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之死:坐拥20万瓦岗军及一众名将,为何被洛阳军打败

祥奇说历史 2023-08-21 09:55:02
引言

公元617年,李密兵临东都洛阳城下,向回洛仓发动进攻。当时,他率部发动进攻却接连失利,不得已撤回至洛口城。

之后,李密又率重兵修营垒、挖沟堑,准备合围洛阳。后来,隋军予以反击,没想到以失败告终。

李密发布檄文,列举了隋炀帝十大罪过,没想到对方调遣精锐部队对李密的瓦岗大军予以镇压。

为了增强实力,李密在占领黎阳仓之后开仓放粮,吸引了众多饥民加入瓦岗军。至此,瓦岗军人数迅速增至20万。

此时的瓦岗军,将中原广大地区牢牢控制住,更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可仅仅一年后,坐拥20万瓦岗大军的李密却遭遇惨败,这是为啥?

一、从谋士到瓦岗军

公元613年正月,隋炀帝御驾亲征,第二次发动征讨高丽之役,前丞相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则在后方督运粮草。

杨玄感趁着国内动荡不安民怨沸腾之机,且隋炀帝大军在外征讨之际起兵反隋。

当时,李密作为杨玄感的谋士,给他提出上中下三个战略。

李密建议杨玄感“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后路,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这一计是上策,也是李密希望杨玄感选的。

其次,还可以西入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此为中策。

当然,杨玄感也可向东攻击洛阳,顿兵坚城下,隋军势必固守。不过,引兵攻占,势必会耗时耗力,双方谁会获胜,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此计为下策。

李密的分析可谓准确地预见了隋末农民战争的走向。可是,杨玄感深思熟虑一番之后,从上中下三策中独选定了下策。

在杨玄感看来,“百官家口都在东都,若不能取之,安能动物?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之后局势的走向,几乎与李密预测得一模一样。

最初,杨玄感凭借声势,打了不少胜仗。可是,他却一直没攻下洛阳坚城。

不久之后,隋军主力掉头南下,联合各地隋军支援洛阳。

此时的杨玄感可谓陷入了绝境,前有坚城无法攻克,后有敌军紧追不舍。更令他感到绝望的是,自己无任何根据地可用。

这时候,杨玄感准备西取关中,可是为时已晚。在西进的路上,他被隋军追上,无奈兵败自尽。

杨玄感兵败之后,李密只能四处流亡。直到公元616年,他加入了瓦岗军。

图|李密

瓦岗军在隋末数十支农民起义军中,不仅是创建较早的一支,更是力量最强的一支。

公元604年,杨广弑父杀兄,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隋炀帝。他本人不仅奢靡腐化,更好大喜功、猜忌专横,是历史上著名的专制暴君。

在隋炀帝的统治下,百姓的日子可谓苦不堪言。最初,他们还能靠着煮土果腹。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人乃相食”。

正是因为如此,隋末时期农民才不断起义反抗。

公元611年,王溥在长白山打响起义第一枪。随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纷纷举起反隋大旗,火势很快从黄河南北,烧至大江上下。

就在各地起义之火愈烧愈旺时,翟让点燃了瓦岗烽火,创建了瓦岗起义军。

翟让本是东郡韦城人。他父母出身都不高,更没有太深厚的根基,而翟让自己也不过是法曹小官。

图|翟让

但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朽黑暗的翟让,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日渐不满。后来,他因触及统治阶级的法律,被打入大牢,原本要被处以死刑。

当时,翟让所在大牢的狱吏黄君汉见其胆识出众,便将他放了。

翟让出狱之后,立即到瓦岗组织农民起义。之后,瓦岗农民正式开启武装反抗之路。

翟让点燃瓦岗起义的烽火之后,立即与单雄信和徐世勣会合。

虽然瓦岗军在创建之初实力单薄,但依然在经济上打击了隋朝统治。正是因为摸准了经济命脉,使得瓦岗军不断壮大起来。之后,瓦岗军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又吸引来一批批农民起义队伍。

当时,和翟让同时起义的王当仁、王伯当等起义领袖,都接受了翟让的领导。也正是因为各路农民起义队伍的集结,使得瓦岗军的实力不断扩大,终于汇合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

公元616年,跟随杨玄感起兵失败的李密投奔了瓦岗军。

之后,李密积极帮助翟让出谋划策。比如,他建议翟让先取荥阳,再休兵等待,直到粮草和兵马充足之时,再与人争利。

面对各地战火和军粮不足的情况,翟让认为李密分析得很对。于是,他率军打破金堤关,攻下了荥阳附近的许多县城。

之后,翟让又再次采纳李密的建议,与徐世勣和王勃等人引诱敌人,在荥阳伏击了隋将张须陀的部队。

正是这一役,使得翟让的瓦岗军士气大增。

后来,翟让又与李密共同指挥,于仓城大败隋军大将。

二、恩将仇报杀害翟让

自从李密加入瓦岗军后,可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翟让也因李密的军事才能,视其为能与之同舟共济的难友。瓦岗军打败张须陀后,翟让“令密建牙,别统所部”。后来,瓦岗军又再破隋将之时,翟让又“推密为主,上密号为魏公。”

至此,李密已然成为瓦岗军第二号领导人物。

后来,翟让和李密继续并肩战斗,不仅大破黎阳仓,还收编了好几支农民起义队伍。

要知道当时“四海康沸,不得拼耘”,吃饭更是头等大事。但自从瓦岗军占据黎阳仓之后,状况就完全不同了。

瓦岗军可以以黎阳仓之名,号召群众。之后,李密更以粮仓为名,吸引了多支缺粮的起义军。

也正是因为如此,瓦岗军才得以快速发展,人数更发展至数十万。此时,瓦岗军坐拥中原大部分地区,更进入了发展最为鼎盛时期。

再看被翟让推为魏公的李密,却在瓦岗军发展最鼎盛之时,认为翟让要谋害他。

手握20万瓦岗军的李密,在住所堆满了书,平时更是粗茶淡饭、布衣粗衫,对美女珍宝敬而远之。此外,他还频频带头赈灾,对宾客更是相当有礼。以上种种表现,逐渐让翟让丧失了警惕性。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密也逐渐暴露出本性。

比如,专横、骄傲以及对不断膨胀的权力欲望。

当时,翟让有位部将忌惮李密日渐增长的威望,建议翟让收回李密的权力。不过,心胸坦荡的翟让却不以为意,还对部将的提议付之一笑。

没想到部将的劝告被李密听去了,他悄悄设下计策,除掉了翟让。

公元617年,翟让将最高领导权让给了信任的李密。

李密一边暗中网罗人才,一边关注着隋朝降官和向他打小报告的人。自从李密在瓦岗军中站稳脚跟之后,军队内部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翟让为首,大都是瓦岗军中旧人。对于翟让将领导权拱手让给李密一事,这些人多有怨言。

另一派以李密为首,而李密周围聚集的人,大都和其出身相同,以隋朝中上层官吏和士人为主。他们视翟让为眼中钉,时常怂恿李密动手除掉翟让。

因为两人在用人上的差异,使得翟让和李密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

后来,翟让手下一位部将劝其收回李密手里的权力,被李密听到了。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请翟让喝酒。

李密在席间悄悄支走了翟让左右兵士,还拿出一把好弓献给翟让,让他拿着试一试。

趁着翟让转身拉弓之际,李密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刀斧。之后手起刀落,李密将翟让砍倒了。

要知道,翟让不仅视李密为兄弟,他还是李密的恩人。可是,李密却恩将仇报,为保自己的地位,竟然狠心设计杀了相当信任他的兄弟。

自从李密杀害翟让那时起,瓦岗军内部军心浮动,开始走下坡路。

毕竟,谁也不想为“狼心狗肺”的大哥再继续卖命了。

正如《李密传》中,隋炀帝评价李密所说:“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虽然隋炀帝昏庸腐败,但对李密的评价可谓相当到位。

翟让被杀后,瓦岗军内部产生了信任危机,而从前军队内部的团结也被李密彻底破坏了。李密作为“带头大哥”,不仅义气全无,更无任何定力。

之后,无论是李密还是瓦岗军,命运都出现了直下的拐点。

后来,李密更是吃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图|隋炀帝

三、选错策略彻底溃败

因为接连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再加上再无人与之分权,李密的威望可谓达到了顶峰。之后,他好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仅独断专行,还对兵士有功不赏。

对此,瓦岗军上下可谓怨声载道。

公元618年,隋炀帝调集军队会于东都洛阳,由王世充统一指挥,准备攻打瓦岗军。

随后,王世充完成部署,在巩县屯营,并对瓦岗军发起进攻。

眼看胜利在望时,王世充居然下令收兵,李密趁机反击,致使隋军全线溃败。

随后,李密乘胜追击,占领金墉城,并准备与隋军一决高下。

没想到隋军将领见瓦岗大军阵容强大,竟被吓得不断溃逃,后被瓦岗军追击随后投降。

公元618年三月,隋朝政局发生巨变。

隋将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随后立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同时,隋朝重臣又在洛阳拥立杨侗为皇帝。

就在双方互不相让之际,王世充趁着李密战后疲惫之时,对其发动进攻。李密留大将王伯当在城中驻守,而他自己率精兵与对方对阵。

李密实在没有料到,王世充早已派骑兵在山谷中设下埋伏,还派人火烧李密军营。这一猝不及防的变故,令李密军一败涂地。

更令李密绝望的是,洛阳城的守将早已叛变。

驻守金墉城的王伯当见大势已去,便弃城退守至河阳。李密走投无路,也只能率众投奔王伯当。

随着李密遭遇挫折,单雄信、秦琼等人竟然选择投奔王世充。

李密虽然遭遇变故,但并未丧失信心。他原本打算东山再起,但此时的瓦岗大军已经历经了太多,早就看透了李密。

这时的李密终于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号召,也再难以挽回败局了。

图|王伯当和李密

后来,王伯当极力劝说李密投奔李渊。也正是从这时起,瓦岗军彻底失败。

回看李密的选择,他在瓦岗军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却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

当时,李密并未采纳徐洪客的建议:“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取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也并未采纳柴孝的正确意见。

不得不说,当时的李密犯了和从前的杨玄感一样的错误,硬是从上、中、下三策中,选了一个下策。

公元618年六月,宇文化及率兵10余万人,李密则率步骑2万迎敌。双方整整交战一天,致使宇文化及10万人马打得只剩下2万。

但是,因为这一场恶战,瓦岗军也损失惨重。

随着王世充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李密的阵脚,致使瓦岗军军心大乱,全军溃败。

图|王世充

结语

李密归唐之后,发现李渊并不重视他。于是,他心里又起暗涌。

公元618年十二月,李密想背唐再举之时,被唐将斩杀,年仅36岁。

平心而论,李密一生都在反隋,对于推翻隋炀帝暴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李密在人生后期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密才从农民领袖的位子上跌落。

《旧唐书》卷53《李密传》提到:“密将与化及相抗,恐前后受敌,因卑辞以报谢焉。”

作为瓦岗军的领袖,李密选择的不同斗争策略,一步步将瓦岗军代入了被动境地。

李密死后,旧将徐世勣向李渊要回了李密的尸体,并将其葬于黎阳山南五里。

至此,李密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参考文献

《李密传》

0 阅读:412

祥奇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