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渔竟让长江鳡鱼横行!体长2米疯狂捕食,这算养虎为患吗?

说宇宙寻真理 2024-10-20 14:10:39

由于近几十年间人们的大肆捕捞和环境污染,长江的生态环境已岌岌可危。为了扭转势态,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发布了“禁渔令”。

此项措施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却导致近年来鳡鱼猖獗,两米长的大鱼疯狂捕食同类,是否养虎为患呢?

为什么要禁渔?

长江禁渔计划是农业部于2020年1月发布的一则关于渔业资源的公告,规定了重点水域的禁捕范围和时间,有效期长达十年。

2021年是“十年禁渔”计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当年2月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十年禁捕令,共计退捕上岸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

那么,为什么要实施长江十年禁捕?涉及到这么多渔民和产业,岂不是会导致经济的大幅下滑?

其实不然。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哺育着400多种鱼类,而特有鱼类就达到了183种,是我国引以为傲的世界水库。

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鱼吃”成了好生活的象征,人们争相买鱼,加大了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渔民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迫不得已增大了捕鱼力度,有些甚至从传统的“撒网捕捞”变成了“电网捕捞”。

撒网捕捞时,幼小的鱼可以从网缝中钻出,逃离被捕捞的命运,获得一线生机,从而可以繁衍后代,不至于灭绝。

而电网捕捞却是将网住的鱼全部电死,这样不论是大鱼还是小鱼无一有生还的可能,自然没有繁衍后代的机会。

鱼类得不到繁衍和长大,物种数量就越来越稀少。截至2018年对长江淡水豚的可考显示,其种群数量仅为1012头。

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长江鱼类的大肆捕捞,生态被严重破坏。淡水豚是如今长江仅存的哺乳动物江豚,而在2006年还有1800头。

受到保护瞩目的特有鱼类都如此防不胜防地被捕捞,其他鱼类的情况可想而知。

更有“电毒炸”(用电力、毒药、爆炸物等方式捕鱼)、“绝户网”(网眼极小的渔网)等非法作业的捕捞方式,令自然生态越来越糟糕。

生态变差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资源减少,长江渔业陷入了“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完整性指数甚至一度达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长江禁渔已迫在眉睫,保护鱼类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只有生态平衡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禁渔是否缺乏预见性?

自2021年全面实施禁渔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总体效果上得到了改善,水生物资源得到了喘息,生态环境向着良好态势发展。

可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复苏,“鱤鱼危机”已悄然浮现。

鱤鱼是长江中一种凶猛的掠食鱼类,有“水中老虎”之称。它们体型庞大,可达到2米左右,时速更有70公里之甚.

长江禁渔令实施后,最大受益者莫过于鱤鱼。那些好不容易逃脱了渔网束缚的小鱼却成了鱤鱼的美味佳肴,鱤鱼数量显著增加,在长江成群结队地横行,所过之处鱼尸遍野。

鱤鱼的大量繁衍对其他鱼类产生了莫大危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态莫非要葬送于鱤鱼的腹中?

有人不禁对长江禁渔令重新思考了起来,这是否养虎为患,对生态影响反而更加恶劣?

鱤鱼的泛滥其实并非偶然。首先,其拥有极强的繁衍能力,一次产卵可达50万粒。

强大的繁殖能力加上长江禁渔令实施以来丰富的鱼类资源,致使鱤鱼的数量仿佛成指数倍的增长,让人担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先前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导致平衡发生了变化。鱤鱼的天敌变得稀少,例如长江白鲟的灭绝。

没有了上位者的压制,鱤鱼几乎成为了长江食物链的顶尖存在,又数量庞大,令人担忧。

面对长江生态的新型考验,专家认为这倒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鱤鱼再怎么疯狂地捕食鱼类,总好过人类用电网、毒药等非法捕鱼带来的影响大。鱤鱼捕食只吃自己需要的数量,而人类大范围的捕杀,却是使鱼类大片大片地死亡。

再者,鱤鱼会捕猎,但它们也会产卵,以一换一的逻辑思考好像也不怎么亏。

大量鱤鱼的出现反而可以在生态上起到调节的作用,目前正面临着长江生态复苏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鱤鱼虽在长江横行霸道,但并非没有天敌。其增长的速度越快,可能会带来其他稀有、或者更凶猛鱼类的存活率更高,食物链渐渐恢复于平衡。

就算是鱤鱼的捕杀致使哪种鱼类灭绝,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毕竟物竞天择。地球上的生物经过几亿年的繁衍,出现的、灭绝的生物层出不穷,怎么到了鱤鱼这里反倒杞人忧天呢?

黑格尔曾将说过“存在必然合理,合理必定灭亡。”我们不用太过于担心长江里的自然生态链,只需要好好遵守长江禁渔令,不要刻意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生物的灭亡。

另外,鱤鱼数量的增加会迫使其他鱼类提高生存危机感,说不定又会引起什么鱼类的进化呢。

再者,专家们也在实时检测鱤鱼的数量,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便会出手干预。

鱤鱼数量的增加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挑战,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只要以积极警惕的心态渡过目前的困境,就能迎来长江渔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疑似破坏禁渔成果?

长江鱤鱼的大量繁衍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认为其泛滥会破坏近年来取得的禁渔成果,这种说法无疑是空穴来风。

长江禁渔实施3年多以来,水生物的恢复情况令人倍感鼓舞。

根据农业农村部门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鱼类资源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鱼类种类得到明显增加。

例如,长江干流重庆段的鱼类生态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目前此流域共有93种鱼类,相较禁捕前增加了47种之多。

此外,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也已经由禁渔前的“无鱼”状态提升了两个等级,恢复生态平衡的效果显著。

长江禁渔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会因为目前大量鱤鱼的出现而改变这一事实。除此之外,为了保证退捕渔民的稳定生活,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

对退捕的23.1万渔民发放了建档立卡,分类实施政策,跟踪帮扶。根据2023年的调查,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完成了全部的转产就业,并且对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发放养老保险。

据了解,已经有近5.1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对比退捕渔民的平均收入同步提高了20%,有较高的总体满意度。

无论是根据长江生态环境的水生物生长数据,还是依据现今渔民的生活水平来看,长江禁渔令的实施都起到了显著改善,相信未来还会朝着更加良好的态势发展。

人类是否应该介入?

鱤鱼的大量繁衍确实对长江生态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但对总体的生物链没有产生过大影响。

专家预测,鱤鱼的天敌将会在不久后也增加繁殖速度,可以制衡住鱤鱼。除非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否则将不会干涉大自然的进程。

如今对长江流域唯一的干预,就是施行禁渔令。为了确保禁渔政策的执行效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对非法捕捞行为保持高压严打的态势。

对稀有鱼类进行实时监控,视频的监控设备基本覆盖长江干流、长江口、潘阳湖和洞庭湖等重点水域,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如此严格的执行下,增加了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促进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复苏。部分支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显著上升。

虽然前几十年对长江大量捕捞的恶劣影响还在持续,但这3年来禁渔令的实施使整体保护效果不错,许多鱼类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濒危物种开始复苏。

长江生态除了在人类禁捕方面得到改善,还在人类活动方面存在挑战。

例如,人类拦河筑坝、航道整治等对珍稀物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仍在继续。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措施,持续推进禁渔政策,确保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结语

长江鱤鱼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长江生态链的倾斜,但这种变化不会是最终结果,不必过于担心。

鱤鱼大量繁殖是长江生态复苏的前兆,说明长江禁渔实施3年以来效果明显,未来还应该继续坚持。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的监督努力下,长江及各干流的生态会越来越好,实施十年后将迎来真正的生态复苏。



0 阅读:8

说宇宙寻真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