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云冈石窟二十谜

牛奶文化 2024-07-23 22:28:54

说到云冈石窟您一定不会陌生,它不仅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而且也是中国第一个由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

与其他石窟比较,云冈石窟的雕刻和壁画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您所不知道的关于云冈石窟的小知识。

‬云冈石窟在哪里?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古称武洲山石窟寺。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宏大,自东向西绵延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编号洞窟254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各类龛式、塔形和图案有20000余个(处)。

‬云冈石窟为何选址武州山?

首先,鲜卑人有大山崇拜的习俗,而武州山就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明元帝视武州山为神山,多次祈祷于武州山。其次,武州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不仅具有军事意义,而且也是北魏通向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在这里修建石窟寺,非常便于信徒去朝拜礼佛。

另外,武州山的石质是侏罗纪时代的砂岩,开凿雕刻相对容易。最后,佛教徒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场所,而山林或是河畔山崖就是其最好的修行场所。

云冈石窟何时开凿?

公元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趁前秦淝水之战兵败后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同年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从此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为止,共历经六帝七世九十七年。云冈石窟就是在北魏王朝最繁荣时期(460年-524年)开凿的。

‬云冈石窟为何开凿?

北魏时期,文成帝为了巩固统治和宣扬佛教,下令在武州山开凿石窟,以沙门统昙曜为主持,历时约150年,历经多个朝代,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这一工程不仅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也为中国石窟艺术宝库增添了瑰宝。

‬昙曜是谁?

昙曜为北魏高僧,凉州人(今甘肃武威市)后来移居中山(今河北定县)。他年少出家,禅业深厚,曾在北魏文成帝时期担任沙门统,负责管理僧众和整修寺宇。

他还致力于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等制度,以兴隆佛法。昙曜的一生经历丰富,才华横溢,是北魏佛教复兴的重要推动者。

‬什么是沙门统?

沙门统是北朝时期的一个僧侣官名,由僧人担任,相当于佛教事务的最高主持人。该职位原称道人统,北魏道武帝皇始年间设置,后在文成帝和平初改称沙门统。

沙门统由朝廷任命,统领全国的佛教事业和僧侣,下设机构和属官,负责管理和推动佛教的发展。在北魏时期,沙门统的设立标志着佛教在该朝代的兴盛和寺院经济的繁荣。

‬昙曜五窟指的是哪五窟?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窟分别是指第20-16窟。

其中,第20窟为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代表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第19窟为一尊施无畏印的坐佛代表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第18窟为身披千佛袈裟的立佛代表~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

17窟为交脚菩萨像代表还未登基就已驾崩的北魏太子~景穆帝拓跋晃;第16窟是一尊佛立像代表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

‬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在哪窟?

云冈石窟高达10米以上的佛像有9尊,其中位于第5窟的主尊佛坐像‌高达17.4米,被誉为云冈石窟第一大佛。

第19窟宝生佛洞,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第18窟的着千佛袈裟的立佛像高15.5米,位居云冈石窟第三大佛。而我们熟知的第20窟露天大佛有13.7米,论身高仅排在第四位。

‬云冈石窟最高的菩萨像在哪窟?

云冈石窟最高的菩萨像在第10窟~毗卢佛洞的东壁上,其为思惟菩萨像,高约6米。

思惟菩萨是一种极具魅力的佛教艺术形态,‌其特点在于表现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在菩提树下静坐参禅的场面。‌这种造像形式在南北朝时期最为常见,‌以半跏趺坐、‌左臂支颐、‌低头敛目、‌微笑沉思等为基本形态。

‬云冈石窟大佛身上为何会有小洞?

云冈石窟大佛身上的小洞主要源于清朝时期对佛像维修翻新时,包泥敷彩留下的印记。

由于云冈石窟佛像材质为砂岩,所以直接在石像上包泥进行彩绘,非常容易脱落。工匠们就采用了在佛像上打孔嵌木栓,再缠麻、涂泥的方法,这样用泥做的外壳相当于被插在石像上进行了固定,这样后期彩绘便能维持住。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泥层脱离,裸露的木棒腐烂,就留下了这佛身上的“千疮百孔”。

全世界‬仅此一件的千佛袈裟在哪窟?

着千佛袈裟的佛像在云冈石窟的第18窟。主尊佛像不仅表现为佛陀释迦摩尼,而且也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象征。

拓跋焘为北魏第三任皇帝,他曾在公元446年下诏毁灭佛法,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六年,拓跋焘驾崩,其孙拓跋濬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第18窟象征拓跋焘的佛像着装为一件千佛袈裟,在大乘佛教中千佛袈裟有礼忏之意。佛像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忏悔的一种姿态。以示对法难中遇害的僧人表明忏悔。

云冈石窟第十七窟为何下陷一米?

云冈石窟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的主尊佛像为交脚弥勒菩萨像,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所谓“交脚”就是指双脚交叉的坐姿,这种坐姿多为菩萨坐姿。

对于十七窟地基为何会下陷有种说法,说拓跋晃在世之时并未登基,还是太子的身份。之后,是他的儿子拓拔濬被立为皇帝后,才追封自己的父亲拓跋晃为景穆帝。

而弥勒菩萨是佛教中的未来佛,意为尚未成佛,果位低佛一等。而拓跋晃未曾登基不能以太子的身份与昙曜五窟中的其他四位皇帝平起平坐,所以下陷的地基也是刻意为之。

‬第十三窟中的七佛像代表哪七位佛?

第13窟位于云冈中部区西端,与昙曜五窟和第5窟一样为穹隆顶大像窟。在十七窟的南壁屋檐下有七佛立像。

七佛,说的是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娑婆世界已有六佛先出世,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排在第七。他们依次出世宣说法理,照明世界。

这七尊佛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云冈石窟为何会刻有西域弟子像?

关于云冈石窟为何会刻有西域弟子像,主要是因为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西域僧侣在传播佛教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自然会融入西域文化。

其次,云冈石窟的雕刻过程中,有来自西域的工匠参与,他们将西域的造像风格和艺术手法带到了云冈,另外,北魏时期,西域与中原交流频繁,西域各国经常遣使朝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被称为“音乐洞窟”是哪一窟?

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被称为“音乐窟”。前室集中了51位乐伎,他们展示了当时西凉、龟兹、高丽、天竺以及中原地区各种乐舞。

这些伎乐俑手持乐器,姿态优雅自然,动作和谐飘逸,仿佛一支气势磅礴的“乐队”,充满了音乐的活力。该窟建造于公元470年—494年,属于云冈中期工程。

独一无二的‬托臂力士有多高?

云冈石窟景区中部的第十三窟,窟内在主像右肘和右膝之间有独一无二的托臂力士。其造型优美却又奇特,不仅从力学角度解决了巨大手肘的承重,还从美学角度将云冈造像完美的展示。

这尊托臂力士有四个手臂,高约1.8米,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孤例。

‬第十七窟三世佛为何会一坐一站一交脚?

佛教中的三世佛,是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以及未来佛弥勒佛。但是,第十七窟的主尊佛像却为弥勒菩萨像,而且还把应该放在中心位置的释迦牟尼佛挤到了旁边。

这是因为,昙曜五窟(20-16窟)是按照北魏前期的五个皇帝为蓝本进行雕凿的。第17窟对应的是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拓跋晃。拓跋晃年仅24岁就抑郁而死。此后封的谥号是景穆太子,后来他的长子拓跋濬登基称帝后,就追认他为景穆帝。

正是因为,景穆帝是以太子身份去世的,还没有当皇帝,是未来的皇帝。所以,也就没有像其他洞窟一样,用佛来象征皇帝,而是用还未成佛的弥勒菩萨来象征他的太子身份。这也是这个洞窟为什么是弥勒菩萨为主尊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了。

既然将景穆帝塑造成主尊弥勒菩萨的造型,自然现在佛和故去佛就要让位于皇权。于是就有了坐着的现在佛,和站着的未来佛分列两侧的设计。

‬打领带的佛像在哪个窟?

在云冈石窟的第16窟有一个面容清秀、水波纹发髻、高鼻深目、身材修长、褒衣博带立于莲花座的佛像。这尊佛像的代表帝王是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拓跋濬。

第16窟佛造像,是唯一一尊着鲜卑服饰的鲜卑人造像,厚重的毡披式袈裟与胸前的飘带佩结,在之前的石窟艺术中均未出现。这便是独特的云冈模式“人神合一”。

这种衣饰就是后来魏孝文帝改革的服饰“褒衣博带的”式样。胸前的佩结为僧祇支的束带,有人认为,其是西装领带的雏形,是改进唐装的初始版。

‬云冈石窟的佛像为何有眼无珠?

云冈石窟在北魏初凿时,佛像不开眼,采用浮雕或是绘画的形式来描绘眼睛形状,而镶嵌陶眼的作法,始于辽金时期。佛眼的形状呈圆锥体,材质是细腻的胎土烧制,顶端圆球面,表层涂有厚重的黑色釉。

其安装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在大佛眼洞内填充黄色黏土,再将锥形陶眼嵌入,最后进行固定。由于眼珠是辽金时期嵌入,有部分眼珠自然脱落,而有部分眼珠却是被人盗取。云冈石窟有17尊大佛,共遗失眼珠31颗。现回归2颗。

‬凿刻云冈石窟的工匠从何而来?

凿刻云冈石窟的工匠是多民族、多地域、多脉系的群体。他们当中既有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带回的善于塑造西域风格佛造像的北凉工匠和僧人,又有来自中原各地和南朝北上长于雕刻的僧匠,还有来自西域各国懂得设计规划的纱门。

从云冈石窟的工程本身分析,‌凉州僧匠是规划设计的主体,‌而开凿洞窟的工匠主体,‌则为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石窟中,中西合璧的创作屡见不鲜,将西式的设计与中国传统雕刻技艺融为一体,也是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1 阅读:40
评论列表

牛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