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历来为人推崇,但其中一些故事却已经“过时”了

邓海春 2021-04-23 18:50:2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作为汉字的它则早在商朝的金文当中就已经出现,且形似孩子搀扶老人。由此可见,最初的“孝”就已经被赋予了晚辈奉养尊长的含义。长久以来,孝都是维系传统家庭的重要纽带,父母生下并养育孩子,而孩子则在“孝”这一观念的要求之下反哺父母,从而完成一代代的传承。

在“孝”的影响和熏陶之下,许许多多与之有关的故事相继发生。元朝时,一个叫做郭守正的人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古今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编录成册,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孝”。事到如今,我们的价值观和古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阅读这些故事时难免会感到无法理解。那么,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哪些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呢?

从时间顺序来讲,二十四孝上起上古时代的舜帝,下至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不过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汉晋时期。联系这段时期以德行为评判基准的主流人才选拔制度——“举孝廉”,我们或许可以进行一番大胆的推测。大体说来,以今人眼光看这些故事的过时原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封建迷信、一类则是价值观陈旧。

举例来说,“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刻木事亲”就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啮指痛心”的故事中,曾参在母亲咬破手指后立刻感到心中一阵疼痛,于是急忙赶回家与之相见,这种故事显然十分玄乎。至于“刻木事亲”,则是丁兰用木头雕刻已故父母的形象,当他的妻子用针扎木雕时,木雕竟然流出血来。

相比于上面的故事,“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尽管也不符合科学,但却更能让人接受。前者说的是王裒知道母亲害怕打雷,便在其死后每当雷雨天便跑到墓前安抚,后者则讲了孟宗冬日里想为母亲煮笋汤却因无笋在竹林中哭泣,结果,林中居然平白长出笋来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故事都属于只能拿来作为笑谈的传说,现代人即使模仿也无法取得同样的效果。

再说说更为严重的价值观陈旧问题。“二十四孝”中时间最早的故事“孝感动天”说的是当初舜帝的父亲、继母和继兄弟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但他始终以恭敬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感动了尧帝,被选为了首领之位的继承人。很显然,舜帝的举动完全是逆来顺受,且因此数次遇险,并不值得效仿。

“戏彩娱亲”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名叫老莱子的七十岁老翁为了讨父母开心常常假装婴儿一般玩耍。这样的举动如果放到今天,恐怕会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哗众取宠、精神失常的表现。“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在大冬天为了给厌恶自己的继母抓活鲤鱼吃而赤身躺在湖面坚冰上,希望能够将其融化。不得不说,这纯粹是一种“自残”行为。

同样堪称“自残”的,还有为了父亲不被蚊虫叮咬而赤身裸体任由蚊子咬自己的吴猛、为了了解父亲的病情而靠尝其粪便进行判断的庾黔娄等等。以现在的眼光看,他们的行为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还十分滑稽可笑。当然,他们的认知受限于那个时代,因此做出一些奇异举动也无可厚非。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屡屡被人批评的“埋儿奉母”故事,这说的是汉朝郭巨家中贫困,因此打算活埋三岁的孩子,省下钱供养老母亲。尽管故事以郭巨获得老天赏赐的一坛黄金,郭巨全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告终,但显然郭巨的行为如果放在今天无疑是故意杀人,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赞扬。

其实,“二十四孝”中还是存在一些今人也能够理解或接受的内容的,如六岁的陆绩参加宴会时偷偷藏了两个橘子,准备拿回去给母亲吃、黄庭坚功成名就,但仍然亲自为母亲洗刷便器、朱寿昌为了寻找生母奔波数十年终于与之相认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他们对亲人的敬爱,且不存在太多违背今人价值观的内容。

但除此之外,“二十四孝”中存在大量教导人逆来顺受、即使父母对自己非常恶劣也要恭敬对待、受了委屈也不能声张等内容。在讲究人格平等的今天,我们尽管仍然要贯彻“孝”的核心本质,即善待父母,但并不应该全然效仿古人,做出一些违背科学精神和普遍价值观的奇特行为。通过二十四孝这个例子,我们也要意识到任何事物都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0 阅读:284
评论列表
  • 2021-04-24 07:35

    放NND屁,作者绝对是美帝派来的猴子间谍。。我中华文化尤其优良的美德是要传承和发扬的!!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