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称谓和存在。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的建设。这个项目,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用时15年,耗资2052亿。
贵州镇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境内的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2米,是中国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选址镇宁,先后有永红机械厂(154厂)、龙岩机械厂(150厂)及云马机械厂(130厂)三家隶属于011基地军工企业入驻。
1965年8月龙岩机械厂(150厂)的选址拉开帷幕,最终确定在镇宁县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境内的丁旗镇。当年在国家的号召下,一大批技术人员从东北工业城市走进这大山中,默默无闻,艰苦奋斗,默默无闻为祖国铸造利剑神弓。
当时,三线建设要求“靠山、分散、隐蔽”,大多是在山区中开辟一块新天地。很多当年支援三线的老人说:当火车驶入贵州,放眼望去全是一座座荒山,村民的房子也是很破的那种。置身大山深处,很多建筑材料难以运进来,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宿舍楼房多是用石头垒砌而成。
三线人白手起家,建起了厂房和住宅,建起了医院和学校。随着工厂的生产步入正轨,职工的生活环境也逐步改善,慢慢的俱乐部、礼堂、职工宿舍、医院、学校、食堂、灯光球场、电影院、招待所都捡起来。几千人生活的龙岩厂,一时间成为山里繁华热闹的地方。特别是放电影的那天,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过来。
那时的工厂既像军营,定时广播,每天早上六点,分布在工厂各个角落的大喇叭就兢兢业业地吹起了部队的起床号,男女老少就是听着喇叭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这里又是工厂,机器轰鸣。一墙之隔,一边是炊烟袅袅,一边是机床的轰鸣;一边是耕地的老黄牛,一边是奔驰的“解放牌”;一边是职工的宿舍楼,一边是农民的砖瓦房……
后来,随着局势的缓解,国家对于三线厂的调整,红岩厂也搬离大山走进城市。厂子搬走后,老厂房、住宅区,疏于管理,大多数建筑、设施处于荒废状态,只有极少数的被附近村民使用。虽然破旧冷清,但大体还保持以前的样子,时代感极强的口号和标语,空荡高大的车间,参天的大树和老旧的公共设施。只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热闹和辉煌。
留在深山里的这些三线老厂,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破败不堪。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时代过去了,这座倾注了一代人心血及满腔热忱的老厂,生得伟大热烈,消逝悄然无息。那么,在你身边有类似这样的三线厂吗?说说它的故事。
有人管没有。我去养鸡