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国之后,连续突破了多个人类历史上的空白,在航空航天、核能研究、以及军事领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实力。
中国的共产党人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可否认,在建国之初,苏联给与了新中国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在民生领域还是军事领域,苏联的先进技术都给初创的新中国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等多次到苏联访问,还亲切的称呼苏联为“老大哥”。
可是这一切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戛然而止,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中苏领土争端以及苏联意图干涉中国的内政。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发生武装冲突,预示着两国关系正式进入对立状态。
中苏关系破裂对中国的影响1969年3月2日,本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可是这一切都因为苏军对珍宝岛的入侵而打破了,苏军偷袭了中国巡逻部队,造成6人死伤的惨案。
面对苏军如此卑劣的行径,中国边防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很快就将苏军赶出了珍宝岛。
之后苏军又在中旬,连续3次对珍宝岛发起了猛烈攻击,并且还炮击了中国边境附近的一些地区。
苏联方面的这场攻击一共持续了将近9个小时,但中国边防军没有丝毫的退缩,顽强的一次次将苏军击退。
这显然是苏联方面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又在17日出动坦克,想要依靠强大的火力压制来击退中国部队,不过面对英勇的中国军队,苏联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
虽然中国军队一次次的击退了苏军,但是两国之间的装备差异还是肉眼可见的。苏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给中国军队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当时中国部队部队所用的武器装备,比较杂乱,很多是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所缴获的。
而苏联方面的装备早已经处于世界前列,飞机坦克等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
武器装备不行,那就想办法弥补,中国军队能用小米加步枪打退日本人,在实力变强之后,照样可以打退苏联人。
军队指挥层于是制定了利用地理环境,充分展现我军优势,不惜一切手段彻底击退苏军的战术思想。
珍宝岛复杂的地理环境让中国军队利用到了极致。
利用游击战、袭扰战等不断地给苏军制造压力,延迟并且废掉了他们部队的机动能力。
这样一来中国军队的压力大大减小,反而是苏联方面由于坦克等现代化装备被限制,陷入了很大的麻烦之中。
此消彼长,两国之间的综合实力开始变得基本一样,珍宝岛的对峙局面由此被定下了基调。
虽然中国军队在这一次的对抗中稍占上风,可是这不能掩盖武器装备的落后事实。
新中国的领导班子看到了这种差距,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中国的军工事业发展起来。
一定要让国防实力得到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的欺辱。
在这样的形势下,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理念。
从1964年开始,这场历时16年,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运动,将大量的重军工业和科研机构从沿海以及边境地区迁至内陆和中西部地区。
这种内迁加强了国防军工的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同时还带动了内地工业化的进程,改善了产业的布局,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线建设”不仅是国防工业和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的一次重构,为中国之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当时中国政府在边境以及国内的部署珍宝岛反击战之后,鉴于当时的紧张局势,中国在东北地区军民合力,建设了严密的防御工事,中国的国防重心开始全面向北转移。
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四大军区所辖部队都进入一级战备。整个东北地区,中国军队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以及战略要地上都修建了反击战壕和炮兵阵地,随时准备应对苏联的武力入侵。
考虑到苏联军队中大量的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装备,放了防止苏联的闪电战,在边境地区还实行了“坚壁清野”战略,并疏散了30万边境百姓。
不止是东北地区,新疆、甘肃、宁夏等地都构筑了数道防御反击的战线。总参部甚至明确规定了每一条战线的作用以及发生战争后需要坚守的时间。
在华北地区,也部署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防空洞,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
防空洞、固定火力点以及地下交通等军事设施共同构筑起了整个华北平原的防御体系。
一旦战争真的发生,这套体系就能够保证部队拥有畅通且快速的反应。
随着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从北到南,所有的中国人在当时都被动员了起来,大家一起构筑军事防御工事,并积极的参加民兵军事训练。
在当时,民兵不但拥有武器弹药,而且装备有高射炮等重武器,有固定的时间以及专业的人员指导民兵进行射击训练。
当时中国有2亿的民兵部队,如果真的战争爆发,这两亿民兵是可以直接拉上战场的。
所以说,中国在那个时候真的是全民皆兵,完全做好了应对一切战争的准备。
苏联在边境上的军事部署六十年代末,冷战已经进入到了对峙阶段,因为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苏联在边境上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在远东军区,苏联部署有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共18个摩步师,一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算上后贝加尔军区以及西伯利亚军区的人员数量,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队人数达到了130万之多。
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整个“韩朝战争”中,美军先后也就投入了180万人左右。
为了应对苏联的军事压力,中国同样朝着东北边境地区大量增兵,以防止苏联的军事威胁。
远东地区对中苏两国都有着极大的战略重要性,为了确保对该地区的掌控力,中苏双方一共投入了超过400万的兵力在远东地区,驻军密度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之最。
从苏联所部署的兵力就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核心就是现代化步兵以及坦克装甲部队。
以众多的现代化装备和强大的火力为保障,苏联的战术战法主要是快速的闪击战以及持续的炮火打击,力求在发生冲突时能够迅速的出击并压制击溃对方部队。
中国的应对方针面对来势汹汹的苏联部队,中国政府及时的制定了战略应对方针。
那就是依托我们国内复杂而多变的地理地貌,在东北山区以及西北荒漠中打游击战和持久战,从而尽可能的削弱苏联部队的装备实力。
当时全国各战略要地都依托山势修筑了大量的可以藏兵、储粮并且能够发起反击的军事堡垒。准备在苏联军队的装备优势被相应消耗之后,发起战略反攻。
新中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全民备战,自发的为部队修筑工事,并参加直接的军事行动以及准备开展各种形式的敌后战斗。
四万万中国人是中国军队最坚实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已经做好了和苏联打持久战的准备。
虽然苏联号称在远东地区驻兵百万,可实际上人数并没有这么多。而且这些军队大部分是就地组建的“架子师”,训练不足,战斗力低下。
为了弥补这些部队战斗力不足的缺点,苏联方面只能更加的依赖于重装备。
而这正中中国军队的下怀,复杂地形中,中国军队灵活多变的战术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苏联方面在这样地形下,很多的装备都被限制了,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
战术上的先手让中国军队抵消了装备上的劣势,而战略上的针对更是让苏联难受不已。
战略层面,中国军队不与苏联进行正面的碰撞,而是采取游击战不断地发动小规模的战斗,在局部对苏军造成有效的杀伤。
这使得苏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士气低落,损失惨重。
美国人对当时事件的揭秘中苏发生冲突的时间,正是美国和苏联冷战的年代,当时双方都派遣了大量的情报人员进入对方国家,已获得所需的情报信息。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在苏联解体之后,美方公布了过去十年中苏联的一些秘密资料。
通过对比当时共和国所记载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苏联的实际战斗力并没有他们自己宣传的那么强,很多的部队连基本的装备维护都无法做到。
所谓的强军实则是“纸老虎”,徒有其表而已,战斗力根本上就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反观中国在面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时候,制定了针对性极强的战略战术,并且修筑了庞大的防御工事。再加上数百万的正规军队以及两亿的民兵部队,中国是完全做好了应对战争爆发的准备。
只不过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意挑起战端,这才没有引起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虽然最终的中苏冲突和平解决了,但是中国人民让世界看到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深厚的战略防御体系,以及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所爆发出的巨大的战争潜力。
不管是在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还是在有着强大国防实力的当下,我们一直都热爱和平,同时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战争威胁。
参考来源潘正祥.中苏从结盟到对抗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4):44-47;
1969年,苏联百万大军陈兵边境,最终为何按兵不动不敢出兵? 中华网军事;
历史|解密1964年“大三线建设”,影响百年国运 环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