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古诗五首:人人避暑走如狂,但能心静即身凉

初衣胜雪 2024-07-09 23:06:31

避暑五首: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避暑一词古老。避暑,就是避开高温天气,防止被高温所伤害。

先秦《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说的是,有人问,人们为什么要建造房屋,为的是冬天避开严寒,夏天避开自然的暑气,防止气候,自然阳光对人的伤害。但是普通百姓的房屋,仅仅只是免于人体被阳光直射,真正高温高湿的天气,呆在房间里,恐怕中暑的机会会更多吧。

然而帝王和贵族就不一样了,《史记·武帝本纪》:”汉云阳宫,在雍州云阳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还。”汉武帝每年农历五月去长安北面的通天台,这个巨大的人工堆砌的建筑,“去地百馀丈”,汉朝的一丈,相当于23.1厘米,也就是200多米高,相当于现在的50多层高楼,且这个建筑群,是人工丘陵,视野开阔,且种植了各种树木。站在上面可以俯瞰长安,当然作为立在上面的古典建筑群,楼阁巍峨,四面通风,当然是夏天避暑的绝佳处。汉武帝每年在上面要住三个月,避开最热,暑气最重的三个月。

这也成为历代帝王避暑的范本,到了清朝,特意有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乾隆皇帝要在这样风景优美,且无暑热的地方度过半年。这是特权阶层的享受。

那么普通人如何避暑呢?

“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

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东汉 · 班固《竹扇诗》

当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扇子。扇子起源古老,原始人类发现了树叶和羽毛受动于风,又能制造风的现象。不过扇子在民间的流行,则是渐进式的,因为贵族有闲,那用作炫耀和身份象征的华丽羽毛,最终实用成了夏天能带给凉风的扇子。扇子,最初是羽毛制作而成的,故而扇字,带羽。而随着汉朝稳定之后,丝绸和布匹有了富余,一种用竹子和丝绸制作的团扇,从宫廷向民间流行。当然,因为扇子后来主要的功用就是制造凉风,民间也将树叶蒲草等编制的类似扇子的用具,都叫做扇子了,比如蒲扇,纸扇,后来的折扇,现代化之后的电扇,空调扇。

不过,在汉朝,竹和丝绸制作的扇子,是最为流行的。

用竹子劈成细条,做成满月或者方正的形状,蒙以轻薄的丝绸和布料,就是当时消暑降温的利器。大臣们袖子中带着团扇或者方扇上朝,可谓是自己创造办公环境,增加办公效率。

说竹子做成的扇子,那真是轻薄又实用,用材不多,却能做好大一面扇子,你喜欢圆的,就用圆的,你喜欢方的就用方的。

那扇子一摇动,风就起来了,可以消除暑气,在郁闷的夜晚,手腕微微摇动,就能让无风的夜晚,变得清凉起来。

大热天的,谁不爱扇子啊,恨不能多长几只手,上下左右都能扇风。

说起皇帝,那也未必是每天被人摇着扇子,如此轻盈的扇子,别人摇,终究欠缺点体贴,抓过来自己扇,才真的解渴,于是又有了班婕妤著名的《怨诗》,讽刺皇帝喜欢一个人时,就像爱夏天的扇子一样不离手,但是一旦季节过了,扇子就抛在脑后,做皇帝的女人,大抵的命运和结局,就像秋天的扇子。

“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欢。

杂杂排山果,疏疏围酒樽。

芦莦将代席,蕉叶且充盘。

醉后支颐坐,须弥小弹丸。”唐 · 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一百十九 》

农民们是如何避暑的呢?

那就是约上三五邻居,就在房舍前面的树荫下,用芦苇当席,席地而坐,用芭蕉叶子当盘子,摆上最新鲜的山果和农家水果,边喝着酒,边聊天。相比他们身上也没有华丽严谨的衣服,倒也坦荡。

唐朝的农家酒,就是米酒,度数不高,清甜解渴,当然喝多了,也会醉。

然而正是这种微醺和相聚在一起的快乐,喝多了人歪歪斜斜侧躺着,用手支着脑袋,眼神迷离且微笑。

寒山这首诗充满了对普通农民的尊重。因为他曾经,也有历经坎坷被人嘲笑的落魄人生,故而有一种平等观,慈悲观,甚至是乐观。

你看那辛苦的农民,在这样的大暑天,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醉得像弥勒佛,那么安然,像弥勒佛,在弹丸之地现身。这是粗粝苦热中的清凉佛光。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唐 · 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心静自然凉”的成语出自哪里?出自白居易这首诗。

恒寂禅师是当时长安的某位僧人,和白居易元稹交好。唐朝官方注重佛教,引进佛教书籍,派玄奘西土取经,当时的高僧,在夏天流行结夏,也就是静居修禅。

这位恒寂禅师,独处禅房,闭门不出,很可能是在闭关修禅定。

人人在这样的大热天,为了避开炎热和暑气,四处在找清凉的地方,只有修行的禅师没有走出这件禅房。

是不是这里的禅房没有炎热,是一处特殊的地方呢?

不是,是因为禅师的心是静的,因为他心情安静,所以他能够感觉身体清凉,不受暑热干扰。

这句话有没有哲理和道理呢?

当放松身心,处在相对平静不动的状态,可以降低神经兴奋,血液流速平稳,身体和外界的热能达到融合平衡,处在一种稳定舒缓的状态,也就会受热的感应刺激减少,如果内心再专注一种安宁的冥想,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状态,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那么这句诗,也引申出另外的人生哲理,就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保持冷静,反而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看到清晰的走向,并服务于自己的决策。

在炎热的夏天,努力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避开或者屏蔽某些刺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清凉的感受,这也是一种情绪避免中暑的方式,进而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新花犹未出圆荷,月射风翻卷翠波。

对酒强须通夕醉,暑天清景此为多。” 宋 · 金君卿《池亭避暑》

这是在夜晚的荷塘边,观察荷花荷叶的天然美,融入其中,既避开了暑热,又让审美净化过滤了烦躁的心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就是写的暑月的荷花。那么让我们看看宋朝版本的荷塘月色。

那荷花的菡萏还小,尚未高出荷叶,但是这样的荷塘,有着鲜洁翠色的整体美。

你看那月光射在荷叶上,你看那风吹过来,卷翻荷叶,形成一道绿色的叶子的波浪。

我拿着酒杯,就想着一夜不眠,看着这月光荷叶和风的翩翩舞蹈,在暑热的天气里,这种清美的景色最常见,也是为我最喜欢。

这是靠近湖区或者荷塘最廉价的避暑方式。但是因为诗人的想象和审美,这荒芜一片的荷塘,变得生动而有舞蹈感。

这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审美的眼睛和心灵,这世界很枯燥,但是有了美的感触和沉浸,炎热也仿佛远离了。

没有花朵的荷塘也被他感受得如同仙境。朱自清是溜达了一圈就回家了,而这位诗人,却睡在了月光下。

“芒鞋葵扇颇萧然,倦倚胡床不是眠。

避暑无藏身去处,追凉行尽竹旁边。”南宋 · 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五首 其二》

穿着草鞋,拿着扇子,我的状态是这么的疲惫,我靠在椅子上,不是在睡觉,是热得疲劳不堪,被热浪包裹着无力反抗。

但是求清凉的愿望是这样的迫切,这大热天的,太阳毒在头顶,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地方,那就是半山腰的竹亭。

说动就动,我立马赶到有着竹子的凉亭上,让这竹子清凉的绿荫庇护我吧!

说起夏天最清凉的地方,就是竹林。竹子中空,可以吸纳四周的热量,化作生长的动力,有成片竹林的地方,是天然的空调地。且竹叶竹林有着将风扩展的功能,稍有风动,就会形成清凉的风。夏天人们多用竹席竹枕纳凉,就是取竹子能够吸纳并散发热量,让人清爽的功能。而竹子提取的汁液则明显有着下火的功效。

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到也不是士大夫的清高,在夏天,有着竹林的地方,等于是免费的空调,但是这样的享受,仅限于有着竹林园林的高官巨富,或者清贫的山里人家,普通人只能想想哦。

虽然当代空调已经普及,但是过夏天还是要学会心静自然凉,尽量多接触自然山水,以达到消暑养生的效果。

因为天然是最好的。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U盾 2
    2024-07-10 09:48

    [鼓掌][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