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八仙、寿星 明 山西博物院藏
在中国道教文化中,八仙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民间基础的群体。他们各自拥有超凡脱俗的法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道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以山西博物院正在展出的“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中的展品“八仙砖雕”来为您解读八仙的演变过程。
八仙起源首先,我们来说说“八仙”的起源。关于八仙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淮南八仙说: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汉代。相传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好慕仙道,所以他广招天下贤客方士,共举飞升大计。
根据《小学绀珠》中的记载,刘安成仙后,曾经和他一起合著《淮南子》的八位著名门客,也追随他成为仙人。
另外,《神仙传》和《灵异录》也将这八人记录在案,并且衍化成八位仙人,自此“淮南八公”的传说广泛流传。
第二种道教演变说:在道教文化中“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是道门弟子的核心思想。因此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才能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做好支撑。
金元时期,全真道兴起。门徒为宣扬其教法,就将民间信仰及传说融入其中,所以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等五人,就由凡人成为了具有法力的北五祖。
第三种文学作品演绎说:八仙最早的艺术形象来自元代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在这部杂剧中,描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
后来,明代作家吴元泰在他的小说《东游记》中,不仅确定了八仙的组成和排名次序,而且还使八仙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可以说,这种象征“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的八种不同形象的组合,一经问世就受到民间极大的欢迎,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
金墓八仙男子天团1965年,在山西省侯马市牛村金墓的藻井中发现了八块倒模制作的梯形砖雕。在这八块砖雕中,出现了高浮雕的八位人物。
根据专家的研究,这八位人物就是宋金时期的“八仙”。
铁拐李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铁拐李:原名李玄,传说中的八仙之首。因一次元神出壳后肉身被毁,只得投身于一个跛脚乞丐身上,从此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他常背一药葫芦,浪迹江湖,行医治病,济世救人。铁拐李深受人们爱戴。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形象通常为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砖雕中,铁拐李头戴软巾,束带垂胸,留有长髯,身着裹衣,袒胸露腹,身背葫芦,横眉立目,回首而望。
钟离权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钟离权:又名汉钟离。东汉咸阳人,他是道教全真道的祖师。他在终南山修道时得到东华帝君的真传,授予先天道法和一把芭蕉扇。在八仙中,他以豪爽大气的形象和手持扇子的特征而著称。
在砖雕中,钟离权头挽双髻,颔下连鬓长髯,身着长袍,袍长及足,袖长及膝,坦胸露乳,腰间系带,肩披蓑衣,双目圆睁直视前方。
吕洞宾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吕洞宾:又称吕祖,是全真派的祖师之一。据说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后,转而云游四海求道,最终得道成仙,成为剑术高手和符咒大师。他是八仙中最受欢迎的神仙之一,以潇洒风趣的形象深入人心。
砖雕中,吕洞宾头戴软巾,颔下一缕长须,身穿右衽长衫,袖手而立,长须及长衫随风摆动,背后插一柄羽扇,凝目回首,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
蓝采和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蓝采和:为唐末至五代时期的道士或名士。他常以女装、破衣烂衫形象示人,手提花篮,脚踏云游。民间传说中,他周游天下,歌声飘渺,终成仙去。蓝采和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象征着不羁与自由。
砖雕中,蓝采和头饰双髻,颔下短须,身穿右衽长衫,腰间系带,肩披蓑衣,右手持镢,左手提篮,篮底有四足。
韩湘子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韩湘子:相传是唐代著名文人韩愈的侄孙。他生性疏狂,不喜读书,却擅长神奇法术。民间传说中,韩湘修炼成仙,手持紫金笛,风度翩翩。
在砖雕中,韩湘子头裹软巾,身着宽袖长衫,腰间系带,双手持笛作吹奏状。
张果老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张果老:原是唐朝的一名道士和炼丹术士,后来得道成仙。他擅长法术,经常骑着一头白驴四处漫游。在中国民间和道教传说中,他被描绘成一位头戴纱帽、身穿道袍的神仙。他也是八仙中年纪最大的成员之一。
砖雕中,张果老头裹软巾,颔下短须,身着长袍,腰间系带,带尾掖于脑后,袍脚翻卷,背向而立,手持渔鼓,疑似张果老之变形物“毛驴”。
曹国舅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曹国舅:是北宋第一良将曹彬之孙,也是宋仁宗曹皇后的长弟曹景休,故称国舅。他是八仙中出现最晚的一个。他为人善良,不图荣华富贵,待人亲切和平,深受宫内人所敬重。
在砖雕中,曹国舅披发,以丝带圈箍,颔下有髯,身着右衽长衫,腰间扎蝴蝶结,右手自然下垂,袖长及膝,左手持笊篱。
徐神翁 金 1965年侯马市牛村102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徐神翁,本名徐守信,泰州如皋人。北宋道士,号“神翁”。他年少时入道,深得道教真传,擅长预测,名声远扬。徐神翁深得朝廷信任,宋哲宗亲赐紫服,授其“圆通大师”。
在砖雕中,徐神翁颔下有须,身着袍,袍子下摆随风而动,袖手而立,肩披蓑衣于颈下扎结,双目微合直视前方。
在墓葬中出现八仙,一方面表明人们对于八仙的形象和故事产生了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这八位来自凡间的神仙可以带领他们进入仙境,成为仙人。
宋金八仙为何没有何仙姑泥人张彩塑何仙姑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金时代,八仙的构成中并未包含何仙姑。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所决定的。
宋金时期,道教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同时,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女性在道教中的地位相对较低,难以成为道教信仰中的主角。
因此,在宋金时代的八仙构成中,并未出现何仙姑这一女性形象。
而到了明代,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加之唐代女道士何琼能够预知未来、治病救人,甚至能够飞升仙界的传说受到人们的喜爱,继而手持莲花的何仙姑取代了徐神翁。
何仙姑作为女性成为八仙之一,不仅体现了对女性智慧和力量的认可,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认知变化,并为道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仙形象《八仙图》黄慎 清雍正时期 设色绢本 立轴
八仙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构成的人物组合也非一成不变。它大致经历了“汉代八仙”到“唐代八仙”,再到“宋金八仙”,和“明代八仙”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八仙,其形象多以凡人做为原型。突出的是其修为、品德或是做出的某种贡献。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八仙的形象逐渐固定化和神奇化,他们的法术和神通也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
泥人张彩塑八仙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例如,本是跛脚乞丐的铁拐李成为药到病除的神医;不爱学习的韩湘子成为可以吹笛镇妖的神人;普通道士吕洞宾有了点石成金的能力。
在宋金时期,由于道教的大力推崇和民间信仰的广泛传播,八仙的故事和传说开始广泛流传。八仙中的人物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出现了被宋人喜闻乐道的新形象—徐神翁。
因为,徐神翁讥讽蔡京是魔军出世,而受到民间的喜爱。也因此,徐神翁成为了宋金时期,百姓心目中最尊贵的仙人和偶像。
南宋元龙泉窑青瓷露胎何仙姑像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和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繁荣与发展,八仙的形象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因为,在一众男仙中,出现了女仙何仙姑。
女性形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可和尊重。而一些文学作品也通过展现女子的智慧、勇气和善良,逐步开始关注女性的生活和情感。
何仙姑作为一位温柔质朴、心地善良的女仙,其形象符合了当时人们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想象。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