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陈兵百万,欲7天攻进北京,毛主席:在京干部立即转移

论史鉴过去 2024-03-22 08:42:3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苏联陈兵百万,叫嚣7天内攻进北京,毛主席下令:在京干部立即转移!

1969年10月,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流传着令人紧张的流言蜚语,相传北边的红色巨人,那个过去的老大哥要打过来。

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两国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走向了对立的方向?面对冷战时期天下无敌的苏联,毛主席又是如何见招拆招的呢?

珍宝岛战役

1969年十月,流传在北京大街小巷的传闻并非无根之水,实际上,当时一则内部命令在中央的授意下,也对民间释放了消息。

那则由毛主席亲批的命令指出,在京工作的党政军要干部需立即进行转移,争取在10月20日之前完成。

要知道,这种紧急转移命令,即使是在解放战争初期最紧张的时刻,当时党中央从延安转移时,都没有出现过。

原因无他,这次的潜在对手实在是太过强大,那是冷战巅峰的苏联,连美国都不敢直接正面对抗的红色巨人……

这一年的3月2日,七十余名苏联边防军,分乘四辆军用卡车,自苏联方向,向珍宝岛进发。

这次行动绝非误会或者个别人员间意外摩擦,四辆卡车,分走珍宝岛上游的下米海洛夫卡,以及下游的库列比亚克,兵分两路,突袭我国边防部队驻守人员,直接开火,六名战士当场不幸牺牲。

我国边防部队迅速展开自卫反击,将这股七十余人的散兵逐出了珍宝岛与中国国境线内流域,出于克制,并未进行任何追击,但谁能想到,就在中方还未对苏联就此事完成通讯时,苏联边防军在3月15日再度出动了。

第二次的行动显然计划得更加充分,共计50余辆坦克、装甲车,配合百余名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向守卫珍宝岛边防军战士展开了猛烈的步坦协同进攻。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尚且薄弱,边防前线也缺乏对抗重火力的能力,更何况面对的是苏联,是当时的世界最强装甲陆军,我军在苏联的炮火攻势下几乎抬不起头来。

但就是在这般艰难的环境中,我边防部队鏖战九个小时,顶住了六轮强力炮火攻势,没有将珍宝岛的阵地后撤半分,让苏联方面的前线指挥官一筹莫展。

3月17日,苏联边防军再度出动70余人的增援,最后一次在炮火和步坦协同下尝试冲击珍宝岛防线,但此时我军的重炮已调集完毕,靠着迅猛的火力支援,击毙苏军边防部队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最终将之逼退。

在此之后,苏联方面在珍宝岛方向基本偃旗息鼓,没有继续出手试探,可在外交上,苏联仍在对中国展开施压。

此次事件明明是苏联边防军主动开火,但苏联方面坚称是受到中国边防军的攻击才被迫开火,并在外交层面上对中国作出了谴责和威胁。

苏联军方的反应尤为强烈,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在当时的苏维埃会议上,直接提出主张要“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宣称要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直接对中国的“军事威胁目标”进行打击。

此外,由于中国同属共产主义阵营,并且通过多年的外交工作,在国际上,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苏联为了获取“开战正当性”,在珍宝岛事件后的半年内,频繁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抹黑中国,甚至试图将中国共产党剔除出共产阵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连当时的美国都预估,中苏有极大的可能会开战。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有疑问,为何过去帮助中国许许多多的苏联,会主动入侵中国呢?

霸权主义

很多人印象中的苏联,一直是那个老大哥形象,那个为中国的一五计划付出了国家总GDP7%的资金援助,为中国提供设备,提供专家,提供人才的老大哥。

可实际上,苏联在时间走到五十年代后期后,就产生了霸权主义倾向。

在苏联自己的宣传口径中,苏联模式并非霸权主义,而有一个专属的名字——经互会。

在苏联的经互会体系下,国家并非国家,而是苏维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国家“可以”完全不建设产业链,仅仅负责苏维埃体系中的某项生产工作,比如贝宁只需要负责产棉花,古巴负责产蔗糖,其余的工业商品均可由苏联与其他加盟国提供。

这个模式看似美好,我国在早期也曾受惠许多,老一辈的人记忆里应该有不少古巴蔗糖香烟之类经互会商品的影子,但是这个模式注定是无法长久延续的,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只靠单边发展就能走下去。

为了维护苏维埃体系的整体“和平”,苏联自然会对不服气的“小弟”们进行一定的打压,赫鲁晓夫在1958年甚至提出了“苏维埃的权力高于国家的权力”,直接不加遮掩地将侵犯主权挂在嘴边。

也正是赫鲁晓夫,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他在1958年甚至提出要直接在大连建设军港,建立所谓的“中苏联合舰队”,还要在中国设立苏联电台,并且,他是以提出要求的口吻与中国交涉的,而非租借或是请求。

这种公然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与国防安全的要求我党自然不可能答应,赫鲁晓夫对此不作反思,反而认为中国已经走到了苏联的对立面上,于是下令撤除了此前与中国签订协议的大量人才与经济援助,转而开始尝试拉拢印度。

说来也是十分好笑,中国即便不处于苏维埃阵营的直接统辖下,也始终是共产主义的一员,而印度当时还吃着美国的援助,怎么可能会与苏联一条心?赫鲁晓夫下达的决策,更多还是出于他本人的喜恶,而非国家利益。

1962年,我国在西藏边境,痛击了悍然入侵的印军,打赢了著名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更是险些打到印度迁都,打得印度著名领导人尼赫鲁颜面扫地,乃至积郁成疾,最终逝世。

彼时美苏之间正因古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错过了干预时机,事后赫鲁晓夫大发雷霆,为了拉拢印度,苏联持续在边界问题的谈判上尝试干预偏袒印度,并开始陈兵中苏边境,直接威胁中国的领土安全。

此后的数年间,苏联陆续向边境不断增兵,并密集地挑起了足足4189起事件,如珍宝岛战役一般的开火摩擦意外不胜枚举,不仅有边防战士牺牲,更有多名无辜的百姓被牵扯进战火,不幸殒命,在这一时期中苏之间不仅不再是朋友,甚至可以说是产生了切肤之仇。

那么,在此后长达近二十年的苏联压力下,毛主席究竟是凭借怎样的方式,顶住了苏联的步步紧逼,让这个站在冷战一极的巨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呢?

永远做好最危险的打算

1969年九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半年之后

周总理终于找到机会,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展开了三小时的长谈,就珍宝岛问题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并缔结了一个搁置争议的协议。

中央本以为中苏问题最终能以和平收场,但在十月份,苏联正式派出代表团进行谈判时,却悍然推翻了先前柯西金签署的一切协议,无理要求中国放弃珍宝岛、黑瞎子岛、七里沁岛等多个边境岛屿的主权。

他们更是在谈判期间,通过外交渠道,宣称苏联已经为南下准备了六个月,足以在七天内攻下北京,意图用此种方式逼迫中国让步。

面对这样的军事威胁与武力讹诈,毛主席是如何应对的呢?他在了解到苏联外交部的种种恐吓言论后,反而定下了心来,拍板了一个谈判方针——拖。

当那些讹诈言论通过苏联外交部传达而出时,身为军事家与政治家的毛主席便确信,苏联方面的部队调动最多只会是战略威慑。

最终结果正如毛主席预想的那样,10月20日中苏谈判彻底破裂,但苏联方面虽调动起了百万部队,最终却并未展开任何行动,仅以大使馆抗议草草收场。

能促成这样的结果,与毛主席所做的两手规划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两手中的其中一手,便是两弹一星计划,建国初期一穷二白之时,主席便定调一定要掌握核武器,否则随时可能陷入被美苏这样的大国,以核武器威胁的局面。

在毛主席的拍板指挥下,我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都没有放弃核弹的攻坚计划,也靠着元勋们的拼搏努力,最终成功在1964年,中苏关系分裂的当年成功引爆了核弹,使得苏联方面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延缓了入侵计划。

在这之后,国家也并未放松,1966年,我国完成了导弹搭载核弹头的发射实验,解决了“有子弹该如何打出去”的问题,次年又再接再厉成功试爆氢弹,真正掌握了核威慑的力量,强如同时代的美苏,也必须对中国敬畏三分。

当然,在两极争霸的冷战背景下,仅仅拥有核武器和导弹,仍然是不足以威慑苏联的,毕竟中国的核弹头产量不高,无法对苏联的主要城市展开全面打击,因此,毛主席还做了第二手准备——深挖洞,广积粮。

由于北方平原缺乏足够的天然战略屏障,北京城从地形上而言甚至算得上是无险可守的一座城市,若苏联真的大举自北方而来,确实难以抵挡。

但毛主席看穿了苏联色厉内荏的本质,在1969年那个时间点上,哪怕是近乎世界最强的苏联,也解决不了补给的难题。

苏联的地域倾斜非常严重,发达地区基本全都集中在东欧方向,西伯利亚地区,哪怕到今天都属于落后地带,当时虽然经过铁路大建设运动,但也不是什么能让部队和辎重通行无阻的地方。

中苏有两片接壤地带,若走西线方向,那苏联的坦克优势会在西北的戈壁地貌荡然无存,若走东线方向,则势必要面对数千公里的后勤运输难题,即使苏联有着规模庞大的空军运输队,也不可能支撑百万大军的作战。

毛主席号召全国上下深挖洞,广积粮,大量修建防空洞等人防工事,还掀起了一阵民兵训练的热潮,其实就是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全民动员”。

强大的武器轰塌建筑容易,人民无穷无尽的反击却是无法消灭的,这一点,苏联人自己最为清楚,因为他们也曾在一栋又一栋的建筑中,在冰天雪地里打过惨绝人寰的游击战,并最终成功击败了德军。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在苏联眼中,当时的中国既有核威慑的力量,又有总体战的决心,又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体量,绝对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对手,若是与中国开战陷入泥潭,轻则丧失共运阵营的领导地位,重则存在被美国趁虚而入的风险。

毛主席的两手准备,一手自过去布局现在,一手自现在布局未来,两手准备,拿捏了苏联那层强大外表下的软肋,这种永远做好最危险打算的眼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2

论史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