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周末的北京,天气一下子变得凉快许多,早上出门都要加件薄外套了。
按传统本该热起来的楼市,也跟天气差不多,让人越看心里越凉。
上次在《说北京房价触底的人,被狠狠打了一耳光》里提到有一套北京东二环外的次新房,都跌到了单价4字头。结果有粉丝对这套房子感兴趣,让我帮忙联系了一下。通过努力最终联系上了中介,不知道后续情况怎样。
其实朝阳区的新房不多,主要还是以二手房为主。目前如果只看二手房挂盘价,还不容易察觉到寒意,真正的小区杀手往往就是那么几套,只有内行能看出一些端倪。但一旦进入看房-谈价环节,马上就能感觉到市场温度有多冷。
所以很多潜在观望的群众,只知道楼市很差,但不知道究竟有多差。只有一线的中介最清楚情况,可为了促成成交,又不能实话实说,快憋出内伤了。
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跟中介聊了四十分钟,中介大吐苦水,大概意思就是他们同事大量降薪离职好几批,然后房子非常难卖,一次性付款的客户基本没有。
正如我之前所说,如果有客户愿意买你的房,一定要善待他;如果他还愿意出全款,那简直就是你的贵人。因为现在愿意掏这么大一笔钱入坑的人实在很少。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市场是彻彻底底的买方市场,手握全款的人下刀非常狠,基本一刀砍三成都是起步。
——你以为的买房,挂牌价720万,预估700万能成交,砍掉了零头差不多了吧?
——实际的买房,挂牌价720万,买家第一刀就砍到500万,600万能成交就烧了高香了。
上面这套苹果社区的房,虽然户型很一般,但胜在区位不错,整体也算方正。客户从500万一刀砍到360万,居然也可以坐下来谈。哪怕最后成交价居个中吧,至少也得比挂牌价低个20%。
难怪,卖房的业主受不了。北京的房子这么贵,现在的成交价和挂牌价的差距,往往是业主好几年的收入,心理承受能力再强也难以忍耐。有个小区的业主甚至集体把房子下架,老子不卖了!
问题是,你不卖,总有人卖。目前9月已经过半,北京的二手房成交量跟8月差相仿佛,可库存还上升了1200套。目前绿中介实时对外房源又回到了13.7万套。往回翻一翻我2月份的文章,当时就是这个数字。以价换量了大半年,库存量岿然不动,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可房价是实实在在降了一截。
你说,哪还有什么信心呢?
说楼市惨淡,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准确地说,是卖房人单方比较惨,买房人还是很愉快的:到哪里都被奉为上宾,房源很多任意挑选,砍价空间巨大,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就连去贷款,银行也得笑脸相迎。最近很多地方的中介费,都是卖方在掏了,买方几乎不用担负。这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
即便是这样,仍然有大多数人在观望,因为谁都不傻,花钱充大爷的事儿只爽一时,爽完了还得慢慢还账。
美联储降息后,很多人都期待着LPR下调和存量贷款利率下调。可央行随后公布9月LPR报价维持不变,算是小小打碎了市场的预期。现在的北京楼市,基本已经彻底扫清了6月新政的影响力,土拍土拍不行,成交成交不行,房价房价不行,基本没什么好消息,只能靠炒一点取消普通和非普标准的冷饭过日子,根本无人关注。如果没有更新的救市政策,预计后面几个月的情况只会更差。
专家现在也不热衷吹救市的风。看来看去,没几个专家呼吁赶紧降息、赶紧降存量贷款利率,倒是有些人在呼吁收房产税,看起来是生怕房地产死得不够踏实,要踩实一点。放眼望去,只有个别房子多、负债多的专家锲而不舍地在鼓吹放水,其实放水了又怎么样,还指望着像十几年前那样,把房价再给推上去,恐怕没什么希望。
那些把房收回去不卖的业主也不会安稳太久,他们以为改成出租比卖掉更划算,岂不知房屋体检公司都已经蓄势待发,就等着明年房屋养老的正式文件出台了。这些存量房产躲得过房产税,也躲不过房屋养老金,迟早要成为鸡肋资产——留着吧费心费力还不挣钱,卖了吧又亏得厉害。
说白了,以前拥有多少套房就意味着有多少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许有一天,名下房子越多反而负担越大。到时,房子想卖掉可能都是一件难事。
都说秋高气爽,但是好像没有哪次的九月有什么好事发生。每天忙得要命,账上没几个钱,前途迷茫黯淡,中产们就像陷入蛛网的小飞虫,日复一日,也不知道自己能做点啥,生活有什么意义。
难怪经济下行时期各种破事特别多。人一旦赚不着钱,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念头,想办法折腾自己也折腾他人。保持战略定力绝非易事,还是希望大家以收缩蛰伏为主,能少做的事就少做,能不做的事就不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保全己身,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