,在甘肃省城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内展出,轰动了文物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物专家和爱好者,也使到兰州参观访问的各国驻华使节们大开眼界,凡看了铜牦牛雄姿的人都啧啧称赞,不住的发出钦佩的感叹,久久不肯离去。

197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公社峡门台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平整宅基地时发现了铜牛、铜马、铜骡。它们带着满身绿色的铜锈,重新看到了饱经沧桑巨变的人世。只可惜铜马、铜骡刚刚重见光明,又遭厄运,未能保存下来。只有这头铜牦牛几次都有惊无险地躲过了劫难,最终有了很好的归宿——天祝县博物馆,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宝级文物。

如今的它收藏于甘肃博物馆,完全可以媲美名声更大的“马踏飞燕”。两件国宝,一件雄浑庞大,气势如虹,另一件轻盈洒脱,灵动飘逸,体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也是最大的牛造型的青铜器。它通长为1.18米,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75公斤,这个级别的青铜器,在当时肯至就是非比寻常的物品,不是一般人能使用的,成为国宝当然是实至名归。

这件铜牦牛的出土,显示了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据笔者从本地地名考释中得出结论,祁连乡的“禄述”部落,意为冶铜遗迹之意,这个名子清时期就已出现,最迟在明代就已采掘、冶铜。采矿坑洞、冶炼遗迹及废料尚存。这遗迹离哈溪不远,采样、采矿、冶炼、设计、铸造便融为一体了,作为藏族的图腾、主要畜种—铜牦牛就诞生了。

是这件铜牦牛,又得到了首都北京的考古学家、金属冶炼专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及文物爱好者的好评,被铜牦牛高超的铸造技艺、生动的体态形象所倾倒。他们认为,这是我国至今出土的一件罕见的大型铜牦牛。

这件铜牦牛,其体形与白牦牛十分相似,见证了古代白牦牛在天祝生存的状态。这才是甘肃第一牛,走近了你就能感受出真正的牛气冲天。

天祝铜牦牛作为藏族文化中的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寓意。首先,牦牛在藏族文化中是神圣的动物,象征着力量、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铜牦牛作为牦牛的形象,同样承载了这些寓意,代表着藏族人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天祝铜牦牛还象征着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天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这里的环境恶劣,气候寒冷,而牦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铜牦牛也象征着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天祝铜牦牛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藏族文化的载体,它传达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挑战的勇敢面对。

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自古以来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畜种,也是崇拜的图腾。铜牦牛先后赴亚洲和欧洲部分国家进行过展出。1996年8月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宝级文物。

作者简介

王金银,退休干部、天祝人。喜欢读书写作,曾有数十篇文章在报刊杂志选登。

0 阅读:28

凉州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