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第二季》的春闱科考舞弊案,相比小说原著,改编力度是非常大的。原著中范闲的四个门生史阐立杨万里侯季常成佳林,除了史阐立外,其他三人都高中上榜。
他们三个只所以能高中上榜,是因为范闲在糊名抄录环节,把他们的卷子一起拿了出来,这就与他们答卷的真实水平没有多少关系了。
在小说原著中,范闲把各大派系纸条上的名单,都给了陈萍萍,陈萍萍是在参透了庆帝的意图后,才决定拿礼部尚书郭攸之开刀的。
在春闱科考舞弊案中,范闲也被举报营私舞弊,还被抓进了刑部大牢,最后因为自己有鉴查院提司身份,才摆脱了牢狱之灾。
小说原著中的范闲,帮助史阐立他们四人,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公平,也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他要做一个庆国谁都动不了的权臣。
按照小说原著中的庆国规矩,史阐立他们就是范闲的门生,和范闲有人身依附关系,杨万里侯季常成佳林三人,虽然表面上是庆国朝廷官员,实际上是范闲的家奴。
他们四个人中,史阐立虽然春闱科考失利,但加入了鉴查院,替范闲打理抱月楼,后来还娶了美女桑文。抱月楼也成了遍布庆国的青楼连锁和情报机构,史阐立的结局是最好的。
杨万里春闱之后被外放补了实缺,范闲每月都给他送些银子,防止他贪污。范闲的银子,不用说,来自抱月楼。大东山之战,范闲京都平乱后,杨万里做了工部员外郞。
范闲和庆帝翻脸后,杨万里被诬陷打入大狱,受了重刑,但始终没有出卖范闲,经范闲上下奔走打点保住了性命,但前程却没有了。
成佳林在《庆余年第二季》中,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成佳林春闱之后也是外放做官,后面因为范闲的照顾,任职苏州知州。后来成佳林被门下中书贺宗纬参奏狎妓侵陵,被夺走官职,但成佳林始终没有背叛范闲。
侯季常是范闲四个门生中最善于巴结的人,这在《庆余年第二季》他一出场就能看得出来,他这种投机分子和杨万里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范闲和庆帝决裂后,侯季常投靠了庆帝的新宠贺宗纬,贺宗纬等被范闲清理后,范闲并没有杀侯季常。庆帝死后三皇子登基,想要启用侯季常试探范闲,却被邓子越打压,从此前途到头了。
《庆余年第二季》的春闱科考案,因为范闲有了庆帝做挡箭牌,太子的名单、林若甫的名单,范闲都拒绝了。也就是说,糊名抄录这个环节,是不会出问题了,范闲也不会在这个环节挑选卷子,让负责糊名的标记记号了。
各大派系要安插自己的人选,就需要想其他办法,比如冒名顶替等。
范闲的初衷是要给贫寒学子们一个公平的机会,但是范闲这样做,真的公平,真能改变庆国的局面吗?
不能!
范闲心里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贫寒学子都是正直善良有抱负想做好官的人,这个前提假设其实是错误的。从个人追求来说,贫寒学子们肯定各不相同,有杨万里这样有抱负的,但更多贫寒学子参加科考是为了升官发财,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些贫寒学子高中上榜后,他们还是会根据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去选择投靠相应的派系。那些没有高中的豪门子弟,就算他们不做官,也可以从事商业等,最终通过利益输送,通过金钱美女,一样可以控制这些做官的寒门子弟。
范闲把贫寒学子的才学和他们的品德挂钩,从一开始就错了。侯季常就是寒门学子中的投机者,他最终背叛范闲,一开始就有伏笔了。
和小说原著相比,《庆余年第二季》中的范闲,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只不过,范闲因为自己深厚的背景和能力,最后取得了胜利。
从《庆余年第二季》春闱科考案中,范闲的人设来说,史阐立侯季常他们,其实都不算范闲的门生,侯季常最后投靠贺宗纬,也不是背叛,而是个人选择。
长江后浪推前浪,像侯季常这样的寒门学子,品行不端却满腹才学,与那些无德无才的豪门子弟相比,他们进入官场后,比豪门子弟更难对付。
春闱科考时的范闲,风头正盛,为了对付范闲,二皇子太子他们,肯定在高中名单中选择自己的人。
范闲风头正盛时,侯季常还能跟着,但肯定会观察形势,首鼠两端,暗地里和太子二皇子等往来。大东山之战后,庆帝假死,这个时候剧中的侯季常,很有可能准备投奔太子。
太子自杀后,范闲与庆帝对峙,侯季常投靠贺宗纬后,肯定会疯狂反咬范闲,咬得比小说原著中还狠。
《庆余年第二季》是范闲与太子庆帝的蜜月期,侯季常应该会继续夹着尾巴,到了第三季中,侯季常肯定会彻底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